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曾说过:“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
一 家庭,教育的摇篮
一个孩子从出生起,到步入社会前,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跟父母待在一起。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深刻影响着孩子。 如果拿家庭教育跟在学校里的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甚至更重要。
而家庭教育里面,父母就是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为人处事、品德性格、说话风格都被身边的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被孩子学习、模仿。
原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说:
“家庭教育不到位,学校教育做得再好也无济于事。”
二 父母:孩子成长的塑造者
相信很多家长都和老师说过这句话:
“老师,这个孩子就交给你了。”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学校,主要在老师了。
等到孩子出现问题,老师联系家长,一起商量孩子的问题时,很多家长都说过:
“老师,您一句话顶我们十句,麻烦您帮我教教他。”
“我们这个孩子,最听老师的话”
可是,父母们要知道:
家庭才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事实上,哪怕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除了学校教育,孩子学到的绝大多数东西都来源于家庭与父母。
对于孩子的教育,一生只有一次,还是现场直播,没有彩排,没法撤回,也没有办法重来。
所以,教育最怕的就是图省事,简化教育程序,最终耽误的肯定是孩子。
三 合作:家校共育的力量
老师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是教书育人。
这是老师的使命,也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老师没有三头六臂,再优秀、再负责的老师,也有力不能及的时候,很多事情老师代替不了,需要家长们配合。
教育好孩子,单靠学校和老师是做不到的。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要学会两件事,一要学会做人所需要的人文素养,二要学会做事所需要的文化知识。
家长主要负责孩子做人的本分,老师主要负责教会孩子做事的本领。
这里,我们要明确的是,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上只是有所偏重,不是绝对的。
家长和老师,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四 差异:家庭教育的印记
为什么在同一个班级、由同一位老师授课的情况下,孩子们的表现却有很大的差异呢?
实际上,真正的差异可能并不在于孩子本身或老师,而在于站在孩子身后的父母。
正如莫言所说,孩子的优秀,都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你羡慕别人家的孩子热爱读书,那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从小就注重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你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优异,那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每个优秀孩子的背后,都站着一个强大的家庭。
五 行动:父母教育的艺术
东晋时期,著名宰相谢安的妻子曾抱怨他不教育孩子,
谢安回答说:“我的日常生活和言行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你是什么样,孩子就什么样。
孩子的问题往往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映射。
每个有问题的孩子背后,都可能站着一对有问题的父母。
只有父母变得更好,孩子才会变得更好。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
“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
所以,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你就先让自己成为哪样的人。
六 教育:父母终生最重要的事业
《穷爸爸富爸爸》中有句话:“所谓成功,就是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
在孩子的世界里,陪伴最多的人,就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人,当然对他的影响也最大。
如果你认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陪伴无关紧要,认为树大自直,孩子长大后就会自然变好,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董卿曾说:“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选择了挣钱而忽视了教育,等孩子长大后,你辛苦挣的钱可能一年就被他挥霍一空。”
父母把财富留给孩子,不如把孩子培养成财富。
任何职业都可以被替代,唯独父母的角色无可替代。
亲子关系是这个世界上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不要让孩子缺少陪伴,不要让孩子受伤,不要等到年老时才后悔没有好好教育孩子。
作为父母,在还能陪伴和教育孩子的时候,请一定要珍惜。
教育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孩子的成长需要两个翅膀: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家长。
一个孩子的成长,既需要学校的支撑,也需要家庭的支持。
在教育的道路上,老师和家长应该成为最好的合作伙伴。
老师需要寻求家长的帮助,家长需要信任老师。
正如教育家刘长铭所说:“家长与学校的配合越好,教育就越成功。所有家长不与学校配合的情况,结果都是悲剧,这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无一例外。”
要教育好孩子,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各自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成就一个孩子,是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的结果。
没有完美的老师,也没有完美的家长,为了孩子,我们都需要努力。
让孩子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最后,在教育孩子的旅途中,家长请与老师并肩作战。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