▲这是灵兽第1563篇原创文章
稳定的治理结构和健康的财务体系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基。
作者/楚勿留香
ID/lingshouke
1
酒便利与实控人余增云的“出事”轨迹
从9月初出境跑路,到被刑事立案,酒便利实际控制人余增云成为被关注的焦点。
11月12日,酒水流通平台酒便利(838883.NQ)收到其控股股东河南侨华出具的告知函。根据告知函的内容,公司实控人余增云已因涉嫌集资诈骗,被杭州市公安局上城区分局认为符合刑事立案标准,已被立案调查,而警方也已批准上网追逃。
红星资本局最新的报道称,杭州市公安局上城区分局经侦部门人士称,已刑事立案,目前仍在调查中,其他信息无法确认。
据第一财经11月7日报道,此前被曝失联的华侨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侨控股”)实控人余增云,及下属公司华侨基金总裁杨宇潇等人,被有关部门确认为“已出境”。
9月9日,投资人被通知购买的黄金理财产品停止兑付,当天,余增云实控的创兴资源(600193.SH)股价跌停。余增云作为创兴资源及酒便利的实控人,从今年9月起,已经被这两家公司先后公告失联,及因涉嫌集资诈骗被刑事立案调查。
实际上,一切都有迹可循。
2010年,正是酒便利梦开始的地方。在河南郑州,三位年轻的创业者王雪、沈丽波和张立,以“20分钟送酒”的口号,创办了酒便利,首批六家门店,主要经营白酒、葡萄酒、洋酒、啤酒、保健酒、黄酒及酒类强关联产品。
正是凭借承诺顾客可以在“20分钟喝上放心酒”的理念,酒便利在酒类零售商中脱颖而出。到了2014年底,酒便利在全国范围内的门店总数达到了100家,会员人数增加至20万,年销售额达到了2亿元。
这家酒类零售企业,从一开始就打破传统,线上线下结合,迅速抓住了年轻消费者的眼球。无论是浓烈的白酒,还是清新的葡萄酒,酒便利都能迅速送到你手中,像个“酒类外卖”平台一样,迅速成为了行业中的一颗新星。
酒便利的“便利”模式不止是一个口号,它很快吸引了资本的目光。2015年,酒便利获得了光大证券的数千万元A轮融资,2016年获得了联想控股数亿元的战略投资,同年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各路资本蜂拥而至,不仅为酒便利提供了扩张的资本,还让这家本土企业看起来有了无限的可能。
2018年,酒便利又获得了河南国控基金、贵州仁怀酒投等多方的上亿元投资。
进入2021年,酒便利的股东结构发生了剧变。河南侨华商业管理有限公司通过资本收购,最终成为酒便利的控股股东,实控人余增云通过旗下的华侨商业集团,完全接管了酒便利。资本的大规模进入,意味着酒便利开始摆脱创始人团队的控制,逐步走向了资本主导的道路。
然而,这样的变动是否真的能带来“腾飞”,还是意味着另一种形式的“迷失”?
2022年,管理层风暴,创始人纷纷退场。随着余增云的实控地位稳固,酒便利的管理层开始了频繁的换血。创始人王雪和其他核心创始团队成员纷纷退出,刘鹏接任董事长与总经理。
仅仅一年后,刘鹏因“不合适的管理风格”辞职,蔡立斌接任,再次完成了高层的更迭。这一切看似是为了公司更好的发展,但实则暴露了酒便利管理层的动荡与治理缺陷。管理层的更替并未带来稳定的决策,反而让公司陷入了战略迷茫。
2024年9月9日,酒便利发布公告称,实控人余增云失联,公司控股股东河南侨华也未能与其取得联系。此时,股东河南侨华所持的酒便利股份已经被质押了96.26%,公告中暗示,控股股东的质押股份若被行权,可能导致实控人变更。
这一消息引发了市场的剧烈反应:酒便利的股东结构已经陷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公司的未来似乎被彻底笼罩在阴影之中。
2024年11月,事态进一步恶化,余增云因涉嫌集资诈骗被杭州市公安局立案调查,且被确认“已出境”。与此同时,酒便利的股东股权遭遇冻结,河南侨华和杭州跃梦的股权分别被冻结至2026年。这些股权冻结让酒便利的股东结构更显复杂,治理层的不稳定性已变得无法掩盖。
尽管酒便利在公告中声称公司运营一切正常,但股东冻结和失联的实控人,已让人对其未来产生了深深的疑问。
2
从扩张狂潮到爆雷危机:酒便利的“命运转折”
酒便利的命运,犹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快速的扩张与资本的疯狂支持让它一度被推向了巅峰。然而,这个看似光鲜的背后,潜藏着重重危机,最终导致了这场“爆雷”危机的爆发。
酒便利的成功,源自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尤其是“20分钟送酒”的服务。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快速的扩张。酒便利在短短几年内,门店数量激增,跨出了河南,进军北京、上海、陕西等地,甚至在新三板上市。但这样疯狂的扩张,不仅带来了管理上的巨大压力,更加剧了财务风险。
2019年后,尽管酒便利的收入持续增长,但它的盈利却并未随着扩张同步增长。营业成本大幅上升,尤其是在门店租金、人工成本和广告费用上,几乎吞噬了大部分收入。公司虽然在门店数量上屡创新高,但并没有有效控制成本,盈利水平始终处于低迷状态。
但更关键的问题是,酒便利股东结构的不稳定与频繁的管理层更替,给酒便利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的影响。
从创始团队到资本控股的过渡,意味着酒便利的控制权逐渐从原本熟悉的创始人手中转交给了资本方,特别是余增云的华侨商业集团。
这一变化为酒便利带来资金的注入,但同样也带来了股东间的博弈与管理层的不稳定。频繁的管理层更换,不仅让公司的战略方向迷失,更让决策变得分歧重重。董事会内部的反对票层出不穷,企业的治理结构和决策流程开始崩塌。
