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天,阿里巴巴卖掉了大润发。

1月1日晚,阿里官方发布公告,卖掉了持有高鑫零售(大润发母公司)的所有股份,套现131.38亿港元。

对于阿里而言,卖掉大润发,无疑是一次惨痛的“割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7年和2020年,阿里曾分别拿出224亿港元和279.57亿港元,两次投资大润发,总投资额达503.57亿港元。

这一次割肉,从投资角度来看,阿里亏损了372.19亿港元,折合人民币347亿元。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阿里第一次在“新零售”项目上割肉止损。

早在半个月前,阿里就卖掉了银泰百货,亏损93亿元离场。

银泰百货与高鑫零售的割肉,导致阿里在投资上巨亏440亿元。

更为重要的是,银泰商业、高鑫零售、盒马鲜生一度被业界视为阿里巴巴新零售战略中的关键三子。如今三子卖掉其二,昭示着马云的“新零售”开始坍塌。

遥想阿里当年,雄姿英发。2016年云栖大会,新零售作为阿里核心战略被首次提出,马云甚至放出豪言:“未来十年没有电子商务只有新零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江东去浪淘尽,如今主导新零售的逍遥子退休,新零售板块逐渐瓦解。

阿里的新零售何以至此?

在首席品牌评论看来,从阿里开启第一届双11时,潘多拉的魔盒就已经打开。

2009年,阿里发起了第一届双11。自此,双11购物节取代了光棍节;自此,逍遥子张勇打开了晋升阿里CEO的通道;自此,阿里的战略方向锚定上了消费升级。

之所以说双11是阿里的潘多拉魔盒,是因为从那一年开始,每年的双11战报愈加受到公众瞩目。

双11战报,不仅成为了阿里业务增长的晴雨表,甚至逐渐成为了社会消费增长的晴雨表。从公开披露的第一年起,阿里就注定背负起了增长的压力。

彼时,互联网电商方兴未艾,移动互联网如火如荼,电商的规模还在持续扩张,由此带来的双11战报更是迅猛发展。

那段日子,用户有钱买,商家有钱赚,平台有增长,其乐融融。

最初几年,双11的GMV只是来自淘宝和天猫,可是一旦淘宝天猫进入增长瓶颈,双11的GMV就后继乏力。

怎么保持双11的GMV持续强劲增长呢?

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借助资本手段收购更多销售渠道,增加双11 GMV的来源。

一方面,从横向维度阿里不断增大电商业务的资本并购,比如网易考拉、Lazada等;另一方面从纵向维度阿里开始收购、介入线下渠道,作为对电商线上渠道的补充,银泰商业、高鑫零售、盒马鲜生作为“新零售三剑客”正是由此而来。

到了2021年,阿里双11的GMV达到5403亿的历史巅峰,但此时的战报数据已经不仅来自淘宝和天猫,阿里旗下线上和线下的、国内和国外的新零售渠道数据,都被统计了进来,多年来的资本并购共同托举起这一场消费盛宴。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强大如阿里,也难以做到永不衰退的增长。

2021年双11之后,疫情对于国内经济的影响开始凸显,消费升级迟迟没有进一步深化,而阿里为了增长吞下太多资产,开始有些“消化不良”。

以高鑫零售为例,2022财年大润发出现了8.26亿元的亏损,这是大润发自2011年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到了2024财年,大润发的亏损额更是飙升至16.68亿元。

资本并购的不良反应开始显现的同时,阿里的电商主业也出现动摇,拼多多开始“偷塔”,抖音直播电商异军突起。在2023年11月,拼多多的市值首次超越了阿里巴巴,这带给阿里巨大的压力。

其实这些年,阿里巴巴犯了一个很多创业公司都极容易犯的错位,那就是当核心业务进入赚钱的easy模式后,就开始躺在功劳簿上吃红利,注意力和精力不再聚焦主业,而将主业当作现金奶牛,去涉猎跨界项目,追求大而全的机会主义。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强有力的对手崛起,曾经的基本盘就容易发生动摇。

一个令人震惊的案例是,2024年天猫被曝出家具类目的一个小二贪腐,其人只是基础岗位的一名运营,涉案受贿金额竟然高达1.3亿元。

腐败至此,阿里内部的问题可见一斑。

内忧外患之下,江湖消失已久的马云在去年开始露面,在阿里内部沟通会上,马云提出了“回归淘宝、回归用户、回归互联网”这一战略导向。

自此之后,阿里巴巴开始“瘦身”,于是就有了银泰百货与高鑫零售的连续切割,阿里的“新零售三剑客”也仅剩盒马鲜生。

此前盒马曾曝出了卖身传闻,从目前阿里的战略走向来看,盒马卖身似乎并非空穴来风。

最近几年,阿里已经不再公布双11战报,马云也几乎不再提“新零售”,在巨亏了440亿之后,曾经的“新零售”蓝图最终还是走向了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