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洗涤技术之演进与外传

王佩良 张若彤 柏莲花 黎钰琳

(湖南工商大学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

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天也不离开肥皂。洗脸用香皂,洗澡用药皂,洗衣服用洗衣皂。脸要天天洗,衣服也要勤洗勤换。衣服穿久了,因沾污尘土、油污和汗水会散发出酸臭味。带有油污的衣服容易滋生病菌。脏东西还会腐蚀织物纤维,只有经常洗涤才能使衣服经久耐用。我国以草木灰、淘米水、澡豆、皂荚、肥皂洗涤沐浴的历史悠久,洗涤技术源远流长。从大历史观梳理华夏洗涤工艺的源流演变,了解中西方洗涤技术的传播交流,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一、草木灰洗涤由来已久

在民间,人们以前洗衣要“淋灰水”,在木盆上面放两根木棍,木棍上架一竹筛,竹筛中心铺一块粗布,将灶膛里烧木柴、秸秆的灰倒在粗布上,兑上水,淋下暗红色的草木灰水,将脏衣服放在盆里浸泡,再在搓板上捶揉,在水里洗涮,就很容易干净。考究其原因,柴禾灰里含有碱分,具有去污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人用“淋灰水”洗涤由来已久。据《礼记·内则》记载:“冠带垢,和灰清漱;衣裳垢,和灰清浣。”《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练帛,以楝为灰,渥淳其帛,实诸泽器,淫之以蜃,清其灰而盝之……”精练丝绸,先用楝叶灰汁浸润,再放在光滑的容器里用蚌壳灰水浸泡,就可将污物清洗。楝叶灰水含K2CO3,蚌壳灰为CaO,遇水生成Ca(OH)2,二者相遇可以生成皂化性能较强的KOH,KOH与油脂结合,就生成真正意义上的肥皂,从而起到渗透、乳化、洗涤的作用。元朝王祯《农书》记录:“每织必先以油水润苎……,经织成布,于好灰水中浸蘸熬干,……如前不计次数,惟以净白为度。”织成的布放在含K2CO3的灰水中煮,作为润滑剂的油脂又被皂化成肥皂,使布煮练得更加白净。油脂在纺织过程中一物两用,构思巧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代,先民还将草木灰加工成灰碱,当作商品售卖。灰碱又名花碱、碱、石碱、水碱等,是从蒿、蓼等草灰中提取碱汁,和以面粉,加工成富含碳酸钠与碳酸钾的固体洗涤剂。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今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发面令皙,治疮蚀恶肉,浸蓝靛染青色。”清代杨时泰在《本草述钩元》卷三“土部·石碱”记载:“其状如石,类碱,故名。出山东济宁诸处。造法:采蒿蓼之属,开窖浸水,漉起,晒干烧灰,以原水淋汁。每百斤入粉面二三斤,久则凝淀如石。连汁货之四方,浣衣发面,甚获利也。他处以灶灰淋浓汁,亦去垢发面。”

二、先秦时期以淘米水洗涤

公元前481年春天的某日傍晚,阚止在晋见齐简公时碰见陈逆杀人,于是将其逮入宫中,关入牢房。陈氏家族设法营救,先是送信叫陈逆装病,并送去“潘沐”和“酒肉”。陈逆“潘沐”后,请看守人喝酒吃肉,乘机将其灌醉杀死,然后越狱逃亡。晋代杜预注解曰:“潘,米汁,可以沐头。”东汉许慎《说文》“水部”曰:“潘,淅米汁也。”《礼记·玉藻》记载:“君子之居……日盥,沐稷而靧粱。”唐孔颖达疏曰:“沐稷而靧粱者,沐,沐发也;靧,洗面也。取稷粱之潘汁用将洗面沐发,并须滑故也。然此大夫礼耳,又人君沐皆粱也。”据记载,卿大夫每天洗五次手,用糜子水洗头,用黄粱水洗脸,因其有光滑润泽肌肤效果。国君洗面沐发则用精细雪白的小米潘汁。在周代,等级身份不同,沐浴用的潘汁也不同,不得随意越规。当时,晚辈用潘汁给老人洗浴也是孝顺的表现。《礼记·内则》记载:子女事奉父母,“五日则燂汤请浴,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请靧。足垢,燂汤请洗。”作为子女,每五天要烧些热水为老人洗澡,每三天要准备温水为老人洗头。老人脸脏了,就要温些淘米水洗脸。淘洗稻米的水富含“水溶性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是一种绿色营养型洗涤用品,用其洗面沐发,既能去污垢,使肤发光滑润泽,还能消炎止痒医治皮肤病。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三卷“粟”条载:粟泔汁,特别是酸泔及淀,“洗皮肤瘙疥,杀虫。”古人还发明以谷物为主要原料的多种洗浴用品,如用淀粉泡澡的“淀粉浴”,用麸皮沐浴的“麸皮浴”。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姑娘仍保留着用淘米水洗发的习俗,这样可使头发又黑又长。现代有人将淘米水洗手作为嫩肤的秘方。