与此同时,现金流问题逐渐暴露。尽管酒便利的收入在增长,但其财务状况早已危机四伏。
2024年的半年报显示,酒便利的净利润同比下降48.77%,而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下降了81.09%。巨大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吞噬了大部分收入,导致公司处于现金流困境中。同时,高达96.26%的股权质押比例,以及股东股权被冻结,意味着酒便利的资金链已经出现了严重问题。如果说早期的扩张是酒便利的“野心”,那么它未能控制的财务风险和高层管理的动荡,最终将其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3
酒便利的“崩塌”:商业教训与反思
酒便利在初期凭借其创新的“酒类外卖”模式成功吸引了市场和资本的关注,但随着市场逐渐饱和,酒便利并未及时调整扩张战略,而是继续扩大门店数量、加大广告投入,结果却是“增收不增利”。
这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忽视盈利模式可持续性的做法,直接导致了公司财务的崩溃。这也从侧面暴露了,酒便利扩张过快,忽视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
与此同时,股东结构的频繁变动使酒便利的控制权变得不稳定,特别是在资本方介入后,酒便利的管理层更替不断,创始团队的逐步退出让公司失去了原有的方向。
频繁的高层更替不仅影响了公司的战略决策,也使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逐渐流失。财务管理失误,导致现金流危机。
酒便利未能有效管理其资金流转,尤其是现金流问题的暴露。巨大的负债、股权质押、股东股权冻结等财务问题的积累,最终让酒便利进入了困境。其“扩张梦”不仅没能带来预期的利润,反而使公司深陷现金流危机,难以自拔。
酒便利的崩塌,不仅是一个单一企业的失败故事,它反映了当前零售行业在扩张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酒类零售行业正处于深度调整期,消费需求疲软、市场竞争加剧,而企业的扩张速度和财务压力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导致许多企业面临“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酒便利的崩盘教训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企业在追求扩张的同时,必须保持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控制好财务风险,确保现金流的健康。而管理层的稳定与公司治理的完善,才是企业能否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去的关键。
这不仅是一个关于“扩张与崩溃”的故事,也是每个企业在快速发展时必须思考的问题——在追逐规模和速度的同时,如何确保盈利、治理和现金流的健康?
显然,酒便利未能给出一个理想的答案,而它的“爆雷”也给其他企业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从行业角度看,酒便利的危机不仅是其自身的“个案”,也是当前中国酒类零售行业困境的缩影。近年来,随着酒类消费市场的放缓,尤其是高端白酒市场价格倒挂和渠道库存的增加,许多酒类流通企业面临了增长乏力的问题。酒便利的扩张模式在大环境变化下显得尤为脆弱。
酒类零售行业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行业正在进入深度调整期。即便是知名企业,如华致酒行,也面临着增收不增利的困境。而酒便利在行业环境恶化的背景下,未能及时调整战略,依然选择扩大规模,却忽视了盈利能力和现金流的建设,最终导致了内部管理的崩溃和外部资金链的断裂。
对于其他酒类零售企业而言,酒便利的教训尤为深刻。企业在扩张过程中,必须平衡规模与盈利,尤其是在大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应注重现金流的稳健和公司治理的稳定。同时,企业管理层的稳定性和决策的连贯性也至关重要,只有做到管理精细化、财务透明化,才能避免酒便利式的“爆雷”。
酒便利的案例是一个典型的扩张与内控失衡的案例,反映了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忽视盈利、股东和管理层稳定的风险。
这一事件提醒所有企业,在追逐规模的同时,更要注重盈利和风险控制,特别是在行业调整和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面前,稳定的治理结构和健康的财务体系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基。(灵兽传媒原创作品)
有温度 · 有深度 · 有态度
专注零售 聚焦消费
关注连锁/零售/电商/消费
创业创投/资本对接领域
聚焦全球商业创新
精准覆盖中国商业精英人群
入驻头条/搜狐/企鹅/大鱼/一点/网易/百家/雪球等平台
E-mail:lingshouke@126.com
更多资讯请访问灵兽网www.lingshouke.cn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