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都成为了生育意愿的抑制剂,年轻人连自己的生活质量都无法保证,又拿什么给孩子创造好的生活?

既然给不了孩子好的生活,那为什么还要生呢?

自1978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展,至如今松动到鼓励三胎,计划生育这支镖终究还是被计划着生育的那代人,狠狠地“收入囊中”。

对于婚育,绝大多数的年轻人既渴望,但又感到无比的绝望,这点男性应该比女性感触要深得多。

且不说各种相亲市场上的女性,甚至自由恋爱中的女方明明很爱对方,但一谈到结婚便提出超乎常规的高要求,包括彩礼、房子、车子、存款等动辄几十万上百万,企图以婚姻实现一步到位的阶级跨越。当然,个中缘由也可能是女方家人明码标价给女生“下达”的要求,只是借女生之口说出来而已。(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七僧)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自身能力尚可,在没有遇到与自己(样貌、学历、事业、资产)相匹配的异性时,宁愿选择高傲地单着。

现在的年轻男女,就像拔河比赛中势均力敌的双方,谁也赢不了谁也输不了,就是耗着,看谁的耐力久。因此,无论是在哪个层面解读,最终的指向都是对象不好找。

对象不好找的结果就是结婚率的低迷,这就直接导致了孩子出生率越来越低。

如今普遍的高学历,让男女掌握的技能没有了区别,几千年男女分工的壁垒被打破,男主外女主内的杠杆日趋平衡,自己一个人也能过得很好这个说法得到实践验证,才出现结婚率低生育率下降的现象。

这……不能说毫无道理,但在出发点上已经完全违背了父母含辛茹苦供我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初衷。

当初,无限信奉读书改变命运的父辈们,抱着哪怕吃粥喝水也要把孩子供上大学送出大山的信念,一边吃着没有文化的亏,一边在底层日复一日地干着最辛苦最少钱的工作,拼命让自己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加上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大学扩招等教育改革,终于8090这一代年轻人圆了父母的梦,成为他们心中有文化有见识的“天之骄子”。

然而,当思维打开后的年轻人遇上社会迅猛发展科技不断进步,认知的提高与眼界的开阔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倾向于用现代视角看待包括婚姻等传统习俗,从而对自己以后的人生重新作出审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自己的“主见”,对外界声音的理会就越少,尤其是在如今分工越来越精细化、认知逐渐趋同、阶级分化日益严重等社会问题愈发明显的前提下,他们普遍意识到自己无论怎样努力,充其量只能维持温饱。

因此,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生活质量,认为婚育会耽搁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对婚姻观念看得更为透彻,对生育必要性的认同感持续走低,并过度注重自己感受和生活的舒坦,几乎是个不争的事实。(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七僧)

另一方面就业难、加班多、薪酬低等社会现实,则成为加剧生育率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试想一下,自己寒窗苦读十几年,出来求职遇到的那些用人单位,基本上都要求必须具有相关行业经验若干年的招聘条件,最好具备文案、设计、摄影剪辑、代码编程、数据分析等可以一手抓的工作技能,要求24小时随时待命的变态要求,而且只给应届生的薪酬,你符合条件吗?你可以接受这样的工作吗?

即便这些条件都能够胜任,你的内心都不会允许自己接受吧,所以求职之路直接给堵死,毕业即失业现象屡见不鲜。

倘若上面这些说的是初出茅庐的应届生,那工作了多年,临界35岁的职场人一旦没能爬上管理岗的位置,则要做好随时被优化的准备。而那些已经被“毕业”的人,哪怕自己将薪酬打骨折,还是连一份糊口的工作都找不着,这就是现代打工人戏称的“35岁定律”。

未婚未育者的感受可能没那么强烈,就是属于自己的时间变少了,但对于已婚已育的年轻人来说,面对车贷房贷、上班996、职场PUA、无条件加班或者隐性加班(临下班时间开会等)之外,还要不分白天黑夜地带娃。

本来生个一胎都累得死去活来了,刚送进幼儿园以为能够有喘息的机会,可您又鼓励我生二胎,我真会谢的好嘛,生产队的驴也得有个睡觉的时候吧?

况且,如果真的决定追生二胎三胎,面临的不只是另一半再次零收入带来生活成本的大幅度提高、对养育时间的付出会更多,还有就是女性产后就业等现实问题,怎么破?(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七僧)

有调查显示,婴幼儿无人照料是阻碍生育的重要因素。要我说,重要因素还说不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生育主力军是8090,这一代人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大多数也已经退休或者处于半退休状态,是有足够的时间带娃的,四个老人别说带一个,就算带三个也绰绰有余了。

那为什么还有没人帮带这个说法呢?