三、东晋出现澡豆洗涤用品

公元5世纪,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提到猪胰可以去垢。动物胰脏含有多种消化酵素,可以分解脂肪、蛋白质和淀粉,具有去垢作用。明代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记载:猪胰“盖是甘寒滑泽之物;甘寒则津液生,滑泽则垢腻去……其能专在去垢腻,可用以浣垢衣,俗名猪胰子。”但猪胰不便保存和使用,人们便将其研磨成糊状,与豆粉、香料等和匀,自然干燥成“澡豆”。澡豆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洗涤用品,且大豆中含有皂甙和卵磷脂,具有加强洗涤和乳化起泡的作用。早期,澡豆在上层贵族中流行,民间罕见。据南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纰漏》记载:“王敦初尚主,如厕,见漆箱盛干枣,本以塞鼻,王谓厕上亦下果,食遂至尽。既还,婢擎金澡盘盛水,琉璃碗盛澡豆,因倒著水中而饮之,谓是干饭。群婢莫不掩口而笑之。”士族出身的王敦是晋武帝女婿,他初次上皇室厕所,将厕所里用来塞鼻孔避臭的干枣以及用来洗手的澡豆当作食物吃了,还说是“干饭”。王敦“不识澡豆”的笑话说明,澡豆在当时是相当高级的洗涤用品,平民很少使用。从史料来看,澡豆也确是古代高级的洗浴用品,曾是宫廷专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代,高档胰子叫“面药”“口脂”,用来涂脸和嘴唇。杜甫《腊日》有诗句:“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即是每年冬天皇帝给官员赏赐“口脂面药”的场景。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冬,皇上对大臣关怀备至,新年将至,恩赐上等护肤用品以及“澡豆”。刘禹锡初任监察御史,为上司御史中丞李汶作《为李中丞谢赐紫雪面脂等表》,共120多字,其中写道:“中使某乙至,奉宣圣旨,赐臣紫雪、红雪、面脂、口脂各一盒,澡豆一袋。”唐肃宗女儿永和公主用“药澡豆”美容,使皮肤白嫩细腻富有弹性。其澡豆制法是,先将热饭倒入冷水中浸泡五六天,取上层水煮沸,放入已溶化的鹿角胶和适量糯米,文火熬成粥。将粥摊开晒干,再将粥干与桃仁、杏仁、黑豆、白芷、白蔹、白芨、白茯苓、沉香、皂角及少许麝香一起捣为细末,密贮保存待用,洗澡时用以擦洗皮肤。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记载多种澡豆制作配方。如“洗面药澡豆方”,用猪胰、皂荚、白获苓、土瓜根等制成香皂,“每旦取洗手面,百日白净如素。”另一款“治面黑不净的澡豆洗手面方”:“白鲜皮、白僵蚕、芎䓖、白芷、白附子、鹰屎白、甘松香、木香(各三两,一本用蒿本)、土瓜根(一两)、白梅肉(三七枚)、大枣(三十枚)、麝香(二两)、鸡子白(七枚)、猪颐(三具)、杏仁(三十枚)、白檀香、白术、丁子香(各三两,一本用细辛)、冬瓜仁(五合)、面(三升)。上二十味,先以猪胰和面,曝干,然后合诸药捣末,又以白豆屑二升为散。”“旦用洗手面,十日色白如雪,三十日如凝脂,神验。(《千金翼方》无白僵蚕、芎䓖、白附子、大枣,有桂心三两)。”[7]

宋代,澡豆制作工艺有了质的飞跃,将天然皂荚捣碎细研,加入香料,制成橘子大小的球状,时称“肥皂团”。肥皂团因加入香料,又称为“香皂”。由于香皂最初在宫里使用,故又称“香宫皂”。据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宋徽宗时期,受宠的太监杨戬曾在家中后院建浴池,“设浴具及澡豆之属于池上”。

明清时期,澡豆制作工艺得以改进,去污功能更强。在研磨的猪胰中加入砂糖、天然碳酸钠、猪油、香料等,按比例混和研磨,加热到40摄氏度,压制成球状。这种澡豆中的猪油被脂肪酵素部分地分解成脂肪酸,进而被碳酸钠皂化成真正的脂肪酸皂。这种产品外观如现代香皂,但其分解和皂化还不够完全,只是含酵素的半皂化混合物。胰子中含酵素,对于洗涤血迹、奶迹和汗迹等蛋白质污垢具有显著效果。此时,澡豆不再是皇家专用产品,达官贵人和土豪们也开始使用,甚至流传到民间,被称为“胰子”或“香胰子”。河北灵寿县流行赠人猪胰的习俗,由来已久。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前门外有合香楼、花汉冲等胰子店,合香楼胰子店始于崇祯四年(1631),已有四百年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南北朝兴起皂荚洗沐

