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岛往事
文/北海风光
说起连云岛,多数人不知所云,但本地老辈人尚有记忆。查百度索引:连云岛,一名连云峪,在今辽宁盖州市西北十五里,大清河口外。《明史·地理志》盖州卫:“有连云岛,上有关”。当年的连云岛是响誉海内外的主要港口和关隘,它曾经辉煌上千年,威震辽东、响彻中原、名扬海内外。
连云岛那里有旧关隘,旧的码头,有入海的大清河口,即西河口,西河口所依伴的一座山丘称之为连云岛,与鹤羊山南北相望。相传远古时期,这里八方平原,四面环海,唯有此山海中成岛,远远望去与海天相连,似在云端,故取名连云岛。此岛方圆不足5平方公里,海拔仅50余米,三面环海,一面临河。由于岛边地域宽敞,海水开阔,交通便利,风潮不侵,便于各类大小船只停泊和装卸,因而很早便被确定为港口码头和关口。清康熙二十一年《盖平县志》说:“连云岛,城西十五里,明设关于此,有戊兵”。
连云岛码头是盖州古城经济的发源之地。
盖州古城远近驰名,曾经是辽东沿海最重要的商埠,也是历史上重要的辽东通商港口和盐铁业集散地,一度是一个商贾云集、士民殷富、人文荟萃的集镇。所谓“九省通衢,名闻八闽、声达三江,无不知有盖州者"。
早在元朝,盖州便是东北的重要港口,不仅担负海内外的运输,还开有直通高丽的国际航线。而到了明代,这里已经成了军事关口重镇,再以后便成了通商口岸。
盖州成为通商口岸完全是由于它在东北沿海贸易中的地位。连云岛
港口曾记录下盖州“九省通衢”的盛境。连云岛在清道光年间之前,已经成为东北与关内通航的贸易港口,出入西河口的船只都必须由连云岛经过,“轮蹄丛集,舟帆交并”,执东北三省商业之牛耳,《县志》称之为“东三省海运交通唯一之商港”,其海口的税收额也是当时朝廷一笔可观的数目。
连云岛是辽东通商港口,关内各地到辽东经商的船只都在这里停泊。每年河开雁来,季风南来的时候,江浙、福建等地的商船便陆续开来,天津、山东的货船也会相继赶来。靠岸、卸货、交易、装载……岛上是一片生机忙碌景象。交易的商品以南方物品居多,茶叶、丝绸、布匹、陶瓷等。同时东北向南方输出大豆、杂粮、干果、药材等货物,实现了南北通衢。
明、清时期南船与东北通过海上的港口贸易发展了各地经济,也为朝廷增加了税收。在这些港口贸易中,盖州连云岛起到了很突出的作用。
港口贸易促进了内陆经济的发展。盖州古城南关外大清河北岸至今尚有旧码头和古道遗迹。南关外码头的开埠,标志着东北内陆市场经济的发端。
从连云岛溯大清河而上到南关外码头只有十几里,但因逆流,加之重载,这一路还是很艰辛的。有些海船进入不了大清河,需要换乘小船,货物也要分船往来,小船是最为忙碌的。那个年代,清河入海口水量大,湍流急,每逢涨潮,河海交融,海天一片。大船一般是要借助潮汐的,涨潮时借力启动船舟是最为方便的。逆水行舟还要仰赖着风帆和风力,除了大橹的摆动,还要有人支撑着篙杆。而小触板会在激流中颅簸,在浅滩上回旋,会快捷地掠过河面,惊起沙鸥一片。
盖州城垣古已有之,始建于汉代,明洪武九年重新修缮,四周城墙,有东西南三门。方城重镇,是辽东地区重要的关隘,又称“盖州卫”,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伴随着港口贸易的发展,盖州这座封闭的古城打开了城门,最早实行了“对外开放”,同时也促成了盖州经济的繁荣。
南关街为盖州古城的中轴线,北起东西大街衔接处,南到南关桥,以古市楼贯穿南北。街道两旁,老字号与传统名店店铺林立,是最为繁盛的传统商业街,清朝时期南关街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历经百年沧桑。古城的东大街一直是明、清两代的商业繁盛之地,店铺林立,商贾会集,列市摆摊,热闹非常。
溯大清河而上的南船货物大多在南关码头卸货.多用小驴车装载,
因而南关外市场称为驴市。
而来自东部山区的物产,运至城外的货物,则从东关进出的较多,因东城外坎下有大面积集散地便于货物交易载运,因而称之为“东关坎下市场”,至今仍是集市。
经济繁荣,社会发展带动着本地中小业主、商人、手工业作坊主数量也不断增加。仅以几个至今在盖州仍然保留的地名标志,足以见证当年的古城繁荣:
