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7日,广州新华学院“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万物齐一——当代中国水墨画展”在学校霖霖书院开幕。

本次展览由广州新华学院、广东省许钦松艺术基金会、广州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办,学校霖霖书院、广东南岸至尚美术馆承办,让学校师生在笔墨的韵律中领悟自然万物和谐共融的奥秘,感悟“万物齐一”的深远哲理,展览至2024年12月30日。

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许钦松在展览前言中提到,“万物齐一”这一哲学观念根植于对自然界无尽奥秘的深刻领悟,它如同一股清泉,不仅滋养了哲学的沃土,也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与启迪。本次“万物齐一——当代中国水墨艺术展”以此为主线,精选三位水墨艺术家的杰作,通过笔墨的流转,展现自然万物的灵动与生机。这些作品,通过视觉的共鸣引起心灵的触动,它们引导观众,尤其是青少年,从艺术的角度审视生命与自然,感受到那份超越形式、直抵心灵深处的豁达与宁静。

开幕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幕现场

广州新华学院董事会董事、副校长刘婉莉(霖霖),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广州新华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金融工程专业首席教授Ron Anderson教授,广州新华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周开国教授,广东省青年美协副主席、广州青年美协主席赖智豪,广东省许钦松艺术基金会秘书长方婷漫,广州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家联盟山水画艺委会副秘书长陈思米,以及学校教职工代表、学生代表出席了展览开幕式。

广州新华学院学校董事会董事、副校长刘婉莉(霖霖)发表开幕致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州新华学院学校董事会董事、副校长刘婉莉(霖霖)发表开幕致辞

开幕式上,刘婉莉(霖霖)作为主办方代表在致辞中对各位学校领导及嘉宾、师生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广东省许钦松艺术基金会及承办单位表示感谢。她表示,本次展览是学校美育教育的一次生动实践,展示了多位艺术家的匠心之作,希望同学们通过近距离地欣赏,体会水墨画的艺术魅力与独特韵味,期待通过此次展览激发更多人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兴趣与热爱,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广东省许钦松艺术基金会秘书长方婷漫致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东省许钦松艺术基金会秘书长方婷漫致辞

广东省许钦松艺术基金会秘书长方婷漫表示,广州新华学院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并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营造充满艺术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在校师生在欣赏展览作品的过程中汲取灵感和力量,激发对艺术的热爱和创造力。接下来,广东省许钦松艺术基金会将携手学校开展形式丰富的活动,为学生们的成长和发展带来更多的艺术启迪。

展览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

为深入了解新华学院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建设规划,开幕仪式结束后,记者专访了主办方代表、霖霖书院创办人刘婉莉(霖霖)。

记者:您创办霖霖书院的初衷是什么?

刘婉莉(霖霖):这要从2021年说起。当时正值疫情期间,师生们每天要做核酸检测,心理压力都比较大。我们想通过一些文化艺术活动来缓解这种压力。在借鉴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开始尝试举办艺术展。第一次是与许钦松艺术基金会合作举办了一个画展,不仅获得校内好评,还吸引了香港中文大学的领导来访,为粤港澳青年文化交流搭建了平台。

记者:书院的文化活动开展得如何?

刘婉莉(霖霖):我们现在已形成了常态化的活动体系。除了画展,还有电影音乐节、非遗展览等。我们的活动不局限于校园,还延伸到广州塔、星海音乐厅等城市地标。每个时节都有不同主题,比如春季是心理治愈主题的展览,毕业季和校庆时也会有特别策划。

记者:这些活动对学生有什么影响?

刘婉莉(霖霖):这是另一种育人方式。我觉得高校应该有引领作用,不能一味墨守成规。通过艺术和文化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不同学校、不同校区的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这种软性的文化熏陶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帮助。

记者:对未来有什么规划?

刘婉莉(霖霖):我们希望能把影响力从粤港澳大湾区扩展到全国。通过这个平台,我们不仅能展示学校的特色,还能促进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交流。目前我们已经走过三年,每一步都在摸索和创新,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可能性。

记者:您所提到的这些文化建设,是学校建校之初就有规划,还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刘婉莉(霖霖):这其实是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来的。就像我现在写博士论文一样,你需要先经历、先阅读,然后才能找到突破点。我们没有一开始就有明确的规划,而是在工作中不断摸索前进。

记者:作为一所民办高校,您在推动这些工作时有什么特别的考虑吗?