皂荚树是中国特有的苏木科植物,分布广泛,但品种不同。皂荚是皂荚树结的果实,别名皂角,又名鸡栖子、乌犀、悬刀,含有皂甙成分,具有起泡、去污、乳化等性能。中国人用皂荚作洗涤剂可追溯到汉代。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编写童蒙识字课本《急就章》,最早出现“皂荚”二字, 该书卷下记载:“半夏、皁夹、艾槖吾。”据高二适《新定急就章及考证》写道:夹,颜本、玉海本作荚。皁,今写作皂, 古代作皁。汉简“治马伤水方”有荚付子,字正作“皁”。晋代陶弘景《名医别录》首次明确记载皂荚具有清洁作用,谓其“可为沐药,不入汤”。南朝开始流行以皂荚沐浴,史书多有记载。唐代李延寿《南史》卷五《齐本纪》下记载:齐明帝萧鸾沐浴“尝用皂荚”。梁代萧子显《南齐书》卷三十四《虞玩之传》记载:“员外郎孔瑄就俭求会稽五官。俭方盥,投皂荚于地,曰:‘卿乡俗恶,虞玩之至死烦人!’”梁代萧子显撰《南齐书》卷三十四《刘休传》记载:刘休的妻子在宅后开杂货店,出售扫帚、皂荚等卫生用品。唐代李延寿撰《南史》卷十《陈本纪·论曰》记载:“始梁末童谣云:‘可怜巴马子,一日行千里。不见马上郎,但见黄尘起。黄尘污人衣,皁荚相料理。’”由此可见,南朝时期,上自王公贵族,下至老百姓,均用皂荚作洗涤剂,并出现售卖皂荚的杂货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九《草篇》记载:“鬼皂荚,生江南地,泽如皂荚,高一二尺,沐之长发,叶去衣垢。”“鬼皂荚”也是一种皂荚,其叶有去污功能,可用来洗头洗衣。皂荚因品种不同,去污功效亦有差别。唐代苏敬《新修本草》药典记载:“猪牙皂荚最下,其形曲戾薄恶,全无滋润,洗垢不去”,应选“皮薄多肉……味大浓”者,洗涤效果最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天宝十一年(752)成书的医籍《外台秘要》介绍一款“崔氏澡豆”,将皂荚末、豆粉以及香料混和,捣成细末,调以冬瓜瓤汁,制成丸。以此洗面,具有“悦面,色如桃花,光润如玉,急面皮,去皯黑䵳、粉刺方”的功能。由此可见,在8世纪的唐代,团块状固体肥皂已具雏形。还有抗皱、延年的面药澡豆配方:“白茯苓、土瓜根、商陆根、萎蕤、白术、芎䓖、白芷、栝楼、藁本、桃仁(各六两,去皮)、皂荚(五挺,去皮子)、豆屑(二升)、猪胰(三具,曝干)、猪蹄(四具,治如食法,烂煮取汁)、面(一斗)。上十五味,取猪蹄汁拌诸药等,曝干,捣散,以作澡豆洗手面。”该方用“皂荚”五挺,“甚妙”。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卷六列有洗面药皂方,用“皂荚三挺”。另据英国收藏的敦煌卷子S.4329记载的“洗面方”:“猪胰五具,荜豆一升,皂荚三挺,萎蕤。右件四物,和捣为散,旦起少许和水,洗手面,白如素。皇甫方。”

北宋末年,北人南渡,他们发现杭州不产皂荚,当地人用“肥珠子”洗涤,因其比皂荚肉质更肥润多膏,名其曰“肥皂”。宋代庄季裕《鸡肋编》卷上记载:“浙中少皁荚,澡面涴衣皆用肥珠子。木亦高大,叶如槐而细,生角,长者不过三数寸。子圆黑肥大,肉亦厚,膏润于皁荚,故一名肥皁。人皆蒸熟曝干乃收。”“肥珠子”是一种类似皂荚的洗涤用品,也叫无患子、油珠子、鬼见愁。据《本草纲目》记载,这种树生长在高山之中,果实大如弹丸,有如肥皂荚的核子,黑色,坚硬,正圆如珠,故称“肥珠子”。“十月采实,煮熟,去核,捣烂,和麦面或豆面作澡药,去垢,同于肥皂。用洗真珠甚妙。”《本草纲目》记载用肥珠子制作“洗面去斑”方子:“有无患子上捣烂,加白面和为丸,每日取以洗面,去垢及斑。”这种“洗面奶”很管用,李时珍说“甚效”。

