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非封建迷信,内容来源于网络,旨在修心明性,启迪智慧,请读者朋友注意辨别。
大宋年间的一个雨夜,乌云遮蔽了天空,少林寺的钟声低沉悠远。一位衣衫褴褛的老者跪倒在达摩祖师面前,泪水混着雨滴滑落在冰冷的地砖上。
他的声音带着绝望的颤抖:“弟子三十年来广施善举,救济贫困,礼佛诵经,为何如今却一无所有?祖师,弟子到底做错了什么?”
一、
达摩祖师静静地看着他,眉宇间带着一丝悲悯。他的声音平静而有力:“你的善举,不是在积累功德,而是在消耗功德。”一句话落下,老者浑身一震,周围的僧众也不禁面面相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做善事怎么会反而消耗功德?
这位老者名叫张明远,三十年前,他还是京城里的一位富商,家财万贯,广交朋友,风光一时。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一位游方僧人,这位僧人向他讲解了佛法的无常和因果之道。张明远顿时大彻大悟,从那以后,他决定舍弃一部分财富,用来积累功德。
他出资修建义庄,为流浪者提供住所;开设义诊,为贫苦百姓免费看病;逢年过节,他捐粥施饭,每次出手都极为慷慨。
渐渐地,张明远在京城里有了“活菩萨”的美名。他以为自己在为未来积德,也以为自己的善行会为他带来福报。
然而,多年过去,他的生活却开始逐步陷入困境:几次投资全部血本无归;身体每况愈下,疾病缠身;甚至那些受过他帮助的人,也逐渐疏远他。张明远心生疑惑,他曾走访了多家寺庙求解,可得到的答案却大多含糊其辞。
终于,张明远听说达摩祖师正在少林寺讲法,便不远千里冒雨而来。他怀揣着一本厚厚的账册,上面密密麻麻地记载着三十年来他每一笔善行的具体记录。
跪在达摩祖师面前,他展开账册说道:“祖师,这里记载的每一笔善行,弟子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还请祖师指点,弟子到底错在哪里?”
达摩祖师接过账册,翻看了片刻,脸上渐渐露出一抹复杂的神情。他抬起头,问道:“张施主,你在行善之时,心中都在想着什么?”
张明远愣了一下,有些支吾地回答:“弟子想着能积累功德,今生福报不足,来世能得好果。”
“那么,当你施粥救人时,可曾真正关心过他们的处境?当你布施金钱时,可曾了解过这些人真正的需求?你救助他们,是为了帮助他们,还是为了帮助你自己?”达摩祖师的声音如同一柄利刃,直指张明远的内心。
雨越下越大,张明远跪在地上,泪水与雨水交织,浑身颤抖。他低声问道:“祖师,弟子该如何真正行善,不再被执着束缚?”
达摩祖师看着他,缓缓说道:“首先,你要明白,布施的意义不在于积累功德,而在于放下执着。善行并不是交易,也不是手段,而是一种无条件的给予。真正的善行,是心中没有施与的念头,没有对回报的期待,更没有对众生的分别心。”
二、
达摩祖师注视着跪在地上的张明远,缓缓说道:“你的问题不仅仅是执着功德,还有更深的障碍。随我来,让你亲眼看看真相。”
张明远抬起头,眼神中既有迷惑,也有期待。他踉跄着站起身,跟随达摩祖师步入少林寺的大殿。殿中,香烟袅袅,佛像肃穆庄严。
祖师走到佛像前,取下供桌上的一盏铜灯,将灯芯拨亮,灯光微弱,却映照出殿中一片宁静。
祖师微微一笑,语气中多了一分严肃:“这还不是最根本的问题。来吧,让我带你去见见你的‘功德’。”
张明远满脸疑惑,却还是跟随祖师走向寺院的后庭。雨越下越大,庭中一片泥泞。就在此时,几名僧人扶着一个全身染满泥水的乞丐走了过来。那人颤颤巍巍地跪在地上,头发散乱,衣衫破烂,身上还带着一股刺鼻的味道。
达摩祖师用目光示意张明远:“你记得这个人吗?”
张明远瞪大眼睛,仔细端详了一会儿,猛然一惊。他指着乞丐,声音颤抖:“他……他是当年我施粥时救助过的人!可是……他为何落到如此田地?”
乞丐缓缓抬起头,语气中带着一丝复杂的情绪:“张施主,你的确曾经救助过我,可你给的粥,只够我活一天。之后,我每次来向你求助,你却嫌我烦,甚至让我滚出义庄。我无家可归,只能再次流浪……”
达摩祖师目光如炬,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力量:“你只是为了积累功德,只是为了让别人称赞你。你从未真正关心过这些人的苦难,只是把他们当作你积德的工具。你的布施,不是为了驱散黑暗,而是为了点亮你自己的虚荣。”
雨水顺着屋檐滴落,张明远抬起头,颤声问道:“祖师,那我做的这些善事,究竟是善,还是恶?”
达摩祖师深深叹了一口气,声音低沉却清晰:“善恶并非行为本身,而在于你的心。你以为你的善举是积德,但实则在增长执着;你以为你的布施是修行,但它只是换取回报的手段。这样的善,表面上是善,内里却夹杂着恶。”
张明远泪如雨下,他哽咽着问:“那我该如何弥补?如何行真正的善?”达摩祖师接下来的开示深深震撼了张明远的心灵,也让我们普通人明白了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善,以及到底怎么样才算的上是积攒福德。
达摩祖师缓缓放下手中的灯盏,语气中多了一分柔和,然后说道: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