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的恶习
作者:[美] 迪尔德丽·麦克洛斯基
出版时间:2025年1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民说
好久没有自己写书评了,最近看了一本好书给大家推荐一下,这本书对现代经济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充满了洞见,不过主流经济学家和广大的科研工作者可能并不喜欢这样的批评,毕竟扒了他们的最后的遮羞布。
一、作者简介
迪尔德丽·麦克洛斯基(Deirdre N. McCloskey)是华盛顿特区卡托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并担任以赛亚·柏林自由思想讲座教授。自2015年起,她担任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经济学和历史学名誉教授以及英语和传播学名誉教授。20世纪60年代,她在哈佛大学接受经济学家训练,撰写了25本书和大约500篇学术和文章,涉及经济理论、经济史、哲学、修辞学、统计学、女权主义、伦理学、法律和自由主义。
在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的辉煌时期,她在那里任教12年,但现在她自称是“一位来自波士顿的文学、量化、后现代、自由市场、进步圣公会、前马克思主义者、曾经是男性的中西部女性。不是‘保守派’!我是一个基督教古典自由主义者,实践着人类经济学。”
二、经济学的古典传统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尤其是物理学),经济学算是一门比较年轻的科学,可追溯到1776年苏格兰哲学家、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出版的《国富论》。当时的经济学属于道德哲学(moral philosophy),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要等到19世纪了,而斯密本人也是格拉斯哥大学的道德哲学教授。
《国富论》(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专门探讨财富的性质以及财富增长的原因,驳斥了重商主义学说,为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英国18世纪的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而早在1759年斯密还发表了他的另一部经典著作——《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这是一部伦理学著作,斯密认为人类除了自利心之外,还有同情心。
就如同心中有个不偏不倚的旁观者,当一个人无视公正的旁观者或看不见的手的内在指导时,他们会发现自己陷于不快乐和焦虑之中。按照合宜的方式行事意味着听从自己的直觉。正如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所言,人性的幸福和荣耀源于对这种合宜性的遵守,而忽视这种合宜性则导致人性的痛苦和耻辱。我们不能仅仅通过最大化财富来最大化我们的幸福,正如富裕社会的高焦虑和抑郁率以及日益严重的社会不平等和气候不公正所证明的那样,我们需要道德情操来约束人类行为。
这两部著作可以用两只“看不见的手”来简单概括,人类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内心公正的旁观者”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共同指引下追求自身的利益,却无意中带来社会整体福利的提升,这种和谐就如同牛顿的和谐宇宙一般。
古典经济学最重要的遗产除了为市场社会奠定理论基础并提供一个理解框架之外,还在于其对人类普遍自由的关切。古典经济学这一套学说本身就包含了人类社会治理的洞见,比如斯密对政府职能的界定以及古典经济学家对种族主义的批判等等。详细请参考:
二、现代主义入侵经济学
在麦克洛斯基的另外一本著作——《经济学的叙事》里面对现代主义进行了阐述,他认为现代主义(modernism)是一种狭隘的西方文化,她将其等同于实证主义(positivism)。这种现代主义其实是一种机械主义或者科学主义,正如作者揶揄的:在现代主义之后的哲学里,我们对没有讲话的人的语言有了更多的了解;在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中,我们对没有屋顶的建筑有了更多的了解......在现代主义之后的经济学里,我们对与现实毫无联系的各种经济学模型有了更多的了解(《经济学的叙事》p6)。
经济学的科学化开始于19世纪。1871年,边际学派开始兴起,经济学家开始采用数理逻辑的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经济科学(Economics)”一词逐渐开始取代“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一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出版了当时极具影响力的教科书《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让“经济科学(Economics)”变得更加流行。“经济科学”变成了主要研究人类在有限的资源情况下作出选择的科学(Lionel Charles Robbins)。参考:,
经济学的科学化本质是将伦理学从这门道德哲学剥离,人变成“经济人”(萨缪尔森的MaxU人),人的世界变成物质世界,实证和规范分开,用麦克洛斯基的话就是“注重事实和逻辑的叙事方式,而放弃了故事和隐喻”,以适应经济学科学化、数学化的新潮流。经济学家的梦想是将经济学变成物理学一样的科学,追求复杂世界里的确定性,实现对人类社会的控制和预测。
但正是这种现代主义让经济学处于困境。在《经济学家的恶习》中麦克洛斯基阐述了经济学家的三大恶习:克莱因式的统计显著性、萨缪尔森式的黑板经济学以及丁伯根式的社会工程学。这三大恶习正好是现代主义在经济学领域的集中体现。
(1)克莱因式的统计显著性
劳伦斯·克莱因(Lawrence Robert Klein)是萨缪尔森的第一位博士生,后成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学的领军人物,1980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Lawrence Robert Klein