南宋初年,高宗在位,后宫女人都用皂荚洗浴。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高宗在徽宗服中,用白木御倚子。钱大主入觐,见之,曰:‘此檀香倚子耶? ’张婕妤掩口笑曰:‘禁中用烟脂、皁荚多, 相公已有语, 更敢用檀香作倚子耶? ’”此处的“倚子”即“胰子”,即肥皂。南宋景定五年(1264),医家杨士瀛《仁斋直指》卷二十四有“肥皂方”:“白芷、白附子、白僵蚕、白芨、猪牙皂角、白蒺藜、白敛、草乌、山楂、甘松、白丁香、大黄、槁本、鹤白、杏仁、豆粉各一两,猪脂(去膜)三两,轻粉、蜜陀僧、樟脑各半两,孩儿茶三钱,肥皂(去里外皮、筋并子,只要净肉一茶盏)。右先将肥皂肉捣烂,用鸡清和,晒去气息,将各药为末,同肥皂、猪脂、鸡清和为丸。”这款肥皂方将多种具有美容功效的中药料、香料兑入捣烂的“净肥皂肉”,再添加鸡蛋清、猪油揉匀,制成丸式成品,具有“去白癜、黑䵟、白癣诸般疮痕,令人面色好”的功效。南宋陈元靓《事林方记》记载一款“仙方洗头药”:“胡饼霜、白菖蒲末、槵子皮末(一两)。右三味衮研,合炼皂角,浆和丸,如垍球子大,每一丸着灰汁,搽洗头,甚妙。”这种特制的洗头药用皂角与配料制作成固体球丸,使用时用灰汁濡湿,涂擦在头发上,容易清洗。今天,人们洗发,常将肥皂打湿,在湿发上反复摩擦,仍沿袭着千年前宋人洗头方式。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南宋临安(杭州)街市上有“肥皂团”出售,且是“小经纪”项目,已成为专门行当。这足以证明,在公元11至13世纪经济发达的临安地区已普遍使用固体皂。“肥皂”一词从最初专指肥沃的皂荚果肉,在南宋时已成为称呼以肥皂肉制作的固体肥皂。后来,“肥皂”用于指称固体皂家族,很多不含肥皂肉只含皂荚、豆粉的洗涤制品也被统称为“肥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宋末年,歙县人方回曾累迁任严州知州,宋亡降元,任建德路总管,后罢官,作《桐江续集》,其卷十一《简杨华父诗》写道:“何如觅皁角,浣濯暑服腻”,说明宋代官员用皂角浸泡液洗衣服。元人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张生云:“夜来老夫人说,着红娘来请我,却怎生不见来?我打扮着等他。皂角也使过两个也,水也换了两桶也,乌纱帽擦得光挣挣的。怎么不见红娘来也呵? ”这则材料说明在元代书生会见红娘前喜用皂荚洗澡。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五卷“皂荚”条记载:“皂树高大。叶如槐叶,瘦长而尖。枝间多刺。夏开细黄花。结实有三种:一种小如猪牙;一种长而肥厚,多脂而粘;一种长而瘦薄,枯燥不粘。以多脂者为佳。”该书同卷还记载一种“肥皂荚”:“肥皂荚生高山中。其树高大,叶如檀及皂荚叶。五六月开白花,结荚长三四寸,状如云实之荚,而肥厚多肉。十月采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明冯梦龙《山歌》记录吴地民谣,其中有《木梳》,通过男女演唱各种梳妆用具调情,最后唱道:“姐道郎啊,我听你一通两通也是空来往,到弗如肥皂光光滚着子身。”在这里,肥皂擦身这一洗浴行为成为赤裸的性暗示。《山歌》中另一首民谣《烧香娘娘》也涉及肥皂,用滑稽的口吻演唱一位爱慕虚荣的少女去西湖烧香前向邻居借“香圆肥皂”洗澡妆饰一番:“讨一圆香圆肥皂打打身上,拆拽介两根安息香熏熏个衣裳。”人们在山歌中随口唱出肥皂,并将其作为人人都能意会的性暗示,也说明当时江南富庶地区已普遍使用肥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北京西郊的明代定陵出土了万历皇帝及其皇后使用的金、银皂盒。银皂盒底部刻有“肥皂盒一件重七两二钱”的铭文。该皂盒为圆形,“器内偏于中心部分设横隔一个,把器内分作大、小两部分。在小的部分有半圆形器盖一个,盖作子口,平面,圆钮。”这款肥皂盒设计精巧。平时将肥皂贮在较小的盒隔里,扣上器盖,避免落尘。使用时将肥皂取出,放在较大的盒隔中,这样将收贮与使用的功能分开,便于肥皂的保洁与清理。金皂盒由一浅一深两件圆盒套在一起,浅圆盒底面上有孔眼,肥皂用过后放在浅盒中,水从孔眼漏下,流到深圆盒底部,让肥皂干爽。金肥皂盒在出土时盛有两块“黑色圆形有机物”,显然是明代宫廷用肥皂的珍贵遗存。

