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容易紧张,是因为你一直在被审视。但你才是自己生活的主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导购劝退,只好网购

不知道你怎么样,我反正逛街时,特别不喜欢导购,尤其是那些过于主动推销的导购,总让人感觉不舒服。

况且我还是个e人,更别提那些i人了。

我相信很多朋友都有类似下面这位网友的经历和感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momo/小红书,下同

本来想好好选件衣服,结果过于“热情”的导购一顿推销,打乱了原来的计划,只好去网上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之下,优衣库的购物环境就宽松、自由多了,不会有人紧追你问东问西,跟警察盘问小偷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拿我自己来说,我喜欢那些导购不主动、甚至没有导购的店铺。

如果我真有需要询问的问题,自然会找店员咨询,不喜欢导购尾随我,更别说一直问个不停,乃至监视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优衣库的导购,“形同虚设”

很多网友在优衣库都有类似的购物体验,倒不是说给人多么美好的上帝感,只是自在自然,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想试哪件,就试哪件,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丝毫不用担心被导购 骚扰 打扰。

有人说优衣库的工作人员主要工作就是叠衣服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真的,每次试了好几件衣服,不买一件,都感觉愧对叠衣服的店员。

有人说优衣库店员一边叠衣服一边对空气喊“欢迎光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特别喜欢这种把我当透明人的感觉,就一直当我不存在吧^_^

有人联想到了屈臣氏的主动导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觉得欢迎光临都有点干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人夸优衣库店员的真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

有人说不喜欢导购是因为不喜欢被打量和预判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讨厌超市的尾随式导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宜家的体验也很好,轻松自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不敢去only,导购寸步不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导购一直跟着,让人尴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谁说不是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人说HM也不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认为导购没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表示没有导购,购物无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喜欢优衣库的无理由退换货拯救了选择困难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有的女装品牌实体店导购过于凶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有的品牌导购甚至在试衣间搞推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不喜欢购物时被裹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i人表示,不需要热情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购像是尾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甚至还有人感觉优衣库甚至躲着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这些网友都无一例外地喜欢轻松自在的购物环境,不喜欢导购,尤其不喜欢那些过于主动“热情”的导购。

在我看来,没有过于主动推销的导购,至少是优衣库成功的因素之一。当然,别的方面,衣服质量、价格、退换货等政策也很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感觉 优衣库没有导购?

其实优衣库并非完全没有导购,只是其导购的服务方式,与传统服装店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不会过度主动地紧跟和推销。

当然优衣库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

契合品牌定位:

优衣库将自己定位为 “日常服装便利店”。

其目标是为消费者提供像在便利店购物一样便捷、自在的体验,让消费者能够自主地挑选商品,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服装,而无需过多的导购干预。

适应商品特点:

优衣库的商品以基础款为主,款式简单、百搭,产品信息相对清晰易懂。

消费者通常对基础款服装的需求和喜好比较明确,不需要过多的专业指导就能做出购买决策。

提升购物效率:

减少导购的干预可以让消费者更高效地购物。

消费者可以自由地在店内穿梭、挑选,不受他人打扰,节省购物时间,尤其适合那些生活节奏快、购物目的明确的消费者。

控制运营成本:

减少导购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力成本。

优衣库通过这种方式,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产品设计、生产和供应链管理等方面,以保持其产品的性价比优势。

至少我从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角度看,被动式导购,对优衣库和消费者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属于一举多得的双赢举措。

尤其是优衣库推出了自助式结账之后,这种类似“无人购物”的体验,简直不要太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为什么不喜欢导购?

很多人不喜欢导购,也并非空穴来风。

过度热情带来压力:

一些导购过于热情,在顾客刚进店时就紧跟其后,不断介绍产品,这会让顾客感到有压力,仿佛被 “监视” 或 “推销”,从而影响购物心情,使顾客只想尽快离开店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业度不足:

部分导购对产品的了解不够深入,无法准确、专业地回答顾客关于产品材质、尺码、洗涤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导致顾客对导购甚至店铺产生不信任感。

只推贵货或滞销品:

有些导购为了完成销售任务,不考虑顾客的实际需求和喜好,一味地推荐价格高或滞销的商品,这种行为会让顾客觉得导购只关心业绩,而不是真正为自己服务,进而对导购产生反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放轻松:拒绝客体化,拿回自己的主体性

以上这些不喜欢导购的原因,都是商家角度。

我觉得人们不喜欢导购,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个人原因:人们在被审视的情况下容易紧张。

当顾客在购物过程中,有导购一直跟在身边时,会产生一种被审视的感觉

从心理角度来看,在这种被审视的情境下,顾客的自我意识会增强。就好像在舞台上被聚光灯照射一样,他们会格外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被认可,每一个挑选商品的动作、表情可能都会被自己放大,担心导购会对自己的选择做出评价。

例如,顾客可能只是想随意浏览一下商品,但在导购的注视下,会觉得自己如果只是看看而不买,会让导购失望或者受到导购负面的评价。

而且这种被审视的紧张情绪,还会干扰顾客正常的购物决策过程

比如顾客可能本来对某件商品有点兴趣,但因为紧张,不能像在无人关注的情况下那样仔细地考虑商品是否真的适合自己,如思考这件衣服的风格是否与自己衣橱里的其他衣服搭配、颜色是否符合自己的肤色等细节问题。

他们可能会匆匆放下商品离开,或者因为紧张而草率地做出购买决定,而这都不利于顾客获得良好的购物体验。

从心理学角度讲,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客体化的表现。

客体化是指个体在他人的注视或评价下,自身的行为和感受被他人的眼光所左右,感觉自己成为了被观察、被评判的对象,而不是作为一个自主的主体存在。

在购物场景中,顾客在导购的审视下,自身的购物行为和节奏被干扰,他们的主体地位被削弱,就好像自己变成了一个被他人(导购)审视的 “客体”。

所以,作为消费者,我们有必要拒绝客体化,放轻松,变被动为主动,拿回自己的主体性

明确自身需求和目的:

咱们在购物前或者进入购物场景时,先在心里明确自己的购物目标。比如是要购买一件用于商务场合的衬衫,还是只是想看看有没有适合周末休闲的牛仔裤。

这样在购物过程中,即使有导购的存在,也能以自己的需求为中心,不被外界因素过多干扰。

例如,当导购推荐一些不符合自己购物目标的商品时,能够坚定地拒绝,并且主动寻找自己真正需要的商品。

与导购沟通边界:

作为顾客,咱们可以友好但坚定地和导购沟通自己的购物习惯。

比如可以说 “我想自己先看看,有需要的时候我会问你的”。

这样既不会让导购觉得被冒犯,又能为自己创造一个相对独立、自主的购物空间,从而拿回购物过程中的主体性。

调整心态和自我认知:

咱们要认识到自己是购物行为的主体,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是最重要的。

可以通过自我暗示的方式,比如在心里默念 “我是来为自己挑选合适的商品的,我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方式购物”。

当我们把注意力从导购的审视转移到自己的购物需求和感受上时,就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说一千道一万,你才是自己生活的主角,尽管放心做自己。

毕竟你是花钱买东西,不是买罪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