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邵林翔
改革开放伊始,为丰富和活跃广大青少年和影视爱好者的业余艺术生活,提高影剧欣赏水准,1979年11月7日无锡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联)和无锡市影剧公司联合创办了影剧艺术刊物《银幕与舞台》,刊物以介绍中外优秀电影电视、传播专业影剧知识、记录电影幕后故事、开展电影文学评论为主,同期在无锡各大影剧院发行。
《银幕与舞台》小报第一期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银幕。古往今来,风云变幻,大至火山爆发,天崩地裂,小至虫鱼蠕动,微生物求生于瞬间,无不历历在目。只要你高兴,可以随孙猴子一个筋斗飞上三十三天,去尝尝太上老君葫芦里的仙丹妙药,也可以从天上回到人间,进大观园为林黛玉一掬同情之泪,可以见宝刀砍妖魔之头,也可以见有情人皆成眷属,总之,当你走进影剧院,帷幕拉开,你就随着舞台银幕上的脉搏一起跳动,完全沉浸在悲欢离合的情感之中,走进桃红柳绿诗情画意之境!《银幕与舞台》这个小刊物,就想搭一座小桥,为观众了解剧情提供一点方便,推荐一些优秀的剧目、电影,指出一些舞台银幕上的闪光和阴暗之点,若是对观众更好理解剧情,增多一些影剧知识,提高艺术欣赏水平等方面能起一点小作用,也就够了。
——主编见面话
初期发行为8K小报,1980年改为32K本,试刊3期,1981年开始改为月刊,在沪宁线发行。1982年开始起,经江苏省委宣传部批准由邮局开始在全国发行。1983年开始刊物改为24K本,全国29个省市(除台湾省)均有读者订阅。《银幕与舞台》彼时最高月发行量达到20万册,平均每月发行15-16万册。杂志的顺利创办,得到了全国电影界、戏剧界知名人士的大力扶持。上海电影家协会黄晨先生为刊物的创办发展竭尽所能,亲自带领编辑部去北京上海等地组稿,著名演员赵丹先生为刊物题写刊名。影剧界的阿甲(京剧作家)、朱琳(电影演员)、白杨(电影演员)、秦怡(电影演员)、谢芳(电影演员)、吕恩(戏剧表演艺术家)等著名人士纷纷为刊物撰稿,刊物遵循“寓教于乐”的办刊方针,“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体,以“健康的杂志内容、活泼的文学形式、新颖别致的装帧设计”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刊物所刊登的文章内容也多次被上海《文汇报》、香港的《中外影画》、《电视月刊》等全国三十家报刊转载,在国内影剧界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980年至1986年全75册《银幕与舞台》能有如此成功,离不开一位老先生的默默耕耘和无私奉献,他就是杂志主编许墨林先生。许墨林,笔名墨林,作家、文化学者,1940年出生于宜兴周墅乡(今丁蜀镇),1960年毕业于江苏省无锡师专中文,同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历任无锡师专中文科教师,无锡胜利门中学及广瑞中学语文教师、教研组长,无锡市文化局创作组创作员,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太湖边的故事》、《雨花女》、《心灯》,报告文学集《梅花迎春》,儿童文学集《太湖边的趣闻》,散文《大佛的沉思》入选《中文语文课本》并主持编写《无锡乡土语文(江阴、宜兴)读本》。
《银幕与舞台》1980年试刊1-3期
春回大地,百花吐艳,随着八十年代第一个春天的到来,《银幕与舞台》增刊第一期,与读者见面了。
《银幕与舞台》小报出版以来,反应热烈,读者纷纷来信鼓励,建议增加篇幅,扩大栏目。为了不负众望,除了办好小报外,我们创办增刊。
增刊旨在介绍中外优秀电影,戏剧,传播影剧知识,开展影剧评论,进行艺术欣赏和美学教育,指导如何观看戏剧电影,介绍编剧、导演、演员创作生活,交流心得体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春风融融,周总理的教导在耳中:“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增刊力求内容充实,形式活泼,图文并茂,多姿多彩,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地方特色。在文艺的百花园中,吐露它的芬芳!
《银幕与舞台》增刊,是在市委宣传部的直接关怀下编印的。它受到上海市文联、电影界、戏剧界、出版界、艺术院校等各方面的支持,无锡市彩印厂、外贸印刷厂等单位的通力协作,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花儿好,要靠众人来栽培。《银幕与舞台》是广大电影、戏剧爱好者和专业文艺工作者的园地。乘着大好时光,快来耕耘,快来播种,八十年代的春天是属于我们的!
