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这座被誉为“护岛神山”的企业,不仅是中国台湾经济的支柱,更是对外谈判中的“王牌”。
然而,近几年,这个曾经让台湾人感到荣耀的企业,却成了焦虑的源头。
台积电的产能正不断被搬离台湾,先是美国动作频频,现在日本紧随其后,而他们的效率甚至比美国还要高得多。
这场围绕台积电的全球争夺战,正在悄然改写台湾经济的版图。
过去,台积电90%的产能都集中在台湾本土,为台湾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然而,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台积电的全球化布局正在加速推进。
最早引发热议的是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厂的计划。
当初,这一项目被宣称为“科技合作”的典范,投资额高达120亿美元。
然而,计划自宣布以来,预算持续飙升,从最初的120亿美元追加到400亿美元,再到如今的600亿美元,成本一再抬高。
与此同时,工厂的建设和量产时间却屡屡推迟。
原本预计2024年投产的4纳米制程晶圆厂,可能要等到2025年一季度末才会真正量产。
至于3纳米制程的第二工厂,更是从2026年推迟到了2028年。
相比之下,日本的动作快得多,甚至让人有些猝不及防。
2021年10月,台积电宣布在日本熊本县建厂,这一消息发布仅一年后,厂房便开工建设。
今年2月,熊本一厂已经完工并激活,12月正式开始量产12至28纳米芯片。
这还只是开端,台积电紧接着宣布了熊本二厂的计划,预计将在明年一季度开工,目标是2027年底投产,生产更加尖端的6纳米芯片。
与此同时,熊本三厂的消息也开始浮出水面,未来可能会专注于3纳米制程的生产。
日本的效率让人不得不佩服。
它用更低的代价、更高的执行力,迅速攫取了台积电外移产能的最大红利。
熊本一厂的投产预计将在未来10年内为九州地区带来23万亿日元的经济效益,这一数据比当初的预测还多了3万亿日元。
更关键的是,日本并不仅仅满足于经济层面的收益。
在技术和人才的积累上,日本同样野心勃勃。
通过与台积电的合作,日本正在逐步掌握半导体制造核心技术,并培养出一批高级技术人才。
这种“产业掏空”的策略,显然比美国的“喊口号”更加高效和彻底。
那么问题来了,美国、日本为何对台积电如此“执着”?答案其实很简单:半导体产业已经成为现代科技的命脉,无论是人工智能、5G通信,还是新能源汽车,都离不开芯片的支持。
作为全球晶圆代工领域的绝对霸主,台积电自然成了各国争夺的香饽饽。
美国一方面要求台积电赴美建厂,另一方面甚至提出“极端情况下摧毁台积电”的疯狂计划,理由是“不能让技术落入大陆之手”。
但相比美国的“雷声大雨点小”,日本的“低调高效”显然更胜一筹。
台湾内部对此却早已忧心忡忡。
台积电的全球化布局虽然表面上看是为了分散风险,但从结果来看,对台湾本土经济的影响不容小觑。
产能外移的背后,是经济收益的分流,更是技术和人才的流失。
以日本为例,通过熊本厂的建设,日本不仅获得了台积电的技术支持,还培养了一批本土半导体人才。
这些人未来将成为日本半导体产业崛起的基石,而台湾却在无形中削弱了自身的优势。
更令人无奈的是,赖清德以及民进党当局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他们奉行“倚美亲日”的政策,试图通过拉拢美日来获得“安全保障”。
赖清德甚至公开表示“台湾有事,日本有事”,试图将台日关系捆绑得更加紧密。
然而,日本在军事合作上的意愿并不强烈,更不愿意为台湾承担更多风险。
即便如此,赖清德依然对日本抱有莫名的好感,甚至对历史上的“南进政策”轻描淡写,仿佛忘记了当年的侵略历史。
台积电的未来,或许比我们想象中更加不乐观。
随着全球化布局的推进,台积电的产能正在被一步步搬离台湾。
美国、日本、德国都在争抢台积电的生产能力,而台湾真正能留下的是什么?如果说台积电的“根”是技术和人才,那么这些“根”正在被逐步掏空。
当民进党高喊“台积电根留台湾”的口号时,恐怕连他们自己也清楚,这样的口号不过是自欺欺人。
未来,台积电很可能会从“护岛神山”变成别人的“护国神山”。
尤其是日本,在这场争夺战中已经跑在了最前面。
它不仅获得了台积电的技术支持,还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拉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反观台湾,伴随的是产能外移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及对本土技术和人才的长期削弱。
或许有人会觉得夸张,但事实摆在眼前。
当台积电的大部分产能都在海外,当台湾的技术和人才逐渐流失,当台积电的经济效益更多地体现在其他国家时,台湾人又能从中得到什么?赖清德的“倚美亲日”路线,正在让台湾失去对自身命运的掌控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