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时节,寒风渐起,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愈加浓烈的寒意。北风呼啸,气温再降,枝条裸露,迎风摇曳。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冰冷的空气让人感到一丝刺骨,湖面上的水汽渐渐凝结,形成薄薄的冰层。寒气逐步侵入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世界仿佛在此刻进入了深沉的冬眠。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小寒,十二月中。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随着节气的推进,寒气愈发浓重,虽未至极寒,但北风已然吹起,万物的气息开始凝聚,仿佛在等待寒冬的完全到来。此时,大自然的节奏进入了更为深邃的沉寂,万物仿佛都在悄然蓄势,准备迎接那最为严寒的时刻。

小寒时节,万物收敛,天地间的喧嚣归于肃静。这是一个寒冷与宁静交织的时刻,冬季的沉寂中,生命正在潜伏、蓄力。清晨的霜花轻挂枝头,湖面上的冰层悄然凝结,一切都在述说着小寒的肃穆与从容。小寒三候,从“雁北乡”的迁徙,到“鹊始巢”的安宁,再到“雉雊”的鸣叫,每一候都细腻呈现出大自然的律动与冬季的生命气息。

一候,“雁北乡”。小寒时节,大雁感受到阳气的萌动,开始向北迁移。虽然此时节北方还是冰天雪地,但“阳气已动”,大雁感知到季节的变化,准备迎接春天的到来。大雁的迁徙不仅是自然法则的体现,也是生命力顽强与不屈的象征。它们带着远行的使命,穿越严寒,向北方进发,仿佛在诉说着无论季节如何变换,生命的步伐总是坚定向前,不畏严寒。

二候,“鹊始巢”。随着小寒的临近,喜鹊感知到寒风中的温暖气息,开始为新的一年筑巢。它们在风雪中构建起自己的家园,这一行为不仅是动物生存的本能,更代表着在严冬中积蓄希望与力量的象征。它们用温暖与生命的力量对抗严寒,在最冷的时节也能孕育出新的希望。它们的巢,承载着冬季的宁静与内敛,也预示着春天终将复苏。

三候,“雉始雊”。“雊”是“鸣叫”的意思,是雉鸟的求偶声。随着雉鸟的叫声,严冬中的一丝生机悄然浮现。鸣叫声在冷寂的空气中回荡,打破了冬日的沉默,为大地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这是对阳气回升的响应,是春天临近的前奏。它们的声音如同冬日里的一束微光,透过寒冷的冰层,唤醒沉睡的力量,展现着自然界生物的繁衍和生命力的勃发。

随着小寒节气的到来,什刹海冰场通常会迎来冬日最为热闹的时刻,湖面逐渐结冰,冰层晶莹透亮,滑冰、冰车交织着人们的欢声笑语,远处古老的钟鼓楼与白塔伫立在冰雪覆盖的湖畔,见证着季节的更迭与岁月的流转。冰层如同大地的厚重画布,寂静中透着生命的积蓄,寒冷与温暖在这里悄然交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什刹海文旅公众号

什刹海冰场,作为北京最具历史感的景点之一,在小寒节气下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但由于今冬气温较高,目前什刹海的湖面尚未完全结冰,冰场仍在搭建中,想要到什刹海冰场感受冬日乐趣,还得再等些时日。一起期待冰场开放之日,在冰上感受北京城冬天的限定版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什刹海文旅公众号

小寒时节,空气中弥漫着冰雪的清冷与宁静。在这深冬的前奏中,民间的习俗也为寒冷增添了几分温暖。

其一,吃腊八粥,暖身驱寒。小寒时节,腊八粥成为了家家户户的必备美食。古籍记载,腊八粥由黄米、白米、江米、小米等五谷杂粮熬制而成,加入枣泥、桃仁、杏仁等点缀,既可调理脾胃,又能补气养血。此粥为甘温之品,驱寒强身,是人们在寒冷中滋养身体、积蓄能量的传统食物,寓意着温暖与生机。

其二,冰戏,寒冬乐趣。在北方,随着小寒节气的到来,冰面逐渐加厚,冰戏成为冬季的传统娱乐。人们在结冰的河面上行走、滑冰或玩耍,甚至用爬犁、冰鞋竞走,享受寒冷中的欢乐。这项古老的冰上活动,不仅是寒冬时节的娱乐,更是团聚与欢愉的象征,让人们在冰雪覆盖的大地上尽情释放活力与激情。

其三,腊祭,祭祖祈福。小寒节气,腊祭成为传统的祭祀活动之一。古人通过腊祭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与感恩,并祈求来年丰收与安康。腊祭不仅是祭祀百神、感谢丰收的仪式,更象征着岁月交替与时光流转。通过祭祀,家人团聚,祭火烛光映照着温暖的氛围,寄托了对未来的期许和对先人的敬意。

冷风呼啸,冬意渐深。湖面逐渐冰封,远山如黛,冰雪交织,静谧中蕴藏着深远的力量。树枝上挂满了霜花,候鸟在空中低飞,仿佛在默默回应着冬日的召唤。空气中弥漫着寒冷的气息,但每一片冰雪、每一阵寒风,似乎都在积蓄着生命的力量,等待着下一个春日的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