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简称“105所”)
在改革发展的春潮中组建成立,
是专业从事核动力运行技术支持
和服务的国家科研事业单位。
40多年来,
105所经过几代人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一步一步推动着我国核动力运行技术
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从弱到强,
构筑了完整的
保障核动力设施运行安全
的技术支持及后援体系,
组建了一支高、精、专的
核动力运维技术服务队伍,
实现了一系列自主技术的重大跨越,
为我国的核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创立之初,探索中起步
随着核潜艇研制工作的起步和发展,我国核动力装置科研队伍不断补充调整,并逐步成长,其中一部分在完成了核动力装置模式堆研制后,辗转迁移至武汉719所。 1982年4月,根据国家安排,以719所的动力装置研究室、反应堆自动控制研究室为基础,在武汉市组建了“反应堆装置设计所”,划归二机部第一研究设计院管理,成为一院第五研究所,主要任务是核动力反应堆装置设计。 1986年位于武汉市洪山区关山地区的所区正式竣工并投入使用,科研生产生活环境初步形成。
为适应核电发展的需要,核工业部在1986年10月,调整了105所的专业方向,从核动力装置研发转向核动力运行技术研究和支持,主要承担核动力运行人员培训,核电站运行管理研究,核电站和核动力的质量保证监督及在役检查,以及核蒸汽发生器研究设计。并将对外名称改为核动力运行研究所,代号“武汉105所”不变。就此吹响了进军国内外核电领域的前奏曲。1989年10月,105所脱离一院独立建制,为核工业总公司直属科研事业单位。
为了完善专业能力,一院二所十室的无损检测力量调整到105所,成立了“核工业在役检查中心”。这支队伍于1989年出征秦山核电,并首战告捷,顺利完成了反应堆一回路压力边界在役检查。其中两台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役前涡流检查是国内首次自主承担的核电站一回路关键设备的检测,广受注目。由此拉开了我国按照国际规范标准实施役前检查工作的序幕。
随后,105所参加并赢得了国内首台引进技术建造的大亚湾核电站部分役前和首次在役检查项目国际招标。国内核电站在役检查的龙头单位就此踏上了蓬勃发展的奋进之路。
锐意进取,谋新篇
随着我国核工业的不断发展,核电规模不断扩大,多种堆型和标准并存,运行时间持续增长,对核设施运行技术研究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进入90年代,105所借鉴核电先进国家经验,逐步建立起“三大支柱,一面旗帜”的核动力运行技术能力。
1990年,建立运行评估中心,成功实施了秦山核电站首批操纵员执照考核工作,开启了我国核电厂操纵员执照考核工作的先河。90年代后期,开始承担《核安全公约》中国国家报告的编写。
1991年,105所开始发展仿真技术能力,成立仿真中心。通过国际合作引进仿真技术,研制成功了核电工程仿真机,建成了核工业部级仿真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最早从事核电模拟机、工程仿真机等业务的单位。
1997年,核设备研制能力进一步加强,建成了国际一流、亚洲最大核蒸汽发生器综合试验台架,核动力及核电蒸汽发生器研究成果持续涌现和应用,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
在役检查能力不断提升。通过引进消化,成功研制了满足大型商用核电反应堆压力容器检查装置等关键检测装备,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1998年,首次组队赴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执行役前和在役检查合同,踏出了跻身国际市场的“第一步”!同期开展了秦山一期蒸汽发生器二次侧冲洗检查,开启了核电站特种维修领域的工作。
经过二十年的建设发展,105所构筑了核动力在役检查、核设备设计、核动力仿真等三大技术支柱,树立了核电运行管理支持的一面旗帜,形成了我国核动力运行技术体系雏形,完善了我国核工业产业链。
改革图强,市场化发展
时光进入21世纪,市场化浪潮风起云涌,并逐步波及核电事业的发展。105所审时度势,适应形势,主动变革,以变图存。全所积极主动推进体制机制市场化改革。2003年,105所实施了建所以来最广泛、最深入的一次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打破“事业编”,推进全体起立竞争上岗,全面实施市场化薪酬体制,在关键时刻为105所留住了骨干人才,充分激发创新动力和发展活力,实现了从“铁饭碗”到“靠市场”的发展转型。
2007年,105所积极响应国家对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的要求,推动核电技术服务业务市场化运营,发起成立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探索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一所两制”的科技创新组织构架。敢为人先的改革探索为105所的发展增添了澎湃发展动力。到2024年,105所及股份公司总营收已超过20亿,是2007年的30倍。事业快速发展充分证明了“一所两制”的成功,并成为中核集团科研院所改革的样板和示范。
