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
这一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宏伟蓝图,全面深化改革阔步前行;
这一年,新中国75周年赓续伟大事业,中国式现代化昂扬奋进;
这一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这一年,多个标志性节点值得铭记,从中我们得以窥见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态势,读懂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一连串新纪录诞生,一揽子政策促进经济持续向好
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快递年业务量首次突破1500亿件;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铁路年度旅客发送量首次突破40亿人次;进出口总值创出新高,历史同期首次突破32万亿元;制造业企业总量首次突破600万家……
我国经济经过长期发展积累形成了一系列优势,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新型城镇化、绿色化、数字化也在推动总需求潜力持续释放,具备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冲击、实现持续向好的重要基础和有利条件。
在此基础上,我国先后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在有效落实存量政策的同时,围绕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加大助企帮扶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提振资本市场等方面,打出“组合拳”,打通政策落实中的堵点卡点,扎实推动经济稳定向上、结构不断向优、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新”潮澎湃:新质生产力激发经济新动能
回顾2024年的中国经济,新质生产力是当仁不让的大热词。
在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首次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被摆在了重要位置。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提出“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年末,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这个词又一次出现在重要的位置。在2025年经济工作的九大重点任务中,其中之一便是“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热词频现,体现出党中央对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重视、决心和期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贯彻落实相关会议精神,全国各地争相布局,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热潮不断涌动。
从白山黑水到南方海滨,从秦岭腹地到长江沿线,新质生产力持续迸发出强劲动能:陕西延安,机器人在田间穿梭,将苹果采摘装筐后,由无人运输车送往仓库;福建厦门,智能工厂将制衣时长由原本的3天压缩至3小时,一条产线同步制作超过50种服装;安徽合肥,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已完成130多个国家发送的量子计算任务……
“平台经济”“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竞逐发展,渐成经济增长新引擎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经济背景下,“平台经济”“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经济模式竞相发展,逐渐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
平台经济是经济发展新动能新形态,对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促进创新创业、推动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有重要作用。11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对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统筹指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12月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强监管,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在政策红利的释放下,我国平台经济快速发展,目前,平台经济吸纳了超过2亿灵活就业人员,打造了前所未有的全新创新生态。
2024年被称为低空经济元年。全国两会将“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凸显了低空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目前,全国已经开通了数百条低空物流航线,在很多地方,“货”从天降已成为一道日常风景。与此同时,无人机在应急救援、城市安防、电力巡检、国土测绘、农林植保、消防等场景的商业模式已基本跑通。在深圳、上海等城市,低空体验飞行、无人机表演已成为文旅常规项目……
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引擎,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锐不可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的具体部署;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11月30日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大会上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规模达2.3亿人。各行各业正在积极拥抱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智能化升级浪潮。
上天,入地,下海!大国重器惊艳世界
福建舰成功完成首次海试,“三航母”乘风破浪;歼-35A亮相,以蓝天为幕,守护祖国山河;深中通道开通,创下多项世界之最;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领航号”在崇太长江隧道掘进突破3000米;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回望2024年,重大技术装备捷报频传,这些国之重器见证向上的中国。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出台一系列举措,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突破一批战略性标志性装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持续增强。
目前,我国有60多万家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正在加快建设,创新家底丰厚。充分发挥产业体系完整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多硬核大国重器将挺起制造业脊梁。
硬核科技+超级工程,中央企业晒出亮眼“成绩单”
我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和气一号”建成投产;我国实现碳-14同位素供应全面国产化;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国内首条可掺氢高压输气管道成功通气;我国最深地热科学探井正式完工;我国在南海探获全球首个超深水超浅层大型气田;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全线完工;电网侧带超容构网型SVG在西藏整体建成投运;全球最高海拔风电项目全容量投产……
回顾2024年,中央企业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系统布局关键创新资源,发挥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势,不断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新突破,打造了多个令人震惊的超级工程,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了强势的央企力量。
目前,中央企业仍有多项科技成果正陆续成功转化落地,多个重点工程也迎来了全新进展,这是创新浪潮的奔涌之声,更是经济持续向好的信心之声。
此外,这一年,新央企接连亮相。10月18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资环集团)在天津成立。这家新组建的中央企业将专门从事资源循环利用,承担打造全国性、功能性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的重要任务。
12月19日,首家数据科技央企——中国数联物流信息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揭牌成立。其将以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口岸等领域数据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为核心,整合物流与信息流、资金流,构建国家级物流大数据平台,以数字技术提升产业运营效率,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新央企接连落地,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攻坚突破、国资国企布局优化调整加大力度的一个缩影。
“一带一路”迈向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扎实推进
对外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则是新时代中国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一面旗帜。
2024年是共建“一带一路”第二个金色十年的开局之年。2024年1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为持续向世界展示出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以及市场的新机遇,今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包括《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以下简称《清单》)在内的一系列重磅文件。
《清单》限制措施由31条减至29条,删除了“出版物印刷须由中方控股”,以及“禁止投资中药饮片的蒸、炒、炙、煅等炮制技术的应用及中成药保密处方产品的生产”2个条目,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现“清零”。
各界对《清单》更新早有期待。此番《清单》的出台表明,中国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全球资本的涌入,与各国企业共同分享中国开放的大市场和发展新机遇。
(本文根据《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报道综合整理)
中企君荐读
编辑:米果。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如您需要修改获取授权,欢迎后台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处理。
在这个时代,我们以传播信息、分享知识为己任。
微信关注中国企业报公号:zgqybnews ,关于财经你想知道的这都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