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视频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历史上,广州先后孕育过古代、近代、现代三条城市中轴线。其中,以现在的北京路为中心的广州古中轴线是中国古城中延续时间最长的城市中轴线之一,自诞生以来从未偏移。这条延绵两千余年的广州城脉,记录着古老商都的发展变迁,更埋藏着岭南建筑的文化密码。
在最近播出的纪录片《南粤工匠》第二季中,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工匠大师工作室创始人、南粤工匠王河,便带领观众穿越广州古中轴线上的代表性建筑,解读岭南建筑的历史文化基因。
01
去源头,体味岭南园林之美之妙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作为岭南建筑学派的代表人物,王河认为要发展传承岭南建筑,首先得从悠悠的历史中寻找样本。南越国宫署遗址便是其岭南建筑寻根之旅中的重要一站——此地自秦汉时期起便是广州的中心,尽管城市不断扩建,其中心之位从未改变。
“这是广州的文明密码。我们在跟两千多年前的市政工程对话。”王河对学生们说。他着重引导大家观察南越国御苑。虽历经岁月磨砺,御苑中的石池、曲渠、平桥、步石、回廊仍清晰可见。哪怕一口小小的八卦井,亦是古代匠人的智慧结晶。
“现在学界有一种声音,批评中国学建筑的学生却不懂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王河说,南越国御苑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年代最早的园林遗迹,更是岭南园林的源头,他带学生们来此探访,正是想让下一代的匠人们从起点体味岭南园林之美之妙。
02
修复古建筑,寻一抹岭南鸡血红
同处广州古中轴线的大佛寺,亦是岭南建筑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该寺历经多个朝代,迄今仍屹立在广州的繁华中心。王河,曾幸运地参与到其修复工程中。
在王河看来,大佛寺处处都是岭南建筑的“活化石”。以大佛寺屋顶上的龙吻为例,虽构建于明代,其造型却可从唐朝的敦煌飞天找到原型。类似这样承载文化传承更迭的细节,在大佛寺比比皆是
在古建筑修复领域,“修旧如旧”早已是公认的理念与标准。但真正做到,绝非易事。王河给学生们出了一道难题,用岭南特色的鸡血红釉彩,重现大佛寺龙吻的昔日风采。为此,他专程带着大家来到有着“南国陶都”美誉的佛山石湾取经。
石湾瓦,甲天下。石湾窑始于唐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迄今仍薪火相传。但即使在这里,一抹鸡血红也可遇不可求——炉火、配料、矿石、水分、气候,每一样都能决定釉彩的成败。王河带着学生们一次次调色、上釉、烧制,在经历多次失败后,才终于烧出了他心目中完美的鸡血红。
03
传统服务于现代,获奖作品近百
王河从事建筑设计和科研教学三十余年,设计项目上百个,获奖作品近百个。通过挖掘岭南建筑的发展规律,他还提出了“活态空间”理论和“三要论·七要素”的城市设计与健康建筑理念。
“我从小在广州长大,庭院空间、岭南风貌和家乡情怀,对我的建筑创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王河说,自幼浸润于岭南的山川草木河流屋宇,他早早便领悟到建筑的根本在于“合时宜,服水土,通人性”。因此,他敢于把传统元素服务于现代城市,让古老的建筑理念为新时代作贡献。
2023年4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广州松园宾馆接待法国总统马克龙,这一充满岭南风情的建筑正出自王河之手。以大名鼎鼎的松园一号楼为例,整栋建筑以岭南式庭院空间布局,外部依山而建,内部小桥流水,结合白云山的自然环境,完美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理念。闽南民居风格的加入,更给松园带来宾至如归的温馨之感。屋顶的蓝绿色瓦片是点睛之笔,其灵感来自传统的闽南陶艺,色彩独一无二,人称“松园绿”。
在王河位于广州大学的办公室门外,贴着这样一幅字:“工于心一丝不苟,匠于行精雕细琢。”这是王河对南粤工匠精神的理解,更是岭南建筑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传承之道。
编辑 | 晓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