——编者后记
《银幕与舞台》1980年1期
《银幕与舞台》1981年1-12期
新的一年 新的希望
新春到来之际,本刊编辑部和团市委联合邀请本市各界的一些青年爱好者举行座谈会,共同回顾去年的电影状况,并对新的一年中的电影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大家还就本刊如何更好地为广大青年电影爱好者服务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现实生活中可歌可泣、可恨可责的事例是举不胜举的。因此,我希望新的一年中的电影,要真实地反映在向四化进军中的优秀人物,如实地写出他们的个性,写出他们欢乐的个性,写出他们欢乐的泪花和坚强的决心;要在可信性上进一步功夫。不希望再出现象《庐山恋》那样距离我们生活远,使人不可信的影片。
——无锡师范 王学芯
现在国产影片中仍然有不少充满了说教,这类极左路线下产生的虚假的东西不清除,电影这样的艺术作品就不可能有生命力!因此,我希望新的一年中的电影首先要真实地反映生活,而不要一味的说些不着边际的大道理,要多想想一部作品怎样才能经得起人民的检验,经得起历史检验,怎样才能给现在的观众一点最好的精神食粮,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无锡湖光仪器厂 王元
现在电影很多,但有乡土味的电影戏剧评论不多,专门登载这类文章、图片的刊物更是屈指可数,因此,他们希望本刊少登那些长而空的文章,多登一些有独立见解的、有地方特色的、有点趣味性的短文章;希望刊物能讲真话、树新风、力扫评论方面的庸俗作风;要多听听青年读者的意见,与他们多交朋友;多开展一些各种形式的讨论,引导大家正确地欣赏影片,不断提高欣赏水平,满足大家对精神文明的渴求。
——无锡市歌舞团 匡小鹂
《银幕与舞台》1981年2期
《银幕与舞台》1982年1-12期
记者:佐藤先生导演的《人证》、《追捕》,中国观众十分熟悉。得知您参与《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的导演工作,大家很感兴趣,很想知道您对导演这部影片的想法。
佐藤:《一盘棋》不是普通的影片,它是中日友谊的结晶,具有其特殊的使命。拍片过程证明,中日两国摄制组人员,对这个意义是了解的。尽管语言不通,但大家都努力工作,结果可能是成功的。中国方面对合拍这部影片很重视,很支持。无论在上海、北京拍片,都给以极大帮助,使我们的拍摄工作进行很顺利。
记者:最后我们想了解您对这部影片的希望和对中日是否继续合拍影片等问题谈谈看法。
佐藤:作为电影艺术,使观众看后要受感动。我希望观众对影片内中日三十年历史会有所收获和体会。如果观众看后,仅仅认为中日两国曾经有过这段历史,但这是过去的事,那影片就失败了。按照目前的情况看,今年七月份完成拍摄工作是很可能的。至于今后是否有可能再度合拍影片的问题,这首先要看这部影片是否成功,如果大家欢迎,那当然……对导演讲,是以一部部影片为单元计算的,不是下一部将怎样,而是要看这部影片的效果如何。
——佐藤纯弥导演与本刊记者的对话
《银幕与舞台》1982年6期
《银幕与舞台》1983年1-12期
春风扶苏,岁序更新。当我们把八三年第一期送到读者手里的时候,首先向您祝贺:新年好!
万紫千红撩人处,都在开创新局面。刊物怎么办?《银幕与舞台》要为读者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它力求出新:展现新的银幕,巡礼新的舞台,描绘新的人物,催发新的花朵,让亲爱的读者看到祖国在春光中前进的勃勃英姿。
“内容要新,情趣要高,风格要美。”我们倾听着广大读者的心声,进山觅宝,入海求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新的一年我们期望做些改进:
“多一些鼓舞人的东西。”说得对!刊物要得人心,不求时髦,不求刺激,不搞歪门邪道,要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真正是内容健康的、高尚的、美的东西,没有一个读者不爱;每当我们发一篇稿子时总要想一想:对读者有没有得益?
“栏目要多,内容要挖得深。”说得好!新的一年里,除办好原有栏目外,我们将开辟《在心灵深处》、《我们怎样走上银幕(舞台)的》、《音乐爱好者》等新栏目,独辟蹊径,走自己的路,开辟富有江南特色的“柳暗花明又一村”!
