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36年,一场宴会的细节,竟然成了历史的转折点。当时,傅作义应邀参加阎锡山的宴会,身为重臣,他本该坐上主位,但傅作义却意外地推辞了上座的邀请。
傅作义
这个微不足道的举动,竟成为了命运的暗示。谁也没想到,坐上座的人,竟在席后暴毙——一个本应平常的聚会,背后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暗流?
这场宴会,是一次政治博弈,还是另有更深的杀机?傅作义的拒绝,是否是某种预兆?而暴毙者的死,又是否牵动着整个局势的微妙变化?
这背后的玄机,等待着我们一层层揭开。
傅作义遭遇职场潜规则
傅作义是晋南临猗人,从保定军校毕业后回到阎锡山的晋军中工作。在1926年的军阀混战中,阎锡山联合张作霖、吴佩孚攻打冯玉祥的西北军。但晋军战败只能退守雁门关,仅留傅作义的第8团固守天镇。这里是晋北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傅作义孤军面对西北军三四倍兵力,困守三个月之久,直到对西北军发起反攻。这次战役阎锡山最终占领晋绥地区广大的地盘,实力大增。傅作义成为反攻取胜的关键,他被立即晋升为旅长,战后又被提拔为中将师长,时年仅31岁。
1927年,北伐军节节胜利,攻占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并在河南击溃奉军主力。阎锡山见风使舵,放弃与奉军合作,转而支持老蒋。随后分别以商震和徐永昌为总指挥分两路攻打奉军。
傅作义负责切断京汉线与京绥线奉军的联系。他率部成功拿下河北涿州,楔入奉军中间。不料两路主力遭到奉军反击败退回山西,傅作义又一次成了孤军,遭到围困。奉军以数倍兵力,先后发起5次大规模进攻,张学良亲自驾飞机到涿州上空侦察,但奉军的进攻都未能得逞。
阎锡山曾致电傅作义,要求其固守待援,却始终未发一兵。傅作义在被围困3个月后弹尽粮绝,为保存部队只能向奉军投降。涿州之战尽管以失败告终,但傅作义吸引了大量奉军,为北伐军反攻创造了条件。傅作义也因此闻名国内,各方争相拉拢,这也成了阎傅矛盾的开始。
战后张作霖亲自在中南海设宴招待傅作义,想任命其为奉军军长。但傅作义极力推辞说:“要不是城内连酒糟都吃完了,我是不会投降的。”张作霖一怒之下要杀傅作义,张学良非常珍惜傅作义的才能,极力劝说父亲,才保住了傅作义的性命。
后来傅作义趁北伐军与奉军作战混乱之际逃到天津收拾旧部,被任命为天津卫戍司令。奉军大势已去,张作霖率部退回东北,不料途中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接管东北政权后非常厌恶内战,派人将此前收编的7000多名晋军士兵归还给傅作义,两人结下深厚友谊。
除张学良外,老蒋也在极力拉拢傅作义,曾两次派人到天津游说其加入中央军,并送上万元巨款。傅作义婉言谢绝,为表忠诚主动将此事告知阎锡山,并交出收到的钱财。
阎锡山表面很高兴,对下属说:“傅作义义重如山,是咱们的关云长。”又派人把钱送还给傅作义。但他内心已经产生了猜忌,开始压制傅作义。
阎锡山(左)
阎锡山用人有个特点,喜欢用晋北人,尤其是五台老乡,对晋南人在使用时会严加防范。这跟他早年经历有关,阎锡山最著名的言论就是“在三个鸡蛋上跳舞”,这也是他从政风格的写照。
辛亥革命以后,山西革命党人酝酿起义。担任标统的阎锡山玩弄两面派手法,一边与清朝的山西巡抚往来密切,一边又以同盟会员身份参加革命党的活动。
当太原起义成功后,要推举领导人,阎锡山安排亲信军官参加,并以武力手段恫吓参会的旧议员,将投票选举改为选手选举。最终以非正常手段攫取山西的领导权,此举也为晋南一些革命党人所不齿,因此在山西内部一直存在晋南反对派。
傅作义因为作战才能得到阎锡山赏识,但并不属于阎锡山的核心圈子,升迁到一定程度后自然会遭到打压,这也是职场潜规则。不过,此时两人的矛盾尚未公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