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服饰文化中,沐浴后所穿的衣物同样占有一席之地,这类衣物亦可被视作内衣的一种衍生。
步入南北朝,一种与现代浴衣颇为相似的内衣——明衣悄然兴起,标志着内衣文化在这一时期已逐渐走向成熟与定型。
谈及明衣,南朝学者皇侃在其疏解中如此描述:“此乃斋戒沐浴时所着之衣。沐浴完毕,身体尚未干爽,不宜立即换上干净衣物,亦不宜赤身示人,故有此不为正式服饰之衣,形若长衫,用以等待身体晾干。”换言之,沐浴之后,身体尚带水汽,不宜立即换上整洁衣衫,但赤身裸体亦非雅观之举,此时,明衣便成为了理想的过渡之选。
明衣,作为古代贴身的轻薄单衫,其主要功能便是沐浴后的穿着,与今日浴衣之用途不谋而合。
然而,明衣一词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春秋时期,早在孔子的《论语·乡党》中便已提及:“斋戒之时,必有明衣,且以布为之。”只是彼时尚未明确其具体用途。直至南北朝时期,皇侃的疏解才首次揭示了明衣的真正含义。
春秋时代的明衣,虽同为贴身单衫,与其他内衣无异,但在天气炎热时,亦能兼作外衣之用,彼时尚未形成浴衣的专门概念。
翻阅古籍,关于明衣的专门论述并不多见,这或许意味着,在当时的社会中,明衣的普及程度尚不及蔽膝、褌(即腿套)、裩(无裆裤)等服饰。
及至南北朝,内衣文化已趋于成熟,种类繁多,且开始呈现出性别与功能的细分。明衣,作为专为沐浴后穿着而设计的内衣,成为了中国内衣史上首个具有明确浴衣属性的品种。
从明衣以布料制成这一点来看,不难推测,当时的制作者已充分考虑到了明衣的吸水性能,面料与质地的选择均与其功能紧密相关,体现了古人对服饰实用性的深刻认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