在明代,肥皂制作工艺非常讲究。明代《竹屿山房杂部》记载一款“十白散”肥皂配方:“白芷、白芨、白蔹、白牵牛、白附子、白檀香、白茯苓、白僵蚕、白丁香、密陀僧、三柰子、楮实子、桃仁、甘松、鹰条各等份。以肥皂角剖开,水浸柔,仰置釜中,取薄荷叶、芜荽迭满其腹,蒸退其气味。去弦、膜,炒。同前药俱为细末,滴水,丸如龙眼大。每用糯米一溢作汤,颒面,擦之。浴身亦润泽。”其制作工艺是将肥皂荚从中剖开,用水泡软,在荚腹内填满薄荷、香菜,放入蒸锅中加热,去除其本身的刺激气味,增加薄荷、香菜气味。再去除豆荚上的筋和膜,入锅翻炒,与其他药料研成细末,混合,用水调成龙眼大小的皂丸。这款高档药皂用于洗脸洗澡,具有美容爽身效果。

香圆肥皂不仅圆,而且香。明人言及肥皂时,总爱带一个“香”字,曰“香肥皂”。在明人仿照宋画风格绘制的《货郎图》上,货郎架上悬挂四条垂幌,其中一条写着“出卖真正香肥皂”的广告语。周定王朱橚编的《普济方》卷五十一记载一款药用“肥皂圆”,可“治男子、妇人风刺、粉刺、雀斑、面上细疮”,配方最后载明:“欲入诸香,随意思之。”可加入不同品类和比例的香料,以求得理想的香味。万历年间的儒医胡文焕在《香奁润色》“手足部”中记载“香肥皂方”:“甘松、槁本、细辛、茅香、藿香叶、香附子、三奈、苓陵香、川芎、明胶、白芷(各半两)、楮树子(各两)、龙脑(三钱,另研)、肥皂(不蛀者,去皮,半斤)、白敛、白丁香、白芨(各一两)、瓜蒌根、牵牛(各二两)、绿豆(一斤,酒浸,为粉)。各件先将绿豆并糯米研为粉,合和,入朝脑为制。”肥皂中添加龙脑粉以及甘松、槁本、茅香、藿香叶、零陵香等草本香料,用其“洗面,能治靥点、粉刺。常用,令颜色光润。”《香奁润色》“面部”有“美人面上雀子斑方”:“白梅、樱桃枝、小皂角、紫背浮萍(五钱),共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日用洗面,其斑自去,屡验。”另有“治美人面上粉刺方”:“益母草(烧灰,一两)、肥皂(一两),共捣为丸,日洗三次,十日后粉刺自然不生。须忌酒、姜,免再发也。”两个药用皂配方,主治雀斑和粉刺,甚至可省略香料,节约成本。另一款肥皂方“专治粉刺、花斑、雀子斑,及面上黑靥,皮肤燥痒。”“此药去垢润肌驻颜。如年高得之,转老色如童子,似玉之光润,乃奇方也。久用斑滞自消,面如玉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代,用鲜花作发香剂是固体肥皂制作工艺的显著改进。宋人发现了茉莉、桂花等香料,却未将其用于制造肥皂,直到明代才出现“茉莉花香皂”“桂花猪胰球”。明代长篇白话世情小说《金瓶梅》记载了西门庆用“茉莉花肥皂”洗脸的情节。此外,广泛栽培的玫瑰、排草也成为制作美容香皂的香料。崇祯九年(1636),张继科在《内府药方》记载“洗面玉容丸”配方:“白芷、白丁香、白附子(二两五钱)、羌活、独活、丹皮、三奈、甘松、藿香、官桂(一两五钱)、排草、良姜、檀香(一两)、公丁香(五钱),共为末,肥皂面一斤八两,合蜜,丸。”这款洗面玉容丸美容皂使用传统的檀香、丁香,还添加了时兴的“排草”香料,不是掺和白面,而是直接用蜂蜜将草药、香料、肥皂面调和成丸。这是只有皇家王府达官贵人才能消费得起的香肥皂精品。

