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资本市场迎来一场 “地震”:海尔生物与上海莱士的并购大戏突然落幕。去年 12 月 23 日,海尔生物宣布换股吸收合并上海莱士的计划,消息一出,宛如巨石投湖,激起千层浪。要知道,二者体量差距明显,停牌前海尔生物市值 111.9 亿元,上海莱士则高达 479.3 亿元,这场 “蛇吞象” 式的交易,引发各界高度关注与诸多猜测。然而,仅仅两周后的 1 月 6 日晚间,剧情急转直下,双方公告终止筹划此次重大资产重组,股票于 1 月 7 日开市起复牌,让不少投资者惊愕不已。
海尔生物,作为海尔系 “亲儿子”,2005 年成立,2019 年在科创板上市,是海尔集团大健康板块创新战略孵化的先锋。它主营医疗专业设备生产,像超低温保存箱、生物样本库等产品,在血制品低温存储环节作用关键,其智慧实验室、数字医院等数字场景综合解决方案,已应用于全球 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技术实力与市场拓展能力不容小觑。上海莱士呢,堪称血制品行业 “巨擘”,1988 年成立,2008 年深交所上市,是国内最早一批深耕血制品领域的企业。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等拳头产品,质量过硬、市场认可度极高,2023 年采浆量达 1500 吨,手握 44 家浆站,数量居行业第二,营收从 2019 - 2023 年从 25.9 亿元飙升至 79.6 亿元,扣非净利润年化增速 32%,实力有目共睹。 当初海尔生物相中上海莱士,无疑是想打造一流综合性生物科技龙头。一方面,完善血液生态产业链布局。海尔生物在上游血浆采集存储设备端有优势,上海莱士下游血制品生产、销售强,二者整合,能打通从血浆采集、存储到生产、销售全链条,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增强市场话语权。如海尔生物的血液冷藏箱、自动化血浆 / 细胞库等设备,能为上海莱士血浆采集、存储环节赋能,保障血浆质量与供应稳定性;上海莱士的血制品生产经验与市场渠道,又能为合并后企业开拓市场、提升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发挥协同创新价值。研发上,双方技术团队交流融合,有望突破血制品研发瓶颈,像上海莱士在研的血友病单抗治疗产品,结合海尔生物物联网技术辅助临床研究与数据管理,加速研发进程;市场端,借助海尔生物全球销售网络与上海莱士国内品牌声誉,实现国内外市场双向拓展,提升市场份额与品牌影响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缔造生物科技领域新巨头。
此次并购交易结构宛如精密迷宫。一方面,换股比例与定价难题横亘在前。要在两家市值、盈利模式、资产质量差异显著企业间寻得公平合理换股比例,绝非易事。参考过往类似并购,如美的收购小天鹅,虽同属家电领域,确定换股比例时也历经数月对财务数据、市场前景、品牌价值等多维度精细测算,仍遭遇诸多争议;而海尔生物与上海莱士业务横跨医疗设备与生物制药,产业特性差异大,市场波动下资产估值变数多,以何种财务指标为核心、如何兼顾双方利益设定换股比例,成为双方争执焦点,久拖未决。另一方面,并购涉及多主体利益协调。海尔生物背后海尔集团各子公司、股东,上海莱士原股东、管理层,还有潜在债权人、中小投资者等,各方诉求不一。上海莱士原股东期望在换股中保障股权价值、延续一定公司决策权;中小投资者担忧股权稀释、股价波动受损;海尔生物股东则关注整合成本、协同效益兑现时长,众口难调下交易方案推进艰难,细微分歧不断累积,最终让交易陷入僵局。
估值,无疑是这场并购 “风暴眼”。从静态财务数据看,上海莱士市值高峰超 570 亿元,近四年平均市值也在 490 亿元左右,且业绩增长稳健,2023 年营收 79.6 亿元、净利润 17.8 亿元;海尔生物市值 111.9 亿元,2023 年营收 22.8 亿元、净利润 4.1 亿元,体量差距明显。海尔生物若按常规估值模型吸纳上海莱士,资金压力山大,或面临股权过度稀释,影响控制权;若压低估值,上海莱士股东难以接受,前期战略入股已投入巨额资金,不愿 “贱卖” 资产。如今年海盈康 125 亿元购上海莱士 20% 股权,对应估值 625 亿元,若并购估值远低于此,大股东面临巨额账面亏损风险,双方在估值区间上反复拉扯,互不相让。更深层是战略利益分歧。海尔生物想借上海莱士完善产业链、技术互补,实现跨越式发展;上海莱士则担忧被并购后研发、市场策略受牵制,原有品牌优势削弱,希望在合并后仍保留较大经营自主权,在新产品研发投入、市场区域划分、销售渠道整合等关键决策上,双方难寻契合点,利益天平失衡,致使合并功败垂成。
1 月 7 日开市,市场 “阵痛” 立显。海尔生物低开 13%,股价一度探至 30.31 元,最终收盘价 30.66 元,成交额达 2.87 亿元,较停牌前放大数倍,恐慌抛售情绪弥漫。上海莱士亦未能幸免,低开 4%,股价 7.02 元,虽跌幅小于海尔生物,却也打破往日股价平稳态势,成交额 1.65 亿元,市场信心受挫。投资者层面,看好此次并购协同效应、提前布局的,遭受重创,部分股民在股吧诉苦,直言损失惨重;稳健型投资者则庆幸躲过一劫,对企业未来战略布局再生疑虑,投资决策愈发谨慎。
从行业格局看,海尔生物短期内整合血制品产业链、冲击行业龙头地位的雄心受挫,后续需重新规划发展路径,是聚焦医疗设备核心业务、深耕技术创新,还是另寻并购标的完善产业拼图,充满变数。上海莱士虽回归原有轨道,但经历此番动荡,内部战略或有微调,如何巩固血制品优势、拓展海外市场、应对潜在竞争加剧,成为管理层新考题。对同行而言,如天坛生物、华兰生物等,原本因二者合并可能承压的竞争局面暂缓,迎来喘息之机,可加速自身扩张、抢夺市场份额,行业竞争格局重回多元博弈,未来行业走向愈发扑朔迷离。
对海尔生物而言,短期需抚平并购失败创伤,稳定股价、重塑投资者信心。一方面,利用自有资金回购股份,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如按计划回购 1 - 2 亿元股份,彰显对自身价值认可;另一方面,复盘战略规划,聚焦医疗设备核心业务,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像在超低温存储技术、智慧实验室系统优化上发力,稳固行业地位,拓展海外新兴市场,挖掘增长新引擎。上海莱士回归后,坚守血制品主业,凭借血浆资源、生产工艺优势,提升产品质量与产能,强化国内市场统治力;同时,借鉴国际血制品巨头如杰特贝林、基立福国际化经验,探索海外合作、并购机会,引入先进技术与管理模式,突破发展瓶颈,迈向国际舞台。
这场 “蛇吞象” 折戟为企业并购敲响警钟。交易前,务必精准评估交易结构可行性,组建跨领域专业团队,精细测算换股比例、协调各方利益;估值环节,兼顾财务数据与战略协同,寻求双方共赢平衡点;过程中,保持灵活应变,依市场、政策动态及时优化方案。监管层也应从事件中洞察并购风险,完善法规政策,加强对重大资产重组审查监管,引导企业理性并购,护航资本市场稳健发展,让企业并购真正成为产业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