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据资产入表需求是伪需求吗?
从财务和法律角度看,特别是对于国央企、上市公司及互联网企业,确实存在真需求。数据资产入表可以带来税收筹划的优势,通过将数据作为无形资产享受税收政策优惠。同时,它有助于衡量投入产出比,展示企业价值,吸引投资者,并评估企业健康状况。长远来看,正确管理数据资产能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促进创新和发展。
然而,从技术视角来看,IT团队更关注直接支持业务运作的有效性和效率,而数据资产入表可能不会立即带来明显的业务增值效果。此外,技术实现上也面临挑战,例如确权、定价及实施计量计费系统等问题。
可见,数据资产入表的需求并不是简单的“真”或“伪”的问题,而是取决于具体的背景和目标。对于寻求长期战略利益、优化财务结构以及提升竞争力的企业来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有价值的需求。但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并解决技术实现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2业务眼中与财务口中的“数据资产”相同吗?
业务眼中的“数据资产”与财务口中的“数据资产”并不相同。
从业务视角看,数据资产更多指的是通过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应用来支持业务运作和决策,其价值体现在不确定性的业务产出和服务提供上。
而从财务视角来看,数据资产强调的是能够明确计量计费并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利益的数据资源,这些资源经过标准化处理后可以被资本化,形成具有确定性回报的投资项目。
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是数据资产定义不一致导致的,例如资源化到资产化再到资本化这个顺序是不对的。从业务视角和财务视角来看,资源化和资本化是同时发生的,只是它们打包逻辑和选择逻辑完全不一样。一个是面向不确定性的业务产出,另一个则是要确定性的财务回报。
3数据资产的安全与合规
数据资产的安全与合规是企业在将数据资产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议题。虽然企业在制度层面可能已经建立了分类分级和安全管理制度,并且通过了合规审查,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制度的落实往往缺乏具体技术工具的支持。例如,在停车场数据入表后,尽管表面上符合法规要求,但若缺乏必要的数据安全工具处理敏感信息(如手机号、车牌号),则可能导致隐私泄露。
对此,我们建议所有做资产入表的企业都应该聘请安全工程师进行全面的数据盘点与审查,确认是否存在不合规的字段和敏感数据,并采取措施予以剔除。此外,考虑设立专门的数据安全内审岗位,监督数据安全工具的落地和使用,从而推动数据治理的顺利进行。
由于数据安全涉及法律和技术两个领域,因此法务部门和信息网络安全团队之间需要加强协作,互相学习和理解彼此工作内容。企业也应该组建一支包含律师、法务、合规、技术在内的专家团队,或者聘请既懂财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例如数据安全师、数据安全工程师等,确保所有环节都能得到妥善处理。
4数据资产确权和定价问题
数据资产定价之前的确权或授权面临着决策、采购、开发、利用几个节点,其权责通常分散在不同人员手中,这就导致数据授权面临多个环节的冲突和困难。另外,由于个人用户对自身数据的保护意识增强,加上企业使用用户数据需要不断进行告知同意,会造成合规成本的增加。再者,C端用户撤回告知同意后的数据处理及成本计算也是一大难题,关键数据的改变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价值密度。
从定价来看,数据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衍生数据的所有权归属模糊,难以明确是否侵犯了原始数据所有者的权益。这种不确定性使得数据资产的价值评估复杂化。另外,由于每个数据集对于不同用户的价值差异巨大,统一定价也难以实现。技术角度的定价方式虽简单(如按资源使用付费),但缺乏资本价值体现,无法满足市场预期。
行业间的定价差异也带来了价格歧视的问题。对此,一些企业考虑采用比例定价模式,根据服务效果动态调整收费,或是根据API接口调用次数调整收费,让客户为有价值的数据挖掘服务付费,或许有助于平衡不同行业的支付水平和数据的实际价值。
财务报告中关于数据资产的披露同样重要。为了提供更准确的市场预期,可能需要监管层出台指导文件,要求企业在报表中更详细地披露数据资产的相关信息,以帮助报表使用者形成合理的价值预期,从而使数据资产定价策略更加全面。
5企业需要做数据资产入表吗?
业务目标导向的企业不一定要进行资产入表,但可以考虑货币化,通过设定合理的KPI来衡量数据的货币化效果,并在必要时借助财务和法务的支持解决问题。
若是财务目标导向的企业,目标是资本化项目,旨在获取资本收益,则必须认真考虑数据资产入表的问题。
无论何种导向,确保数据的安全与合规始终是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企业还需明确自身数据的价值点及其应用场景,逐步尝试数据资产入表实践,观察效果并据此调整策略。
总之,建议企业把数据资产入表作为严肃的投资项目对待,而不是当成一种投机行为。企业需认真考量其中涉及的安全、标准、权属、商业化以及计量计费等问题,从不确定性中积极寻找确定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