清代,肥皂都带有香气,香肥皂被简称为“香皂”。清初李渔《闲情偶记·声容部·熏陶》记载,如要让女性身上带有香气,最好的物品是花露,其次是香皂。“香皂浴身,香茶沁口,皆是闺中应有之事。皂之为物,亦有一种神奇,人身偶沾秽物或偶沾秽气,用此一擦,则尽去无遗。……皂之佳者,一浴之后,香气经日不散,岂非天造地设,以供修容饰体之用者乎?香皂以江南六合县出者为第一,但价值稍昂,又恐远不能致,多则浴体,少则止以浴面,亦权益丰俭之策也。”当时,江宁六合地区所产香皂最著名,价格昂贵,是女性青睐的洗涤用品。《红楼梦》提到芳官洗头发、宝玉早晨盥洗都使用香皂。宝玉对于繁琐的梳洗缺乏耐心,总是草草应付。洗脸时,紫鹃递去香皂,宝玉道:“这盆里的就不少,不用搓了。”可见,当时香皂沾水后在肌肤上搓擦,与今天的香皂使用方法一样,只是传统香皂未加发泡原料,不会起泡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中期以后,香皂逐渐在社会上流行开来,香皂制作工艺和香皂种类更加丰富。《光绪顺天府志》记载一款“药用香皂”,“用皂荚捣烂去滓,配以香料、药料合成。”当然,这是一款民间用的香皂。宫廷用皂更讲究,由御医专门研制,添加檀香、排香草、零陵香等名贵香料,除能洗涤去污外,还有美容嫩面、滋润皮肤、保健除痒的功效。慈禧太后是油性皮肤,喜欢使用特制的“加味香肥皂”。据《清宫医案研究》记载,清光绪三十年(1904),太医为慈禧太后开“加味香肥皂”方,“檀香(三斤)、木香、丁香、花瓣、排草、广零(九两六钱)、皂角(四斤)、甘松、白莲蕊、山奈、白僵蚕(四两八钱)、麝香(八钱,另兑)、冰片(一两五钱),共研极细面,红糖水合,每锭重二钱。”名贵的檀香、木香、丁香,再配以芬芳的天然花瓣、排草,制作的香皂芬芳馥郁。又据《慈禧光绪医方选议》记载,光绪三十年六月二十三日,寿药房流传出慈禧太后祛风润面的胰皂“秘方”:绿豆粉六分,山奈四分,白附子四分,白僵蚕四分,冰片二分,麝香一分,共研成细面,再过重箩,兑胰皂四两调匀。慈禧坚持用这种中药美容香皂洗浴,几十年如一日,从中获益匪浅。

雍正年间,山西王吴猪胰子因其去污、养颜、护肤效果好,成为宫廷贡品。20纪50、60年代,王吴猪胰子皂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太原人最喜爱的洗涤用品。2009年,王吴猪胰子凭借其“洗、护、疗、润”四大功效,获评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王吴猪胰子手工皂制作有三步骤。一是将猪胰脏剥去外表油脂,挑去筋络,加入碱、皂角、冰片,用木槌反复捶捣至浆糊状。二是按配比加入熬制好的猪板油和冰糖,两手扶着木槌,在青石板上来回擦,使肉红色的原料逐渐褪色,变成雪白色。三是去除原料里的筋络,重复搅拌,上案,揪成小块,称重,压模成型,晾干,包装。皂荚作为一种纯天然肥皂,在中国长期使用,直到今天,在偏远农村,仍有村民用皂荚洗涤衣物。现代作家汪曾祺《番瓜豆腐和皂荚仁甜菜》写道:“皂角,我的家乡颇多。一般都用来泡水,洗脸洗头,代替肥皂。”