我认为一是8090几乎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而改革开放掀起了全国性的外出打工热潮,我们的父辈就是浩浩荡荡外出打工队伍中的一员。

小时候我们被留在老家,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看,不像其他养在身边的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买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对于父母,我们的确不太有亲切感,也不太能跟父母交心,虽然心里明白,他们外出是为了家里生活好一点,对他们也很敬重,但很多时候都觉得自己不活泼,不闹腾、很寡淡的那种。

每一个有留守儿童经历,尝过这种苦楚的过来人,都不愿自己的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所以,当多数人有了孩子为人父母以后,无论怎么艰难也不会留他一个人在老家读书生活,不管他如何调皮捣蛋给自己惹事,都要带在自己身边陪伴长大。

二是我们都希望孩子在现代科学的环境中快乐成长,而极少老人能做得到,特别是长期在农村老家生活,没啥机会接触外界新鲜事物的老人。

他们还是延续着以往那种“传统”的带娃方式,只要冷不着饿不到,放养式的任由孩子玩耍。自己却整天拿着手机刷短视频或者打麻将,只要确保小孩在视线范围内安全就觉得OK。

要不就是过度宠溺,提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五星级保姆服务;不然就是总以一种严肃的态度出发,小到玩具的材质安全性、大到思想教育乃至以后的人生规划,每一个环节都事无巨细地安排得妥妥当当,生怕出一点差错。(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七僧)

可一个小孩从呱呱坠地到上小学这几年,最需要的是陪他玩,而且是你自己也要化身为他的同龄人,以小伙伴的身份陪他玩而已,可很多老人就是做不到。

所以真实的情况并不是没人帮带,只是我们不放心让给他们带,就干脆不生了!

还有就是,现在畸形鸡娃的风气,总会让人时时刻刻都感到焦虑,无形中就加入了鸡娃的队列。

“鸡娃”这个词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出现并流行的,但这种事情却由来已久。遥想我们小时候逢年过节,大人们聚在一起必然会谈论小孩的学习,时不时还会让其展示一下才艺。

在那个不流行鸡娃,习惯自由生长的年代,权当生活的调味剂,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可当这种行为成了整个社会流行的一种风气,就不得不反思了:到底是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须,还是大人为了展示自己的财力和权威而有意为之?

为了鼓励鸡娃,商家们无所不用其极,从零食、玩具、读物、才艺培训上下功夫,说辞不断更新,其宣扬的内核不外乎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很多家长都明白,各种幼儿培训、益智玩具等“为了孩子好”的名头,只是资本收割我们家长的一种方式罢了,可一想到这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们便乖乖就范了。

这边是自己的焦虑不得已鸡娃,而另一边则是商家迎合这种“病毒式”的风气,鼓吹鸡娃。结果是你缓解了我的焦虑,我盈满了你的口袋,双方达成和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还记得小时候一家人吃完饭闲聊,说到隔壁村谁家生了几个小孩后,穷的叮当响。我姐就说别看人家穷,有新闻说正常供书教学,养一个孩子到成年要45万呢。

我那时还小,对钱没多深的概念,不过已经模糊知道45万已经很多很多的了,而且那时候的小孩都是放养,没有那么多巧立名目的费用支出。

而现在的消费水准,养一个孩子从端屎端尿到大学毕业结婚,没个百八十万的搞不定(这还得在货币不贬值的前提下),这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已经足以耗尽全部力气了。如果现在你还敢响应号召追生二胎三胎,然后顺应”潮流“换着方式各种鸡娃,那我只能直呼一句好家伙!

以前是,你不鸡我不鸡,相安无事。而现在是你鸡我不鸡,焦虑成瘾;你鸡我也鸡,累死自己。(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七僧)

从辩证的角度出发,分析一个问题或者解读一种现象,如果只局限于在可看见的表象来剖析,是有失偏颇的。在很多相关文章或者视频里,对人口出生率低的原因,都一致地归结于房价高、彩礼贵、受教育程度高、就业难这些因素,往往忽略了自媒体这只无形的大手。

2013年公众号横空出世引发资讯爆炸,随后微博、知乎、头条等文字自媒体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自此以文字为传导介质的各行各业各种类型的声音,纷纷“冲出”过往以地域性为传播载体的小范围传播空间,以席卷全国之势瓦解传统认知,重构“新潮”思想,其中就包括了如今年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婚姻观和生育观。

另外继文字自媒体之后,短视频的风靡则更加重了这种新思潮的传播力度与广度。

情绪是可以被感染的,思想也一样。

当挨受着现实一次又一次的“毒打”后,那些原本没那么多心思的人也开始感同身受时,“怎么舒服怎么来”这种为自己而活的想法,就成为这一代人的人生宗旨。

当自身经济和精神建设层面上,都无法提供给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时,让孩子再经历一次自己困苦的成长经历,然后继续被割韭菜,很多父母都不能接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说贫富差距的日益悬殊,那些刚刚完成从贫穷向小康/中产阶级跨越的家庭,如果积极响应号召生育二胎三胎,不仅不能维持现在的生活质量,保不准到下一代会阶级下滑集体返贫,谁愿意?

至于养儿防老嘛,从生养到教育再到结婚,诸多成本的投入还不一定能看到回报,养儿防老简直就是个笑话。因此,即便国家全面放开二胎三胎,并出台教育、住房、就业、生育津贴等鼓励政策,帮大家减少生育、养育的成本,却依然难见效果。

现在看来,生育成本过高致使年轻人对于婚育会这么“看得开”,对“传宗接代”越来越佛系的局面,并不是简单的补贴或者政策宽松可以扭转的,而在于调整现在的社会和经济结构,构建一个让年轻人能够真正承担得起生育成本,让生育成为愉悦而非负担的社会,才是根本所在。(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七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