正是他在回归分析中引入“统计显著性”,并依赖统计工具完成整个科学任务,将统计显著性等同于科学(实质)重要性。这一恶习从克莱因开始变得越来越流行,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技术成熟之后。现代主义者克莱因想通过摆脱人类的主观判断找到一种机械化的、无争议的方法来判断某个影响是大还是小,麦克洛斯基认为这是现代经济学的悲剧。
这种过度专注于数据和计算的方法,将工具当成了目的,忽略了只有人类才能做出判断。而人类的判断又受到他们周围环境的言语社群影响,归根结底科学判断或者科学结论本身是一种规范行为。做出判断的前提是科学家得先确定目的或者标准,数据本身并不能说明什么,统计学或者其他的计算科学也仅仅只是一种工具。正如作者所言:统计显著性是不道德的,在希腊语意义上就是没有反映“ethos”,即人格。
(2)萨缪尔森式的黑板经济学
保罗·萨缪尔森(Paul Anthony Samuelson)是美国第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是将数学引入经济分析的主要倡导者。萨缪尔森是主流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麦克洛斯基认为“他在经济学上的地位堪比维特根斯坦在英美哲学领域以及弗洛伊德在早期心理学领域的地位”(《经济学家的恶习》p51)。关于萨缪尔森的更多信息请参考:以及,关于经济理论和数学请参考:。
Paul Anthony Samuelson
萨缪尔森式的恶习在于声称黑板上的证明是经济科学家的主要工作,麦克洛斯基称之为黑板经济学恶习,这也是经济学家科斯所批判的现象。“萨缪尔森式的恶习总是停留在理论世界,在学术生涯中想象着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海水滚烫,猪长着翅膀”(同上p50),“尽管萨缪尔森在哲学上是一个实证主义者,因此在理论上致力于将理论与世界事实相比较,但在实践中,他从未这么做”。(同上p51)
萨缪尔森式的恶习的主要表现是将科学问题变成了数学问题,数学价值观变成了经济学价值观,经济学家变成了数学家,梦想着像数学家一样在书房就可以获得关于经济运行的洞见。即便是物理学也没有像经济学这样臣服于数学,经济学在数学化这条道路上走的太远了。
正如布洛克所说,在一个由一般公理松散约束的系统中,如果没有参数的记录值,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不同的输入可以得到不同的输出,但这只能保证逻辑上是有效的,并不能说这在现实中就是对的。“萨缪尔森经济学中Max U人,只有审慎,没有美德,没有节制,没有爱,没有正义”,这样的输入可以推出现实正确的结论吗?在书中作者举了一些常见的例子,比如著名的“外部性”例子来阐述这个逻辑。
所以经济学家们回归现实生活吧。现在的经济学论文似乎主要是实证论文,即有理论,有检验,但悲剧是大家依然在实践克莱因恶习来检验理论。这种批量制造的实证论文没有任何意义,唯一的好处就是为经济学家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
(3)丁伯根式的社会工程学
简·丁伯根(Jan Tinbergen)荷兰经济学家。1969年,“由于发展了动态模型,并将其应用到经济分析中”,他与朗纳·弗里施(Ragnar Anton Kittil Frisch)同获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Jan Tinbergen
作者认为简·丁伯根式的社会工程学恶习是最大的恶习,因为社会工程学将人类社会视为物理世界一样可以通过社会工程进行设计、控制和预测。他们忘记了,人类本身是不可计算和预测的,正如那个著名的美国问题:“如果他那么聪明,为什么他不富有?”
作者认为社会工程学与自由为敌,但在这方面论述并不多,这个问题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在其《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与《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和政治哲学家哈耶克(Hayek)在其《通往奴役之路》都有精彩的阐述。最著名的社会工程就是20世纪的计划经济实验,结果大家现在都知道了。
社会工程学本质上是一种理性的傲慢和自负,社会科学家们妄图去做自己理性之外的事情——将理论世界的东西直接应用到现实世界,无异于将人类当小白鼠,这是极不明智,也极不道德的。
三、道德哲学的回归
经济学衰落了吗?是的,经济学确实衰落了,从这门学科从道德哲学中剥离开来的时候就开始衰落了,而麦克洛斯基阐述的经济学家“三大恶习”更加剧了这一衰落的进程。现在的经济学家的学术活动就如同作者在本书开篇中谈到的“沙盒游戏”,麦克洛斯基没有给这种“男孩游戏”一点点面子。当然打破一切很容易,重新建立却很难。作者并写这本书并不是反对统计分析、反对数学、反对理论化,重新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学,作者本人就是个量化高手,她反对的是这种现代主义的恶习。
要想摆脱这种现状,就要纠正这些现代主义恶习,最重要的是道德哲学的回归,即人的回归。
社会科学家所追求的客观的科学根本不存在,科学是人的判断。 推荐一篇文章: ,感兴趣可以阅读。 这些雄心勃勃的社会科学家们会遇到两个困难。 一个是 广义的海森堡原理,当我们试图通过改变系统的信息输入和输出来获取关于该系统的知识时,这些输入和输出将改变系统本身,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可能会根本性地改变它。另一个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它不再仅仅研究世界;它还创造了它所研究的世界。科学的底层永远是伦理。
过去100年,现代主义(机械主义)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也导致了科学、文化以及艺术等领域的贫困。关于人的科学,剥离了目的,剥离了道德,把一切判断交由工具,再将这一切强加到现实世界,这是一种人格分裂的、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就如我最喜欢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对世人也是对他自己的忠告:回到现实生活吧。我也想说,社会科学家(尤其是经济学家)们走出你们的柏拉图世界,回到现实生活吧!回到亚当·斯密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是活生生有温度的人,自利又富有同情心;自私又富有正义感;冷漠又热情……
- End -
成为更好的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