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死、慢死和猝死,你希望用哪种方式迎接死亡?”
“猝死,理论上痛苦最小。”
很难想象,这个对很多人来说讳莫如深、甚至会觉得冒犯的对话竟然出现在了北大的课堂上。
这是一堂正在进行的死亡哲学课。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是北大医学部的教授王一方。当看到超过一半的学生都选择了猝死后,他反问道,“如果是这样,我们跟屠宰场的牲畜又有什么分别呢?”
王一方认为,“对死亡的坦然是社会化的最高阶段”,但多年来的教育经历却让他看到,许多现代人对待“老弱病死”的态度是十分消极的,他总结人们面对这些问题时的表现主要有三种:
一是鸵鸟状态,不愿意去面对,能逃避就逃避;
二是菜鸟状态,问题降临时不知道怎么办;
三是惊弓之鸟,即害怕和恐慌。
这对每个人来说其实是一个大问题。许多遗憾和悲剧的发生,往往是源自这些消极的态度。
出于恐惧,“有许多人即使是在父亲或者母亲弥留之际,都不敢去凝望那双临终的眼睛、没有去拥抱他们”,王一方惋惜地说,这无疑是亲密关系中的一条难以弥补的裂痕。
由于不知所措,还有很多人在亲人重病时,选择用比疾病更加痛苦的医疗手段来延长亲人的生命,“当一个人身上插满管子,呕吐、脱发、化疗的剧烈反应折磨着他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对家属来说治疗是一种心理安慰和‘不愿放手’,但对病人来说这未必是幸福的”。
而我们大多数人,在额头出现第一道皱纹的时候,在因为疾病而难受疼痛的时候,当某些功能发生减退的时候,我们时常如惊弓之鸟,讳疾忌医甚至仓促应对,从而失去了更好的生命体验,也缺失了关于当下与未来的思考。
为什么我们在面对老弱病死时,总是如此被动和彷徨无措?
在王一方教授看来,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因为我们对于生死大事的毫无准备、对于医学的过度依赖,也源于一直以来关于“老弱病死”教育的严重缺失。
“现代医学的进步可喜可贺,但人类依然无力征服死亡,也无法消灭痛苦。然而死亡终会来临,我们能做的是让死亡有品质、有尊严,让躯体与心灵的痛苦降低到最低限度。”
不避讳谈论死亡的人,可以豁达地谈论任何事情。王一方形容这是一个“脱敏”的过程,其间可能充满了痛苦的抉择和重重疑虑,所以需要有人去“捅破这层窗户纸、去辅导”。抱着这个初衷,多年来,王一方一直在从事医学哲学的教学工作,他的学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医生,也有小朋友。
▼点击下图,听王一方教授讲生命哲学
作为一个曾经的临床大夫,如今的医学哲学教授和一个医学与文学交叉的关注者,他深知只靠医学去解决生命难题是远远不够的:
“老弱病死不只是发生在急诊室、手术室、癌症病房、ICU监护室里的临床事件,还是一个哲学事件,甚至是精神事件。技术、金钱可以重新定义死亡(死亡就是关机时间),但无法安顿躁动的灵魂。所以,现代医学需要医学哲学向度的启蒙和教化来完成对疾苦、衰老与死亡的坦然顺应和超越。”
因此,王一方的讲述往往从现实问题出发,继而拓展到哲学和文学所思考的精神层面。在他的课上,一个人不但能听到关于疾病、衰老和死亡问题的解决方案,也能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抚慰。
正因为如此,听过他的课的人总会产生新的认知——老弱病死并不全是消极的,而是充满了积极的意义。
他会说死亡可以是痛苦的反面:“生病的过程是很痛苦的,死亡恰恰是在最后那一刻去终止痛苦。所以有的时候,延长生命其实是在延长人的痛苦。”
也会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家对于衰老的偏见:“我们的社会存在一种歌颂青春、讥讽衰老的情绪,这是一种社会性退缩。”
还会提醒我们尊重生命的方式是向死而生:“人只有一生,仅此一生。所以,我们今天要有准备,对待疾病要有准备,对待死亡要有准备,对待衰老有准备,这样才能过好一生。”
为了让更多人补上这堂关于生命的重要课程,王一方教授也带着他对于生命哲学的独到见解来到三联中读录了一期播客,这期播客上线后便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有位听众感叹,不懂文学的哲学家不是一个好医生,王一方教授颠覆了他对医生的印象。
还有一位母亲刚刚离世无法走出来的朋友说,在听完节目后,他慢慢接受了亲人离去的事实。
也有许多人不断在问,能否请王一方教授开设一个课程,再深入讲讲与衰老、疾病、死亡有关的话题。但由于王教授十分繁忙,我们的几番邀请都未能成行。
但聆听一堂“生死课”,对于每个处于混沌阶段的人来说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和等待,王一方教授终于再次来到中读,开设了《医生不曾告诉你的生命哲学课——如何面对衰老、病痛和死亡》。经过精心策划,这门课程的内容比北大课堂上的还要丰富和深刻。
▼点击下图,听王一方教授讲生命哲学
这堂课与别的课很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其他的老师可能更多的是跟你讲当下的症状怎么处理,当下的疾病怎么诊断,但王一方教授会跟你讲更多的生命的隐喻和生命的意识,启发你去思考自己的生命在一个什么样的刻度上面。
在课程中,王一方教授会将医学与哲学、文学打通,解答我们最关心的问题:
如何活得长、病得晚、老得慢、死得快?