“少一些八股腔,多一些和读者的交流谈心。”是呵,我们决心丢掉那些呆板的程式,那些习以为常的编法,改成24开本。去掉目录,加强导言、编后、评注,直接与读者谈心、探讨、交流,改变那种多年穿长袍马褂的局面,来一个生动活泼清新的文风!
启步是难的,但我们充满信心。愿更多的读者、作者来关心它。春风绵绵花更发。愿《银幕与舞台》这朵小花,更好地开在您充满阳光的心头!
——新年祝词
《银幕与舞台》1983年1期
《银幕与舞台》1984年1-12期
电影《青春万岁》,生动地展现五十年代朝气蓬勃的学校生活,影片中的一群青年有抱负、有理想、团结友爱,乐观向上。影片给人鼓舞和力量!本刊和无锡市影剧公司,于十月下旬联合举办电影《青春万岁》报告会,邀请该片的编剧张弦、导演黄蜀芹、演员梁彦、施天音等同志和广大观众见面。会后,编、导、演和无锡市的部分教师、学生举行了座谈。座谈会上气氛热烈,发言踊跃,大家都说---要让青春永放光彩。
陈学明(无锡师范教师):看了影片感到很亲切,使我想到五十年代。那时青年很单纯,对前途充满信心,大家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无锡一解放,团市委就把我们失学青年组织起来,成立了民青联,学马列、做党的宣传工作、参加文化学习。没有教师,文化高的就主动承担。
陆迎真(青山中学教师):我是一九七七年高中毕业的。我们的生活经历过狂热、迷惘到探求。十年浩劫后当自己发现上了“四人帮”那套假马列的当之后,就把政治活动一概排斥为是“假大空”。影片表现了五十年代的政治生活,对我们可以起到排除抗药性的作用。五十年代青年对生活的热爱,亦是我们需要吸收的。当前在某些青年中,流行着看穿看透红尘的错误看法,个别的甚至逃避生活,企图从宗教中寻求慰藉,我们这代青年对父辈,对中国的过去了解太少了,这也是产生以上错误看法的一个原因。
沈国平(无锡市三中教师):尽管影片中的生活离我们已经三十年了,但今天青年对它仍然很喜欢,因为:1作为社会的人,每个青年都应该有理想、爱祖国。昨天和今天二代人都在为建设共产主义而奋斗;2作为自然的人,青春时代追求光明、知识和美好的生活,这亦是共同的。所以影片对当代青年有教育意义。当然两代人亦有区别。我们搞教育的人,怎样使八十年代青年,都成为将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光片面追求升学率是不行的,一定要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开阔他们的生活面,从而培养更多象电影中郑波、杨蔷云的人物。
吴建明(无锡师范学生):王蒙说,每个时代的人都有不同的独立思考。我们的父辈把思考付之于行动,这正是我们这代青年应该学习的长处。我羡慕影片中父辈的生活那么充实而富有活力,而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比过去好多了,但却常常依赖于老师,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影片勾通了两代人的心灵,引起我们强烈共鸣,这对消除代沟同心建设现代化的祖国很有实际意义。
黄蜀芹(导演):无锡同志们对电影的感受力,和我拍摄影片所要达到的艺术效果是一致的。对八十年代青年过去我了解不够,拍片时曾担心是否给人以用五十年代青年压八十年代青年的感觉,现在看来这顾虑是多余的。现在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和反映,远远超出当初我拍电影时所想的,确实青年人的思考能力取得一致的意见,我感到很高兴,谢谢无锡市文联《银幕与舞台》编辑部和市影剧公司举行了这样的座谈会,谢谢大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银幕与舞台》1984年1期
《银幕与舞台》1985年1-12期
白桦是位在部队成长起来的作家,十六岁开始执笔创作,写过小说、诗歌、散文、话剧、电影等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一九五七年那股政治旋风以后,手中的笔虽有一段停顿,但还是陆续写出了《红杜鹃,紫杜鹃》、《老白与杜甫》、《像他那样生活》等充满诗人激情的剧本。
……事实上,《吴王金戈越王剑》是作者六十年代酝酿构思的作品,当时鉴于文革没有动笔,最后还是在北京人艺导演蓝天野的再三催促下于一九八二年才写成的。为了慎重起见,剧本付排前曾经武汉军区党委及北京有关部门严格审阅把关。上演前又请了有关领导观摩审议。
一九七六年底,四人帮刚粉碎一个多月,白桦便带着一部左倾错误的剧本到北京。许多人读了他的剧本,心灵像是经受了一场巨大的地震,久久不能平静。更多的人被剧本悲壮的情节、人物、语言所打动,流下深思的泪水。
一九七八年底,作家从“淮海战役”战场采访归来,一番深思熟虑后,以他的新作《今夜星光灿烂》向人民提出一个令人沉思的问题:“今天,我们还像三十年前那样,无条件地把人民的愿望当作我们前赴后继的战斗目标吗?能回答吗?是理直气壮地回答?还是面红耳赤的支吾?”别看问题如此简单,还是有那么几个不敢正视这一问题的人。他们对问题的实质避而不谈,纠缠在所谓战争描写真实与否的枝节问题上,最后抛出一顶“宣扬战争恐怖”的大帽子,试图把作家和善良的观众都吓住。遗憾的是,人民早就对左先生的帽子工厂深恶痛绝了,对这些叫嚣甚至理都没理。《今夜星光灿烂》也从舞台走上了银幕,拷贝发行到海外,送往国际电影节。
。。。。。。“诗人的青春等于希望加战斗!”这是白桦无数诗篇中一句令人难忘的自白。我们等待着他战斗的胜利篇章!