刘婉莉(霖霖):说实话,社会上对民办大学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民办学校就是不好,就是收费高。但我想证明的是,民办院校同样可以做得很好。恰恰是因为民办学校的体制比较灵活,我们在文化艺术教育这块反而有更多施展空间。

记者:您是如何看待民办高校的发展的?

刘婉莉(霖霖):我觉得可以把这些文化建设做成学校的一张名片。很多人批评中国的教育过于应试,缺乏素质教育,而我们作为民办院校,正好可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就像企业界,不是只有国企才能做得好,民营企业同样可以做出成绩。学校和企业一样都是组织,区别只在于一个以育人为目的,一个以盈利为目的。

记者:本次展览的主题带有哲学意味,您是如何构思这个主题的?它与学校的整体规划有什么联系?

刘婉莉(霖霖):这与我在香港大学的求学经历有关。在香港大学,我看到了多元化教育的重要性。比如他们有"每周一素"的环保理念,虽然只是一个建议,但会在学生心中种下一颗种子。特别是经历了疫情之后,我更觉得要关注师生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学会与自己、他人和社会相处。

记者:您提到了公益活动的概念,能具体谈谈吗?

刘婉莉(霖霖):是的,比如疫情期间,我们向香港72家养老院捐赠了10万个N95口罩。我们也通过这个平台开展了很多美育、公益活动。现在看到世界局势复杂,中美关系紧张,我希望通过艺术展览传递正能量,帮助大家找到内心的平静。

记者:作为民办高校,在开展这些活动时有什么优势?

刘婉莉(霖霖):虽然教育部对民办高校的要求和公办高校是一样的,但我们的优势在于机制灵活,行政流程更短。我们已经与广州市美术馆、星海音乐厅等文化场所建立了合作,既把外面的优秀作品引进来,也把我们学生的作品推出去。接下来还会有作品到香港科技大学展出。虽然在科研方面我们可能需要时间追赶,但在人文关怀、艺术文化建设这块,我们找到了突破口。

记者:经过这段时间的艺术教育实践,您觉得取得了哪些成果?特别是在校园氛围、师生发展等方面。

刘婉莉(霖霖):这些年来,我们确实看到了许多令人欣喜的变化。首先是在师生的个人成长方面。通过举办各类艺术活动,我们的教师团队在与社会各界的交流中不断提升。比如说,当我们要在地标性场馆举办展览时,作品必须达到相当的水准,这就要求教师团队在与场馆工作人员的互动中不断提高专业能力。能够在广州市美术馆、星海音乐厅这样的高水平场馆展出,本身就是对团队实力的一种认可。

记者:这些活动对学校的整体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

刘婉莉(霖霖):这些活动不仅推动了教学和行政团队的进步,更重要的是改变了社会对民办高校的刻板印象。作为一所与中山大学有着深厚渊源的民办院校,我们既传承了中大的文化底蕴,也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我们有许多来自中山大学的资深教授,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管理体系。可以说,现在的成果是建立在十多年来对中大优良传统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之上的。

记者:对于新华学院未来的发展,您有什么期待?

刘婉莉(霖霖):我们希望能让新华学院成为一所既有专业水准,又贴近生活的高校。就像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既能弹钢琴,也能与人平等对话。我们正努力打造新型民办高校的典范,让在校生、考生、校友都能看到学校的进步。尤其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广州、东莞、港澳地区,我们希望能成为连接各方的文化纽带。

虽然社会上对民办高校仍存在一些误解,认为管理不够规范,但事实上,我们在很多方面的要求都比公办高校更严格。这得益于中山大学教授e们帮助我们建立的规范化管理体系。通过持续开展高水平的文化艺术活动,我们的团队能力、对外交流水平、人才培养质量都在稳步提升。这个过程虽然需要时间,但我们会一步一步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