五、西方制皂技术后来居上

约在宋元之际,随着南宋海军的外迁、蒙古骑兵的西征,华夏的科技流散四方,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地兴起了制皂产业。当时欧洲出现一种将草木灰水加生石灰、山羊油制作粗肥皂的工艺。生石灰CaO与水H2O反应生成氢氧化钙Ca(OH)2,即熟石灰,其反应方程式为:CaO+H2O=Ca(OH)2。草木灰K2CO3与熟石灰Ca(OH)2反应生成氢氧化钾KOH,其反应方式为:K2CO3+Ca(OH)2→KOH+CaCO3↓,然后将制得的KOH与油脂混合加热皂化,就制得真正意义上的肥皂。肥皂是高级脂肪酸的碱金属盐类,其分子结构特殊,一端是亲水性羧基,另一端是亲油脂性烃基。洗涤时,污垢中的油脂被搅动,分散成细小的油滴,与肥皂接触后,高级脂肪酸钠分子的憎水基(烃基)插入油滴内,靠范德华力与油脂分子结合。易溶于水的亲水基(羧基)露出油滴外面,插入水中。这样,油滴被肥皂分子包围起来,分散并悬浮于水中形成乳浊液,再经摩擦振动,就随水漂洗而去,这就是肥皂的去污原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2世纪,英国兴起家庭作坊式制皂业。13世纪时,英国制皂商开始大量进口鲸鱼油、海豹油和树灰等制皂原料。13世纪,制皂工艺传入法国,马赛成为制皂中心,欧洲出产的橄榄油皂被冠以“Marseilles”之名。1524 年,英商开设肥皂厂。1662年,英国出现肥皂专利。1711年,安妮女王增收肥皂税。1760年后,英国纺织业蓬勃发展,肥皂需求量大增。1775年,巴黎科学会悬赏2400英磅征求工业制碱法。1790年,法国人尼古拉斯·路布朗通过电解食盐水成功制造出工业火碱。次年,法国建立首家工业制碱厂,日产量达250-300千克。19世纪开始,制皂工业逐渐摆脱家庭作坊生产模式,开始工业化大批量生产。因拿破仑穷兵黩武,法国肥皂工业痛失发展良机。1823年,英国商人马斯普拉特在利物浦创设制碱厂,制碱工业突飞猛进,为肥皂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制皂工业非常繁荣,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开始大量出口。1851年,英国出口肥皂6000吨。19世纪中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美国肥皂工业迅速崛起,与英国竞争激烈。皂商们为争取更多顾客,实施差异化品牌战略,从生产到包装,竭力让产品更具特色,获得顾客青睐。宝洁公司推出能浮于水面的象牙香皂一举成名。威廉姆·利弗在广告语中写道:“洗衣服会让自己比丈夫更苍老,而只有使用了sunlight香皂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赋予香皂能提升女性魅力的功效,1895年,威廉姆·利弗推出的Lifebuoy香皂含有石碳酸,具有消毒功效。1900年,他推出肥皂片产品,并打造“力士”品牌。

中国广阔的市场很早就引起西方肥皂商人的关注。据海关报告显示,在五口通商前,欧洲走私船就夹带肥皂进入福建和广东,但数量不多。道光二十三年(1843),上海开埠,为洋皂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便利。1854年,英商洋行率先将礼和牌肥皂输入中国,最初主要供外国侨民使用。1858年后,各洋行开始批量进口肥皂。对当时的中国大众而言,使用肥皂尚属一种高档消费,洋行在售卖肥皂的广告中标明“蒙士商赐顾”。除洋人外,只有少数富有士商才购买肥皂,并将之作为馈赠礼物。据《王韬日记》记述,他曾给好友赠送洋皂,“聊酬其昔日诊视之劳、药石之费”。“肥皂输入中国后,北方人称之为胰子,华南人称为番枧,长江流域称肥皂。”19世纪80年代末,各大商店和小摊都有肥皂售卖,但肥皂仍未取代传统洗涤剂,百姓对其持仰视态度。1888年,英国领事写道:“在每家中国商店里可以看到的另一种商品,就是肥皂。甚至在小摊子上,你都可以看到价钱较低的肥皂条。在这里,肥皂应该有广大的市场……但除了少数西人的仆役外,我从没有遇见一个中国人使用肥皂洗脸和洗手,自然在浴堂里是见不到肥皂的,或许高贵的妇女们会用到它,否则除非当做古董,似乎就没有前途了。”由此可见,当时的肥皂还不好销售。1889年,“一位在长江流域旅行的外国人就看到,1条肥皂被切成32片在卖,普通人抱着新奇的心理在尝试使用肥皂。”19 世纪90年代后期,肥皂开始畅销。据《上海地方志》记载,“清光绪年间及以后,(上海嘉定县)洗衣去垢,往日皆用本地所产之皂荚,自欧美肥皂行销中国后,皆无用皂荚者。”光绪末年,“无论通商巨埠,乡村闾巷,贫富贵贱,皆备(肥皂)为家庭日用必需物品。”此时,肥皂已取代传皂荚,成为民众日常沐浴洗涤不可或缺之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中国肥皂市场的逐渐成熟,外商开始在中国建厂,就地生产肥皂。1888年,英国商人美查兄弟在上海率先设立“美查造胰厂”,其高层管理者坚信:“这种工业前途很光明,不久便能日渐发展。”此后,中国的肥皂工厂遍地开花。1900年,日商积善洋行在上海设厂生产化妆肥皂。1906年,德商布拉克赫德商会在香港建立肥皂厂,年产肥皂二千万磅。1908年,德国商人盘门在上海徐家汇创设固本肥皂厂,生产各种香皂。1916 年,俄商斥资一百万元在东北建立滨江东兴实业公司。1923年,英国商人开设中国肥皂有限公司。外资皂厂相继设立,逐渐垄断中国肥皂市场。

