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喜楼的由来与“至喜”文化
至喜楼,位于夷陵区黄柏河畔小溪塔森林公园内。楼高31米,共3层。飞檐斗拱,金瓦朱栏,气势恢宏。登楼远眺,夷陵风光一览无余,是夷陵重要的文化地标。
您可知道“至喜”二字由何而来吗?公元1036年,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被贬谪至夷陵任县令。赴任途中,他本是忧思不绝、心绪重重,未曾想抵达夷陵时,眼前却是一片云阔天开、豁然轩敞的景象,奠定了“至喜”之基。在这里,长江水变得平缓,地势豁然开朗,上游高耸的大山变为丘陵,心情自然变得愉悦和欣喜。“夷陵为州,当峡口,江出峡始温为平流。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这是船工们冒着九死一生,历尽险滩风浪,出得西陵峡口之后心情舒畅的真实写照。“夫天下之大险,至此而始平夷,以为行人之喜幸”,也描绘出商旅行人化险为夷,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到夷陵后,上司兼老友峡州太守朱庆基为欧阳修精心准备了一栋新修的房舍,于是欧阳修欣然下笔将此住所提名“至喜堂”,以表达其“至而后喜”的心情。在此工作期间,欧阳修感受到行人出三峡天险之喜、朱庆基的善政之喜、夷陵云山悦水至喜、夷陵四时之味之喜,也在《夷陵县至喜堂记》《峡州至喜亭记》等代表作中多次表达“至而后喜”,他与朱庆基共谋“建城易俗”变革,易陶瓦、设通衢、兴商贾、养贤才,更是将“至喜”与百姓、百业连接起来,并为夷陵人民所接受、传承至今,逐步成为夷陵人民对人、事、物的集体态度,“至喜”文化也成为一种对夷陵文化的高度凝练。
作为“至喜文化”的重要载体,至喜楼也承担着为城市注入文化底蕴和文化传承利用的重要使命。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扬“至喜”文化,满足市民的文化生活需要,我们特开展此次问卷调查,诚挚邀请网友们共同为至喜楼的未来出谋划策。
我们真诚地希望,通过此次问卷调查,能够收集到广大市民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为至喜楼的未来出谋划策。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打造一个更加美丽、更具魅力的至喜楼,将“至喜文化”发扬光大!
参与方式: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填写问卷并提交。
您的每一条意见,都至关重要!
▍初审:蔡林峰
▍复审:覃仕德
▍终审:黄敏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