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90公里外有一个叫绵竹的地方,这座自先秦时期便隶属于蜀国的古城,于汉高祖刘邦时期正式设立县治。
因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得竹子在这片土地上郁郁葱葱,从而得名绵竹。而九龙山,作为绵竹的祖山,更是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与人文情怀。
遵道社区,则以山清水秀、环境幽美而闻名遐迩,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18处奇观和72个溶洞,还流传着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玉妃泉》,为这座大熊猫公园绵延山脉下的乡村增添了无尽的神秘与魅力。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有这么一群人Ta们关注乡村的可持续建设,关心乡村的环境问题,关怀乡村的老年人。一场关于和谐·共生的环保公共艺术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希望它的芬香让更多人驻足停留。
01
对我而言,绵竹不仅仅是一个地名
来自成都的文学作家周月明女士一提到绵竹,脸上便挂着喜悦。她说:“绵竹是家族记忆的载体,在我内心深处有着一份难以割舍的亲近感。我的老公的爷爷是绵竹人,这份血缘的联系让我对这座城市有着天然的向往。每当我漫步于各大城市之间,心中总会涌起对乡村老年人的深深挂念。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迁移到了城市,每次回家又带回一些诟病。如节庆日期间产生大量的一次性塑料袋、塑料包装,乡村本身的色彩在逐渐消失。守护乡村永恒的绿色,看见老一辈的勤俭节约的美德,我认为很有必要。当我的课程与乡村环保建设不谋而合时,一个念头在我心中悄然生根——我要为绵竹做些什么。”
作为长江职业学院的一名教师,我很有幸将这份情感融入到我的教学与实践之中,带领学生们一起,为绵竹的环保公共建设添上一抹亮丽的色彩。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切入点,注重保护乡村的自然环境和环境治理是基础。在成都根与芽的指导和遵道社区委员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开始了行动。俗话说:好山好水,才有鸟叫声。艺术传递的初衷是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感受到美,思考艺术作品呈现的原材料,是我们团队需要去思考的乡村中保留的勤俭节约美德,需要被唤醒和看见,并且传承。
捡塑料瓶、回收废弃物并不可耻,它只是将我们从自然截取的资源,收纳、重塑,政府需要为大家提供平台,人们也需要培养无废意识。如何让这些废弃物在生活中再塑,延续它们的生命周期,又或者从源头就减少垃圾的产生呢?
02
一场意外的热情
周老师说:起初,我对于能否组建起这样一支队伍心中并无把握。毕竟,项目地点偏远,现代社会提供给学生们的资源很多,他们的选择便多了起来。
然而,当我将这一“想法”在校内发起时,却意外地收获了热烈反响。仅仅半天时间,就有30多名学生积极响应,这份热情让我既惊讶又感动。Ta们中,有的来自环保公益社团,有的则是纯粹出于对这件事的热爱。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分7个小组,各自协调时间、空间,共同为项目努力。校园里的寝室空间有限,学生们不得不自发寻找空教室作为创作场地。每个小组的成员背景各异,协调起来颇为不易。尤其是在制作材料时,面对种种技术难题,学生们熬夜奋战,只为将心中的设计变为现实,看着Ta们制作的一条条大鱼,让我看到了青年人对未来乡村建设的热情,这真的很好。
03
被认可的幸福感
当作品安装完毕,引来众多村民围观时,我知道我们的努力得到了认可。村民们笑着对外墙被绘画的那家人说:“你们家现在好漂亮哦!就像住在龙宫里面一样。”这些朴实的话语,是对我们最好的赞誉。
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了作品与土地之间的紧密联系,也感受到了被认可的喜悦与满足。通往遵道文化宫那条路上的母鹿花坛也被大家围观,大爷赞叹道:“比绵竹街道上的还好看,给我们每家人门前都修一个嘛。”众人的笑声在山间回荡。
04
多份传递的力量
除了周老师外,本次公共艺术作品创作者还有来自成都的印度籍荧光画艺术家Amey Sali,手手工艺人曹文青,中国新锐青年艺术家段玉婷,成都根与芽团队的小伙伴和社会的志愿者们。成都根与芽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激发更多人对绿色建设的关注与参与。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与魅力,而这些正是我们走进Ta人心中的钥匙。
这里特别感谢长江职业学院的领导对我们的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这让我更加坚信,只要我们有信念、有行动,就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引领Ta人看见那份属于美丽乡村的美好与希望。
公共艺术导览地图
环保之路
熊猫精神助力垃圾四分类
生物多样性的守护者
麋鹿花坛 等待下一个春天
九龙鱼跃龙门
成都根与芽致力于生活垃圾的可持续管理,通过社区行动和公众教育,积极推动相关环境政策的完善与执行。
加入我们的月捐人计划,为环境保护行动助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