——永不沉默的作家 白桦
《银幕与舞台》1985年6月
《银幕与舞台》1986年1-12期
《黑炮事件》在色彩的运用上,可以说是匠心独运,颇具特色的。一部彩色影片,各种色彩都有,红黄蓝青黑紫,给观众以五彩斑斓、万紫千红之感,谁也说不清这些色彩在影片中究竟有何作用。然而,《黑炮事件》却有意不用蓝色和绿色,重点突出黄色、红色和白色,充分发挥了色彩在情绪上的作用。
影片展现的生活环境,主要是矿山和机关。于是大块大块的黄色出现了,山、路、机械、灰尘、黄色帽、黄色工作服。黄色是一种安全感的象征。在四化建设中,各种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人们都需要安全感支撑,数十年来动荡的政治生活,使人们迫切需要于安全工作、学习、生活,但也有一种“安全”却在生活中滋生了惰性和官僚主义作风,因此,武副书记调查“黑炮事件”,也是从所谓“安全”出发,让赵工程师回避,造成几百万的损失。而黄色正是一种安全色。影片运用大块大块的黄色,突出“安全”感,其艺术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由于黑炮事件发生了,安全感失去了,于是影片节奏加快,剧情和人物的情绪也变化了,躁动、危机与惶惑相继出现。影片就运用不同层次的红色来渲染气氛、表达内涵,红轿车、红地毯、红桌椅、红词书、红气球、红背心、红机械、红裙子、红灯泡。各种状态、各种物体的红色,给观众以强烈的印象,在心理上产生出一种敏感的联想,并延伸开去,渐渐连缀成“红海洋”的幻影。这种红色所折射出的哲理含义,是耐人咀嚼的。
在表现党委会讨论黑炮事件时,影片大胆动用一种高调色彩---白色来渲染情绪。全体与会者穿着一色的白上衣,会议桌上铺的是白台布,还有白墙壁,白色的天花板,唯一的黑色是墙上大钟的黑标针和与会者参次不齐的黑脑袋。这种黑白对比,超出常规的色彩排列,造成一种深刻的思想内涵。改革年代,人们以旧有习惯和传统,步履蹒跚于是出现了真理与荒谬、热情与消极、先进与落后、改革与保守,相互钳制,相互抵销,机器转不动,白话空话滔滔不绝,国家损失谁也不负责。最后,当表现查出原因是翻译的错误时,屋子里全体党委成员一律呆了,表情凝固,思想僵化,只有落地电风扇转动着,发出嗡嗡声响。动与不动,构成一幅含有哲理意味的画面,而画面色彩仍然是以白色为基调的。
《黑炮事件》在色彩上的运用是很有创新精神的,其探索是有成效的,就国产电影来说还很少见,这就更难能可贵了。
——《黑炮事件》色彩刍议
《银幕与舞台》1986年9期
《沙龙》广告页 1986年10期
告《银幕与舞台》读者
您好!