七、中国肥皂产业之崛起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民族危机刺激下,中国有识之士提倡“实业救国”,呼吁“设厂自救”。陈炽《器用之工说》主张仿造“胰皂”:“西人考物含碱性,惟水草为最多,故以腐草之汁入以制蜡之油,稍加香药制成洋皂,……中国旧日之胰皂几无过而问者,……亦购机设厂自制。”因生产经验不足,技术不过硬,早期华商所产之肥皂“恒为流质,难于销售”。1879 年,清末科学家徐建寅在《欧游杂录》一书中详细记录其考察巴黎皂厂的见闻,为国人建设肥皂厂提供宝贵资料。1889年,徐寿之子徐华封在上海江南制造局旁创办广艺公司,希冀“广开工艺之门”,生产祥芪肥皂,他是中国近代民族肥皂工业之鼻祖。1902年前后,随着清末“新政”及收回利权运动的兴起,国人自办皂厂的热情逐渐高涨。“光绪二十八年(1902),顺天府尹陈璧创设北京工艺官局,设肥皂科,有10名工人制造肥皂,在前门外观音寺陈列所售卖。”1903年,宋泽久集资五千元申请注册天津造胰有限公司,先是手工制皂,1908年采用机器制皂。每月可“出条胰、块胰五六百箱,香胰六七百箱,洋烛二三百箱”,是华北地区经营肥皂工业的佼佼者。1911年,华商董甫卿投资3000元,在上海闸北永兴路首创裕茂皂厂,生产双喜、狮球牌洗衣皂,年产量5000箱。华商皂厂一般规模小,设备简陋,缺乏专门技术人才,产品粗陋,不能与外商竞争。民国初期,百业待兴。“一战”爆发,洋皂进口锐减,民族皂业蒸蒸日上。1921年,华商五洲药房项松茂收购德商固本皂厂,创立五洲固本皂药厂,是为中国最大的机制肥皂厂。1923年,英商联合利华在上海建立第一家企业,生产销售阳光牌和力士牌香皂。为了与英商竞争,五洲固本皂注意唤起消费者的爱国认同,在广告宣传中倡导使用国产肥皂洗刷国耻:“大国耻,用人民的血来洗;小国耻,用五洲固本皂来洗。若用外国皂洗衣,便是增加小国耻。”1924年秋天的北平,一辆驴车拉着留声机,有人摇着把儿,放着音乐,车上插着横幅,上面写着“爱国请用一枝花香皂”。这是时兴的走街广告。这句话还写在一只大蜈蚣风筝上,飘上北京的天空,轰动一时。这是在京城发明的空中广告。1932年1月31日,爱国实业家项松茂及五洲固本皂厂的11名员工遭日军杀害。国民政府以“抗敌不屈,死事甚烈”予以褒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五洲固本肥皂厂、中国化学工业社等日化企业被日军控制,生产萎缩。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汪伪政权垮台,东南化学皂厂抓住有利时机拓展市场,其船牌肥皂在杭州独占熬头。新中国初期,国家接管明星香水肥皂厂,成为最早公私合营的企业。1952年,依法接管英商中国肥皂公司,成为上海日化行业中第一家国营企业。1955年2月,国营中国肥皂公司针对皂化过程甘油回收率低的痛点,成功研发了全逆流洗涤工艺的先进煮皂法,在全国推广。自1956年起,五洲固本肥皂厂用国产香精配制出与进口力士香皂类似的新产品。1961年4月,我国扇牌洗衣皂远销东南亚和非洲。1964年,五洲固本肥皂厂试制的妃色玉叶香皂,性情温和,适用于文艺工作者卸妆后洗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草木灰到淘米水,由澡豆到皂荚,由肥皂到香肥皂,再到香皂,体现了中国洗涤工艺的进步,也体现了人们对保洁卫生与美容时尚的不断追求。在宋元以后,可能受中国制皂技术的启发,西方制皂业突然崛起,后来居上。俗话说:“教熟徒弟打师傅。”“洋皂”在利益的驱使下,迅速代替中国的传统肥皂,进入千家万户,不仅赚取大量利润,还导致人们对华夏悠久而辉煌的肥皂制造工艺集体遗忘。如今,宝洁公司的洗涤产品在中国市场非常畅销,每年赚走无数财富,殊不知其背后的犹太资本,可追溯到近代策划鸦片战争并一次次幕后资助侵华战争的沙逊财团。因此,了解中国传统肥皂工艺的源流演变真相,增强国货意识,守护民族品牌,在今天商战时代仍具有现实意义。(版权保护,侵权必究)

作者简介:王佩良,湖南工商大学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湖南省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糯文糯语英汉同文馆创始人;世界智慧科学院院士。

张若彤,女,湖南工商大学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23级硕士生。柏莲花,女,湖南工商大学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24级硕士生。黎钰琳,女,湖南工商大学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24级硕士生。

编辑:湘源地 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