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关于四川广安协兴镇村民露天熏制腊肉被罚款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据网友爆料,一村民在自家露天熏制腊肉,竟被罚款 200 元,还写了保证书。这事儿乍一听,是不是让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1 月 3 日,协兴镇人民政府对此事进行了公开回复。说是社区根据居民公约,对当事村民收取了 200 元教育管理费。后来,因为这村民再没在家露天熏制腊肉,社区就把 200 元给退了。
这事儿啊,咱得好好琢磨琢磨。首先,执法得有法可依不是?就拿这次罚款来说,依据居民公约就罚款,这真的合适吗?居民公约固然有其约束作用,但它能等同于法律法规吗?如果执法的依据不够坚实,那这执法行为是不是就有点站不住脚了?
再者,就算这执法有一定的依据,那是不是也得考虑考虑舆论的导向呢?老百姓对于这种罚款行为,心里能舒服吗?执法的目的是为了规范行为,维护秩序,可不是为了让大家心里添堵啊。
咱回过头来想想,露天熏制腊肉这事儿,可能确实对环境有一定影响。但执法部门是不是应该先多做做宣传教育工作呢?告诉大家露天熏制腊肉的危害,引导大家去专门的、合规的地方熏制。而不是一上来就罚款,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难免让人觉得执法部门缺少了点耐心和温度。
再说说这舆论导向。如今网络这么发达,信息传播速度快得惊人。一个小小的执法行为,都可能引发轩然大波。执法部门在行动之前,是不是得好好掂量掂量,这事儿老百姓会怎么看?会不会引起负面的舆论?如果因为执法不当引发了民众的不满和质疑,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比如说,这次罚款事件被曝光后,网上就有很多声音。有人觉得执法太生硬,不考虑村民的实际情况;也有人认为保护环境确实重要,但执法方式可以更灵活一些。这些舆论,执法部门可不能当作耳旁风啊。
其实,类似的事情不是个例。有些地方执法时,不注重法律依据,也不顾及舆论反应,最后闹得满城风雨,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那应该怎么做呢?执法部门首先得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和理解,确保每一次执法都有充分的法律依据,让人信服。其次,要重视舆论的力量,在执法前充分评估可能产生的舆论影响,制定应对策略。而且,要积极与民众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让执法行为更加贴近民意。
回到这次广安的事件,虽然钱退了,但给我们留下的思考可不少。执法行为要有法可依,这是底线;同时,也要关注舆论导向,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执法的目的,让社会更加和谐有序。
最后我想说,咱们老百姓也不是不讲理。只要执法合法合情,大家都会支持和配合的。希望以后类似的事件能处理得更加妥当,让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好。
总之,执法部门要时刻牢记,执法不仅仅是权力的行使,更是责任的担当。要做到有法可依,顺应民意,才能赢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