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经合组织(OCED)首次提出了“转型金融”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在经济主体向可持续发展目标转型的进程中,为其提供融资、以帮助其转型的金融活动。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是最早推动转型金融发展的主体,但近年来,在“双碳”目标之下,转型金融作为绿色金融的延伸和扩展,也正日益成为我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质效的重要实践。在这一背景下,南方基金联合21世纪经济报道共同发起了中国转型金融研究,并发布了第一份全面聚焦中国转型金融发展的研究报告——《中国转型金融研究报告2024》(下称《报告》)。
在设置上,《报告》共分为五部分,包括国内转型金融概况、地方转型金融实践、国内转型金融产品发展、高碳企业转型金融案例和转型金融挑战与机遇。
一、国内转型金融概况
作为全球首个由中央政府推动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国家,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迅猛,走在国际方阵前列。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的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规模分别位居全球第一、第二位,转型金融研究也在绿色金融主管部门——中国人民银行的支持下不断推进,多地转型金融改革创新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在制度侧,今年3月27日,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作为继 2016 年七部委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之后的绿色金融领域又一纲领性文件,为我国未来转型金融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二、地方转型金融实践
我国多省市正积极试点转型金融、探索不同转型金融政策的实施效果,为全国统一的转型金融标准体系奠定基础。《报告》第二部分选取并比较分析了我国四大转型金融试点地区——湖州市、上海市、天津市和河北省标准性框架的共性与差异。这些地区均拥有发展转型金融的良好环境,是我国的生态环境支撑区、产业转型升级或创新试验区。
从研究结论来看,四地转型金融标准均融合目录法和原则法,并紧密关联地方产业特色,为企业、金融机构、第三方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等利益相关方提供了鉴定方法和依据。而在发文主体、支持对象、转型路径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则存在差异。
三、国内转型金融产品发展
在转型金融产品方面,我国当前转型金融产品以债券为主,截至一季度末的总发行规模接近1700亿元,主要包括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的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和转型债券,以及交易所的低碳转型债券和低碳转型挂钩债券。其中,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发行规模占比最高,达到65%。报告还对转型债券发行行业、发行人主体信用评级、期限分布、监管规定等进行了统计分析。
与此同时,我国信贷、保险类转型金融产品发展仍处于相对起步的阶段,不过在地方陆续推出转型金融标准之后,国内部分银行和保险公司已经开始试水相关产品。
四、碳企业转型金融案例
《报告》特别关注了国内高碳企业转型案例,重点讨论了我国电力、钢铁、化工、水泥四大行业内领先企业的低碳转型实践,及其转型金融工具运用情况。通过分析企业如何克服转型过程中的挑战,把握绿色发展机遇,《报告》致力于为其他企业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模式。
五、转型金融挑战与机遇
《报告》还阐述了我国转型金融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挑战,例如全国性的转型金融标准缺失、激励约束不足、企业利用转型金融工具难度大、企业端转型融资产品供需不匹配等。但随着新的产业财税政策和技术标准不断出台、全国碳市场和地方碳账户逐步建设,以及更多金融机构和企业的积极参与,中国转型金融市场也将进一步健康稳定发展,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