2017年,105所迎来了发展新阶段。多年来培育成长的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核武汉”)加入中国核电板块,并成为集团一类成员单位。核电发展的高速度为所和公司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到2024年,中核武汉/105所产业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总营收超20亿元,员工队伍达到1300人,在武汉建成了以核能创新园为主的三个科研试验基地。建立了8大科研生产中心加一个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科研生产体系,建成以4个分公司和2个项目部为主的靠前运行技术服务和保障体系,业务范围覆盖了核动力运行管理技术研究、核动力设计及可靠性研究、核动力检维修研究及技术服务、核工业数字化技术、核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五大板块29个专业领域,建成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先进核动力设计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核动力运行工程技术中心、中核集团在役检查重点实验室、仿真重点实验室、特种机器人工程技术中心等各层级二十多个科研创新平台。
今天的中核武汉/105所已经从传统的科研事业单位蜕变为机制灵活、技术先进、成就卓著、广受尊敬的企业化新型高技术科研与服务机构。
中核武汉/105所是国内目前唯一全面掌握所有堆型在役检查技术的单位,已经完成了600余堆次检测工作。全面实现了在役检查技术自主化,开发的第三代反应堆压力容器智能检查系统和蒸汽发生器传热管检测系统,其探测灵敏度、定位精度和检查效率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国产检测探头和设备已经出口到南美和东欧核电站,并用于我国冶金、航空维修等行业。
中核武汉/105所持续开发和提升自主化仿真平台,开发了9种堆型27台全范围模拟机和24台桌面式模拟机。严重事故原理仿真机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向成员国推广的标准产品。仿真设计验证平台在核电站MBSE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全范围模拟机的核事故和核应急分析决策支持系统在行业内全面应用。以模拟机为基础的核电厂数字孪生系统已经开始初步试运行。
中核武汉/105所坚持以核工业机器人技术研究为核心,深耕核电厂关键设备特种维修技术开发,围绕核设施高辐照、空间狭小、水下等特殊环境,开发了一系列特种维修技术及装备,先后有200多种专用维修装备用于核电关键设备维修。
中核武汉/105所作为集团材料老化研发中心的牵头单位,承担了中核集团创新2030等专项材料老化研究项目,支持秦山核电厂完成了国内首次运行许可证延续工作和恰希玛核电站1号机组全厂老化管理任务。
中核武汉/105所全面服务我国核电运行业绩提升工作。建立覆盖全行业各层级的运行经验反馈系统;开展全行业操纵员集中考试,为核电安全运行选才育才;深入研究核电站防人因失误的机理和管控技术,提升核安全保障能力;全面开展核安全文化研究,助力我国核工业安全发展。
“十三五”末,中核武汉/105所敏锐地感知到数字时代的来临,提早启动了核电数字化技术和智能装备的研发,目前已形成了以核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底座、数字孪生为核心的核工业应用智慧生态系统。研发了核电工业互联网平台DHP和核电安全生产管理平台ASP-1等一批核工业数字化产品。数字孪生基础平台助力发布数字孪生集团企业标准,国产化时序数据处理系统“天枢”在“华龙一号”机组上线试运行,数字化运行规程覆盖全部25台运行机组。核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突破关键技术,形成谱系化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品, 14款机器人已开展应用。通过数字化新技术的全面应用,中核武汉/105所实现了运维技术整体跨越式提升。
路虽远,行则将至。多年坚持不懈努力换来了丰硕成果。中核武汉/105所被国家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入选“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和“湖北省服务企业百强”,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020-2022年连续三年在国务院国企改革办组织的“科改示范”评估中获得优秀,2023年获评“标杆”。
面向未来,打造“值得信赖的核安全卫士”
在建设核强国的新征程上,中核武汉/105所将紧扣中核集团“三位一体”奋斗目标、新时代发展战略、中国核电的战略要求,在集团公司建设国际核科技发展的引领者愿景指引下,坚决履行强国使命,紧紧围绕保障核设施安全、可靠、经济运行的任务目标,坚持打造“值得信赖的核安全卫士”品牌。所/公司将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为核心,以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持续改革为抓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各项业务做大做强。全力以赴成为核安全与网络安全的守护者、核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引领者、核动力运维原创技术的贡献者、核电先进运行管理思想理念的倡导者,向清洁能源运维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科技型企业迈进。
呼叫代号 | 二院,收到请回答!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各单位投稿请通过中核集团融媒体中心投稿系统
来源 | 中核武汉
责编 | 王宇翔
主编 | 刘洋
审校 | 李春平
喜欢就“”和“在看”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