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臂属于汉服的一种形制。它的样式就像是把衫的长袖去掉,从而成为宽口且袖子较短的衣物,并且其长度与衫相同。半臂为交领设计,在腰下连接着襕。男子所穿的半臂长度能够到达膝部。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半臂”属于男子服饰,这是因为唐代的史料对男子半臂和女子半袖是有区分记载的。
在唐代,半臂的面料多选用锦,常穿在圆领袍衫内,因此得名“锦半臂”。当时的扬州是半臂锦的重要产地,这些彩色纹锦专门用于制作半臂。半臂的襕通常采用与衣身不同的颜色,并从腰部延伸至膝部,形似短裙。而襕的材质则多为柔软的绫、绢。在唐代的衣物帐中,经常可以看到关于半臂及其襕的记载,例如敦煌文书《癸酉年(793年)沙州莲台寺诸家散施历状》中提到的“帛绫半臂一,碧绫兰(襕)”,以及宝龟十一年(780年) 《西大寺资财流记帐·唐乐衣服具》中的“半臂一,表白地甲缬,里白絁,襕并绪云间”。
据《事物纪原》记载,秦二世曾下诏规定,上朝时所穿的衫子应如背子一般,其短袖设计与衫身等长且大袖,这种服饰在当时被称为“䘿掖”或“绣镼”,与现代的半臂颇为相似。
沈从文在其著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对半臂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他提到,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时期的上襦发展而来的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其特点在于袖长至肘部,身长至腰部。在隋唐时期,半臂的样式多样,包括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等,且多以小带子在胸前系结。由于领口宽大,穿着时能够袒露出上胸部分。半臂通常穿在衫襦之外,成为隋代宫廷内的流行服饰,起初为宫中内官、女史所穿,后来逐渐流传至民间,经久不衰。
在唐代女装中,半臂成为了一种极为常见的新式衣着。它是一种短袖的对襟上衣,没有纽袢,只在胸前用缀在衣襟上的带子系住。半臂的衣领宽大,几乎可以袒露出整个胸部。唐代妇女在穿着半臂时,有的将其罩在衫、裙的外面,宛如一件短风衣。在唐代,半臂不仅男女皆可穿着,还成为了宫廷常服的一部分。当时农民的服饰中,也常见缺骻衫、褐衣与裙、半臂与裙、短款襕衫等款式。
然而,半臂的兴盛时期主要集中在唐代前期,中期以后其数量显著减少。这主要是因为唐代前期与后期的女装在风格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期的女装大多窄小细瘦,紧贴身体,袖子也细窄紧口,非常适合在外面套上半臂。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女装风格逐渐变化,半臂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此外,除了《事物纪原》中的记载外,《中华古今注》也提到了与半臂相关的内容。书中描述隋大业末年,炀帝宫人以及百官母妻等穿着绯罗蹙金凤背子作为朝见、礼仪及拜访亲友的长服。还有记载称,唐代尚书曾上疏请求中单加半臂作为得体的礼服,同时建议武官等穿着长衫以区分文武身份,这一建议得到了诏令的批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