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一段台词:“家,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都在回家的路上。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生活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国式伦理。”

故乡是很多人心中唯一的净土,岁月静好,安然若素。

故乡的路,条条大路通罗马,它是人生的起点,也是心中不变的终点。

在很多人的心中,过年回乡是一种精神支柱,是一种岁月的期盼。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龄,故乡就再也回不去了。

五十多岁的70后,才发现“过年不回乡”是一种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有一批人,奔袭千里回老家,其实只到县城,并没有到乡里。

建春已经人到中年,四十八岁了,儿女也已经都已经在读初中,自己的父母在老家养老。

他是70后人,是为数不多的通过考大学,从农村走出去的人之一。

他自从高中毕业以后,就连带着自己的户口一起来到城市里,大学毕业以后,他直接在学校所在的城市就业,并且落户。

经过努力打拼了三五年之后,他也真的在城市里买上了一套小房子,自己真的成了户主。

后来结婚生子,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把老家的门锁了,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帮助他们照看孩子。

父母在城市里一待就是八九年,直到孩子分别上到小学五六年级,父母才又回到老家。

父母在老家的地也都租了出去,老宅子也已经破旧了,父母不舍得钱重新翻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年,家里下了很大的雨水,老房子的半边直接就被雨水淋塌了,为了父母的安全,建春就在县城买了一套房子。

父母就搬到了县城的楼房中养老,每年农忙的时候,回到乡下的老家播种一亩小麦和玉米。

而老房子基本上已经无法住人了,建春为了不让老房子彻底倒塌,花钱找人把老房子的外面整个用铁皮包了一层。

建春之所以这么做,也是为了保持老房子的本体,万一哪天老家拆迁可以得到相应的补偿款。

建春在孩子们都大了以后,每到过年的时候都会回到老家过年,但是只是回到了老家的县城,孩子们对乡下老家是非常陌生的。

真正意义上的老家,在村里,在老房子里的一顿土味饭里。但那终究是记忆罢了,也许再不会呈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段话说:“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归来。离开家乡,方知家乡的美好;身处异乡,才懂岁月的无常。”

现如今的农村里,有很多老房子已经破旧不堪,很多年都已经没有人居住。

村子里,留下来最多的大多数都是留守的老人,几乎没有什么年轻人,村子里的地也空着的越来越多。

年轻人,有的通过考大学到了大城市安家工作,即便有些人没有考到大城市,也不愿意继续留在老家生活,而是选择到县城买房子生活工作居住。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离开了家乡几十年之后,就再也回不去了,家乡只留在了心底。

在异乡的街头,我常常想起家乡的小路,那些熟悉的转角,如今只能在梦里重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有一批人,父母过世了,老家回不去,沦为了“异乡人”。

港丰已经离开家乡二十多年了,以前父母还在世的时候,每年过年他都会带着妻儿回家过年。

在老家自家的院子里,带着孩子一起放鞭炮,玩的非常开心热闹。

父母在世的时候,他都会盼着过年,每到年底,就会开开心心高高兴兴地回家过年

回到老家,遇到村子里的叔叔伯伯也显得格外亲切,回到老家吃上父母做的饭菜,在家里全身心都放松,是非常难得休假时光。

然而,自从父母去世以后,他就再也不盼着过年了,觉得年味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有滋味。

在父母刚去世的第一年过年,他依然回到了老家,本以为老家还有一个堂弟,能相互走动走动。

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大年初一,当他去堂弟家串门的时候,堂弟家却关了大门,到县城里的房子过年去了。

他悻悻然返回到家中,瞬间感觉没有地方可去了,自己反倒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异乡人。

父母去世以后,原来村子里的许多老人也渐渐去世了,他认识熟悉的人越来越少,很多年轻的后辈,他们都相互不认识,更谈不上有什么交流。

他感到自己在家乡非常的无助和孤单,再到后来,没有必要的事情,他也不再回老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淑敏在《孝心无价》中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父母在,家就在。有父母在,每个为人子女就是最幸福的。无论你多大年龄,在父母眼里,永远是一个被宠爱的孩子。父母在,兄弟姐妹是家人,父母去,兄弟姐妹是亲戚。

没有了父母的老家,对于我们而言就是一个陌生的地方,物是人非,亲人不在,我们就成了无根的浮萍,飘摇不定,没有了归属感。

父母不在的老家,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只能眼睁睁看着它远远地飞走,却再也找不回来

再也没有人望眼欲穿地等你回来,不管你是飞黄腾达还是落魄不堪。再也没有人唠叨着你。

温暖的老家,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热闹和温馨,只剩一片落寞。

最后,很多人也接受了现实,吾心安处是吾乡,过年再也不回老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有一批人,看到老家满目疮痍,每一次回去都很扎心。

强生的老家,当时在村子里属于最早一批盖起来的红砖瓦房。

当初的经济条件下,强生的家率先盖起了八米宽的大瓦房四合院,在村子里都是数一数二的好房子。

后来,强生离开了家乡,到大城市发展,在大城市安家落户,后来又把父母也接到了城市中养老。

老家的红砖瓦房就上了大铁锁,再也没有人居住,渐渐地就废旧了。

有一年,父亲生了重病,在身体稍微恢复以后,总想着回到老家看看。

于是,强生开车带着父母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家,看着破旧的房子,父亲的眼睛都湿润了。

原本宽敞舒适的大房子,由于常年没有烟火气,屋子里的墙壁都出现了裂缝,地面也都破烂了。

强生看到老家满目疮痍,不仅也非常扎心,内心五味杂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父母与他商量,希望他把老家的房子重新修葺一番,好在每年天气暖和的时候,能够回到老家养老居住一段时间。

父亲说:“一辈子在这里土生土长,年老了实在是不想背井离乡,夏天的时候,回到老家居住,身心都会舒服。”

强生理解T恤父母的心愿,人的年龄越大,就会越是故土难离。

所以,最后他还是花钱找人把老房子修葺了一番,父母在活着的时候,每年之中有半年都会在老家度过。

后来,父母在接近九十岁的时候,都相继离世了,他就把老房子的屋顶又重新修葺了一番,自己没事的时候,也会回到老房子度假。

他每次回来,都会想起父母,想起小时候的事情,虽然很是扎心,但是老房子就是他对父母的念想。

再到后来,老房子赶上了拆迁,他的儿子肯定不会再回到老家,所以选择了补偿款,自此以后,老家再也不存在了。

在村里走一圈,看不到玩伴,也没有几个亲戚。人情味越来越淡了。

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老家可回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段话说:“错把陈醋当成墨,写尽半生纸上酸;错把老墨当成醋,尝尽半生心中苦,不尝世间醋与墨,怎知人间酸与苦。”

漂泊的70后,在变老的路上,故乡已经回不去了。五十岁的70后,故乡难回,异乡难留。

但是,70后是一代能吃苦,不怕输,不退缩的人,无论生活是否善待他们,他们都能在泥泞之中开出美丽的花。

70后的人生,如同一部厚重的书,每一页都记载着时代的变迁与个人的奋斗。

在变革的浪潮中,70后学会了坚韧,他们的人生如同磐石,任凭风雨侵蚀,依旧屹立不倒。

70后的我们,逐渐老去,但心态却依然年轻,享受着岁月的沉淀,用从容与淡定去诠释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