当独立、自助、自尊的老年生活不能再维持时,该怎么办?
如何跳开思维误区,找到对自己有效的治疗方法?
死亡是暂别还是断离?
他也会用全新的视角,治愈你的焦虑、刷新你的认知:
衰老不是被歧视的对象,而是值得被歌颂的状态,也是人类对于生命的坦然;
病痛不是嗡嗡作响的仪器和滴入血管的冰冷药水,而是医者仁心、亲人的精神照护;
死亡不是油尽灯枯的悲怆,而是庄子鼓盆而歌的乐观,是向死而生的勇敢。
还有更多触动人心的内容,只有听过这堂课的人才能有深刻的感知。
王一方教授曾提到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希望这堂课,也能带给你如此的关怀和理解,帮助你活得豁达一点、清醒一些,在学会珍视生命的同时,也懂得好好告别。
为什么你需要听听这堂课
衰老、疾病和死亡
一堂每个人都无法绕过的生命课
没有人能够战胜死亡,就如同没有人能够避开衰老和疾病。所以,当人生即将散场时,如何从容面对、优雅地谢幕,是每个人都要学的一门必修课。
因此,课程会从衰老、疾病和死亡这三个维度出发,关照与你息息相关的重要议题:
个体的生命是如何和各种疾病斗争的?
老之将至,如何坦然面对因衰老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突遭意外或疾病侵袭,该如何面对?
家人病危,治疗和尊严之间,怎么选择?
带你更透彻地了解生命与死亡的关系,陪你走过每一个重要的人生转折点。
权威学者独特视角讲述
跳出思维桎梏探索生命真谛
课程请到的是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国内知名医学人文学者王一方。临床和医学哲学教授的双重经验,让他在看待生死问题时充满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人文关怀。
课程中,他会用他独特的视角,从“人与身体”“人与他人”“人与医学”“人与情理”4个层面逐层剖析,帮助你深入理解生命的本质。
课程还会配合医护、家庭关系、道德、心理层面讲解,让你在遇到问题时可以更好地做出决策。
双学科视角+人文叙事,
获得疗愈心灵的方法论
衰老、疾病和死亡是哲学、医学研究的重要议题。
这一次,课程将哲学和医学结合起来,从具体的案例讲起,将你带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面前。透过哲学的讨论和不同人面对生老病死的解法,让你获得心灵上的治愈。
加入前沿学科信息
带你探索生命的更多可能
课程里还有别处听不到的最新知识,助你打开认知视野:
AI的出现能够为老年人带来哪些便利?
AI对于医疗又有什么助益?
我们的生命质量会因为AI而有所提高吗?
听过这门课后,你会发现无论死亡离我们有多远,有所准备和毫无准备,是完全不一样的。
适合谁听?
正在经历失去、陷入情感困境的人
正在规划未来,想有尊严的老去的人
想跳出学术领域,进一步接受死亡教育的医生
对生命一知半解,想要深入了解的年轻人
每一个在生命旅途中的你、我、他
你将收获
450+分钟充满智慧启迪的跨学科讲座
1种看待衰老、疾病与死亡的全新视角
N个解决人生重大问题的可行方法论
参考资料
央广网《远见丨“向死而生”,当代人拥抱有责任的生死观》
北京青年报《王一方:面对别离,预则安》
播客《天真与经验:我们能“活得长,老得慢,死得快”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