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金融网首席金融观察员西京

在金融领域的西北版图上,西安银行曾承载着诸多期望,作为区域内重要的上市城商行,本应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助力金融资源合理配置的关键力量。然而,近年来,一系列内控问题的曝光以及业绩增长的瓶颈,让这家银行陷入了舆论与市场的双重审视之中。

从引人瞩目的财务数据错报事件说起,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2024 年 11 月底,西安银行披露的一则公告震惊市场:需对公司三季报进行大幅更正。原本披露的 2024 年前 9 个月合并口径下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数额为 5.56 亿元,竟被更正为 8.29 亿元,这高达 2.73 亿元的调整金额,犹如一道刺眼的鸿沟,凸显出数据的严重失真。回溯中期报告,截至 2024年6 月 30 日该项数据为 5.87 亿元,如此一对比,按照最初错误的三季报数据,银行在第三季度岂不是上演了一出 “反向发薪” 的荒诞戏码,不仅没给员工发钱,反而 “收回” 3127 万元。西安银行给出的解释是将相关现金流量子目中的金额误列示,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暴露了其财务管理流程中的重大漏洞,信息披露的严谨性、准确性如同风中残烛,摇摇欲坠。

细究过往,这并非西安银行首次在信息披露问题上 “失足”。早在2024年 9 月 30 日,陕西监管局的警示函就已敲响警钟,2020 年至 2022 年资产负债表中 “金融投资” 科目下部分金融资产分类不准确,时任董事长郭军、行长梁邦海、分管财务的副行长黄长松难辞其咎,一并被出具警示函。而黄长松的离职节点更是耐人寻味,这位任职约 8 年半的加拿大籍副行长,拥有诸多专业资质,在西安银行薪酬体系中位列高层前列,2023 年税前薪酬达 183.6 万元,却在三季报更正公告后不久的 12 月 26 日提交辞职报告,这一系列事件的紧密串联,难免让人对银行内部管理的稳定性与透明度产生质疑。

内控隐患远不止于信息披露。深入探究,监管罚单如雪花般纷至沓来,便是有力佐证。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亮出 379.2 万元罚单,原因涵盖违反支付结算、反洗钱、货币金银、国库及征信管理规定等多领域,犹如一张 “问题清单”,将银行内控的薄弱环节暴露无遗。下属机构亦是 “状况百出”,渭南分行因 “集团客户统一授信执行不到位” 被罚款 25 万元,健康路支行时任行长秦江更是因 “信贷业务违规” 和 “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被处以终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的极刑,这一桩桩、一件件,无不揭示出从总行到基层支行,内控防线已千疮百孔。

再看公司治理层面,架构失衡的隐忧悄然浮现。2023 年 9 月,原董事长郭军退休后,行长梁邦海身兼董事长、代理行长和董事会秘书三职,这种 “一肩多挑” 的模式在上市银行中实属罕见,权力过度集中,决策、执行与监督的制衡机制被打破,为潜在风险埋下伏笔,宛如一艘在金融海洋中航行的巨轮,舵手、领航员与瞭望员集于一身,稍有不慎,便可能偏离航向。

业绩增长方面,同样面临逆风前行的困境。2024 年前三季度,西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 55.29 亿元,看似有 9.69% 的同比增长,但若拆解收入构成,隐忧顿显。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 3.02% 至 37.56 亿元,犹如大厦的基石出现松动,这可是银行传统盈利的重要支柱。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减少约 7.3% 和 7.4%,靠着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同比大幅增长 1173.03% 至 5.11 亿元才勉强支撑业绩增长,宛如在风雨中飘摇的浮萍,根基不稳。资产质量更是警报拉响,截至2024年 9 月末,不良贷款余额飙升至 36.13 亿元,较年初激增 8.81 亿元,增幅 32.27%,不良贷款率升至 1.64%,较年初上升 0.29 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余额也水涨船高,较年初增加 21.31 亿元,这一系列数据如同亮起的红灯,警示着信贷风险的加剧。

西安银行当前暴露出的问题,是一记沉重的警钟,不仅为自身,更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区域性银行敲响。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内控建设是银行稳健运营的 “定海神针”,必须从制度完善、流程优化、人员监督等全方位查漏补缺;信息披露是市场信任的 “桥梁”,容不得半点虚假与马虎;公司治理要构建合理制衡架构,避免权力集中;同时,深耕业务创新、强化风险管理,寻得业绩增长新动能,如此才能在金融浪潮中破浪前行,重拾市场信心,担当起区域金融发展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