鱼市胡同,位于盖州古城中部,鼓楼北及东门外沿街胡同,旧时,以鱼类交易市场设此,故名。主要是经营本地出产的各类海产品。
束鹿胡同,因“咸春堂”而得名。咸春堂是盖州最早的药店之一,始创于1851年,是浙江宁波商帮在盖州创办的,历经百年延续传承,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盖州现存少有的百年品牌,在中国医药界
也是闻明遐迩的。此外在盖州城内还陆续开设“天一堂”、“同寅堂”等70余家中药行铺,是盖州老字号文化的重要标识。
银市胡同,是盖州古城文化的一个象征,是扩大资金来源的货币交易场所。主要是采取“抹银”的办法办理南北货币交易,也是早明的银行雏形。
茧市胡同。柞蚕,曾经是盖州经济的支柱产业。盖州柞蚕的放养始于清代,是随着山东移民而传入的。东部山区柞林茂密,是放蚕的极好地方,产量颇丰,清史中有记载。同时南船收蚕,用于织绸,也促进了养蚕业的发展。到了民国以后,山茧依然是盖州的一项经济收入。
此外,典当行业在盖州也曾风行一时,尤以山西当铺居多,有几十家,当时堪称“八方盛誉”。
随着盖州古城的开放,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盖州这个特殊的经济环境和地理位置衍生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会馆。
会馆作为“敦亲睦之谊,叙桑梓之乐”的场所,是外地商人自发创办的组织和办事机构,曾经慰籍了无数寓外人士孤寂的心灵。它既缓解了他们的悠悠思念之情,又便利了身处异地、或官或賈的乡人间感情的关系.同时又发挥了传播当地文化的作用。
在盖州古城相继创办的会馆有三江会馆(江苏、江西、浙江)、福建会馆、山东会馆、山西会馆、金州会馆等等,至今仍有遗址保存。会馆是商人们自己的组织,可以为商户们提供落脚休息、贮存货物、办理购销业务,也可以帮助解决困难,调节矛盾,甚至帮助处理当地“牙行”的纠缠,官府的刁难等。随着经济的发展,会馆也目臻成熟,其功能和作用也越来越大了,为各地商客的经营活动创造了便利条件,也为本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会馆这一早期的商会组织,不但从事经济活动,参与社会活动,还将南方的民俗文化带到了北方,实现了南北交融。三江会馆内供奉的是海神娘娘,每年四月二十三日都要举办庙会活动,这是“妈祖文化”落户辽东的最早标志;山西会馆供奉的是关武帝,亦称“武财神”,每年五月十三也要祭祀和演戏,民间俗称:“大旱不过五月十三”。在东关下坎,至今仍有财神庙,一年四季香火不断。
在盖州设立会馆是由于盖州作为商埠,便利南船客商经营活动,因此说,盖州商人会馆是盖州古城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的历史见证。诚如三江会馆门联所云:“买卖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是对当年古城盛状的真实写照。
连云岛港口通商,促进了盖州古城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也拉动了辽南乃至东北地区的经济贸易。到了清代晚朝,由于海河泥沙淤积,堵塞浚道,行船不便,才逐渐被后来的牛庄码头以及营口港取而代之,从此连云岛在人们的记忆中渐渐地淡去。如今它避处海隅,如同一个垂暮老叟,静静地座落在那里,早已被人们忘却。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经的连云岛是盖州人的骄傲,多少文人骚客为之诗词、歌赋和书画。清康熙年间盖平知县骆云的一首《连云岛望海》,写出了连云岛的河海交汇,漫道雄关的气势:“水势西从碣石来,云山沙碛重徘徊。龙门雨洗刀兵后,鳌背风翻星斗回。民瘠未收珍府利,官忧空作委输裁。子期何在留岑寂,疑有琴声响石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