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位杰出的女性学者,她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前瞻性的科研视野,在柔性机器人领域不断探索,她就是赵慧婵副教授。赵慧婵的故事,是关于梦想、坚持与回归的动人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2年,赵慧婵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毕业,怀揣着对机器人领域的无限热爱,她远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在博士学习期间,赵慧婵以勤奋和专注著称,与导师在研究领域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尽管两人专业背景不同,研究思路常有差异,但赵慧婵敢于坚持自己的想法,最终与导师合作推出了令人瞩目的创新成果。她坦言,这份坚持和自信,很大程度上源于清华扎实的基础教育。“清华不仅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更培养了我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赵慧婵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博士毕业后,赵慧婵凭借出色的能力获得了导师的高度认可。当她决定回到清华任教时,导师不仅给予了全力支持,还亲自撰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推荐信。“他说清华是很伟大的,我能够回到这里,是一种荣幸。”赵慧婵回忆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8年,赵慧婵如愿以偿地回到了清华机械系,致力于探索新形态机器人系统,尤其是柔性机器人领域的研究。与传统机器人不同,柔性机器人采用柔性材料,能够解决传统机器人在人机交互安全、复杂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难题。赵慧婵与合作者相继研发了采用可拉伸光波传导器的智能假肢、由柔软“人工肌肉”提供动力的微型机器人,以及可在亚厘米级管道中高效运动的管道探测机器人等创新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成果不仅展现了柔性机器人的广阔应用前景,更体现了赵慧婵立足国家发展和需求的科研理念。她希望柔性机器人能够在深海探索、考古探测等重要领域发挥关键作用。事实上,赵慧婵团队设计的考古机器人已经在一些考古挖掘现场开展工作,为考古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探测支持。

“我希望机器人能去到我们去不到的地方,帮助我们人类从事繁重危险的事情。”赵慧婵说。她期待新形态机器人系统能够集安全性、舒适度、低成本、高精度于一体,在未来在助残养老、医疗康复、野外勘探、人机交互、工业检测等多个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科研工作者,赵慧婵深知柔性机器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她坚信这一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她希望通过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突破,为柔性机器人领域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做出更具颠覆性的原创性成果。“科研就是要不断地探索,可能100次探索中只有一次成功,但这一次成功就足以颠覆一个行业、一个领域,改变人类发展的进程。”赵慧婵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教师,赵慧婵也致力于培养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她希望学生们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向前走,为社会进步作出新的贡献。赵慧婵的故事,是清华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新一代科研工作者的光辉榜样。让我们为赵慧婵点赞,期待她在柔性机器人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