您是《银幕与舞台》的忠实读者,长期以来,和刊物结下深厚的情谊,并为办好刊物,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广大读者的需要,《银幕与舞台》1987年起更名改刊为《沙龙》,由原24K本改为16K本。《沙龙》除保持《银幕与舞台》原有特色,继续办好您所喜爱的栏目,将在更广阔的艺术天地和大千世界中,为您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读者和编辑的心是相通的,你一定会为办好这个刊物贡献您的智慧,提出建议和要求。
当您收到这一期刊物时,正值邮局收订1987年报刊杂志的时候,希望您别错过机会,及时办理征订手续。成为崭新的《沙龙》的第一批读者。《沙龙》不会辜负您的期望,努力办成您所喜爱的读物。谢谢!
——《银幕与舞台》主编
《沙龙》1987年1期
1987年1月开始,《银幕与舞台》更改刊名为《沙龙》。1988年1月,《沙龙》与《太湖》合刊为《太湖》直至今日。
《沙龙》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奇异、最神秘、最伟大的时代,汹涌澎湃的科学技术革命正在迅速而又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生存方式。微电子、光纤通讯、激光技术、宇宙航行、核能利用等发明创造,使数千年来人们许多奢望只能以神话传说、科幻小说来表达,而现在已经成为现实,而日新月异的新潮流、新观念、新发现、新成就仍在继续诞生、发展和变化。今天,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他想自立于世界,就不可能也不应该再闭关自守,坐井观天。人民的视野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它的拓宽,延伸,这视野已经正从一家一村、一镇一县、一省一国扩大到全球和正待探索、开发的宇宙,因此地球似乎变小了,时间似乎变快了,而等待我们去创造的事业也越来越多了。
……作者、读者、编者将在《沙龙》的这些栏目里心情舒畅地互相交流、学习、磋商、讨论、在民主、自由、平等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大家将各得其所,共同提高。正如郑振铎先生在一篇《宴之趣》的文章中所说的:“别一个宴之趣是我们近几年所常常领略到的,那就是集合了好几个无所不谈的朋友,全座没有一个生面孔,在随意的喝着酒,吃着菜,上天下地的谈着,每一个人都谈着谈着,只有更兴奋的谈着,毫不觉得疲倦是怎么一个样子,虽然这些闲谈都是琐屑之至的,都是意味的,而我们却已在其间得到宴之趣了;其实在这些闲谈中,我们是时时发现许多珠宝的;大家都互相的受着影响,大家都更进一步了解了他的同伴,大家都可以从那里得到教训与利益。”我们的《沙龙》就应该提供这样的“宴之趣”。即使是生面孔,但是只要两次、三次也就会变成熟面孔的。
在“宴之趣”的“沙龙”里,读者、作者在美的享受中,也许在互相交流信息的基础上,还能诞生出伟大的作品吧!普希金和果戈理作过一次沙龙式的交谈,普希金向果戈理讲了一个骗子购买灵魂的故事,这个故事使果戈理发生了很大的兴趣,一八三五年十月果戈理写信告诉普希金:“我已开始动手写《死灵魂》,故事拉得很长,将是一部卷帙浩繁的长篇小说,也许很使人发笑,我将在这部小说里从一个侧面来表现俄罗斯,”后来经过许多磨难,一部震撼活人灵魂的《死灵魂》终于出版了。
难道我们不应该也有这样的期待么?!
而要实现这“期待”,又首先要期待作者和读者对《沙龙》的大力热情的支持!我们期待着!
——我们的期待
海笑
《沙龙》1987年1期
岁月无声,时光不语。1986年,再见!
后记
2018年初春,时至改革开放40周年,笔者彼时开始筹备不同方向的电影文化展览,至今已近7年,这7年的时光,也是对电影相关藏品的提炼、扩充和审视的过程。其中无锡本地电影藏品《银幕与舞台》在无锡文联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许墨林先生就是这笔彩绘的主理人。
2023年年初,笔者与云薖园艺术总监确认了电影海报展的大致展览时间,并于第一时间电话邀请许老出席展览最后一天的公益讲座,请曾经杂志主编在他耕耘数载的工作场所向听众讲述那75本呕心力作的过往,这也是笔者最初策划的讲座模式。但是很遗憾,许老当时的身体状况已经无法出席活动,75本《银幕与舞台》也无法在间隔四十年后能再见到主编一面,这是笔者在这7年的电影策展经历中最大的抱憾。《岁月无声》的再回首,无法让我们全方位看到许老在《银幕与舞台》背后所付出的心血和遭遇的过往,寥寥数言寄托哀思,仅此怀念未曾谋面的许老和那个远去的时代。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