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高层来渝视察,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前列,重返“中国汽车第一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渐成国家区域发展“第四极”,德国总理访华首站选择重庆,“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蹄疾步稳……
过去的2024年,重庆交出了一份质量高、成色足的高分答卷,是重庆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从时间方位看,“三个之年”标注了重庆奋进新征程的新高度。2024年是重庆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从全面部署到纵深推进的重要之年,是改革攻坚突破的奋斗之年。
当然,重庆的“高分答卷”不是喊出来、等出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锚定目标方向,突出系统观念,强调争先进位。
在极不平凡的2024年,从产业发展视角,我们可以清晰看出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主政重庆宏观布局、中观统筹、微观落实的工作思路,助推现代化新重庆渐入佳境。
宏观上,聚焦战略定位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资源禀赋、区位特点、生态环境、发展条件、发展水平等存在差异,要把握各自战略定位,明确自身在全局中的使命和优势所在。
这是主政一方官员需要认真考量和谋划推进的核心命题,关乎着一个地区发展的成色和长远未来。
2022年12月,袁家军从浙江跨省履新重庆后不久,便响亮提出了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到2027年重庆直辖30周年之际,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要迈上4万亿元新台阶。
把握战略定位,既要着眼于“全局之所需”,又要立足于“一域之所能”。
从全局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等国家战略在重庆交汇叠加,形成了推动发展的独特优势体系。
尤其是去年2月,国务院批复的《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重庆的发展定位——“重庆市是直辖市之一,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从一域看,重庆具有国家战略、城市规模、产业基础、交通枢纽、人文生态、创业成本、创新潜力等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在全国发展大棋局中,重庆的战略定位是什么?
此前,官方的表述是,坚持“两点”定位,锚定“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如今的变为了,聚焦做实“两大定位”、发挥“三个作用”。
一个重要的背景是,去年4月,中央高层来渝视察,赋予重庆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两大定位”,要求重庆在发挥“三个作用”上展现更大作为。
“两大定位”与中央对重庆提出的“两点”“两地”“两高”等目标定位既一以贯之又深化提升,与系列国家战略相互赋能,具有守正创新、辩证统一、兼顾全局的逻辑关系。表述细微变化的背后,更加凸显了重庆在国家高质量发展版图中的独特作用。
其后,重庆召开大会提出要系统构建支撑“两大定位”的“四梁八柱”,充分发挥“三个关键支撑”和“六个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建设“九大关键枢纽”。
在“两大定位”之下,重庆还进一步细化打造“六个区”的目标任务,即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造内陆开放国际合作引领区,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打造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厘清了发展方向,凝聚了发展共识与力量。
宏观上的战略定位和政策利好,不会自动转化为发展成果。对重庆而言,如何把中央对重庆的要求和厚爱转化为发展胜势,无疑需要有具体而精准的路径,加快打造“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标志性成果。
过去这一年,重庆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面临着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等共性问题,且遭遇18轮强降水和77天破纪录高温天气等诸多挑战,产业依然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殊为不易。这与重庆清晰的产业发展路径密不可分。
“谋”字为先,做好产业顶层设计。去年以来,重庆顺应产业发展新趋势,加速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印发《重庆市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 (2024—2027年)》《重庆市以卫星互联网为引领的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重庆市深入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2024年专项行动方案》《重庆市工业产业大脑建设指南(1.0)》《重庆市未来工厂建设指南(1.0)》等政策文件,积极做好了产业顶层设计,助力产业做大做强、做特做优。
“共”字当头,优化区域联动发展。在区域发展一体化之下,重庆积极推动区域联动、共建共享,为产业发展赢得发展新空间。与四川携手以“双城记”统领提升川渝高质量发展全局,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与广西、贵州、陕西等西部陆海新通沿线省份加强合作,发挥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作用,统筹铁路、海运、公路等多式联运,货物畅达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的548个港口;
与新疆通过“疆电入渝”“疆算入渝”等重大项目,协同推进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与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合作,在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上作出重庆贡献……
“变”字为本,突出放大比较优势。去年以来,重庆坚持以改革求变的工作导向,对标中央提出的300多项改革举措,与时俱进深入推进数字重庆建设、“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等改革,放大比较优势、后发优势服务全国发展大局的目标更明确、步伐更稳健,有效提升了产业发展的动力活力。
“新”字为要,牢牢把握关键抓手。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去年,重庆持续完善“416”科技创新布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协同联动,围绕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四大科创高地,重点布局建设金凤、嘉陵江、明月湖、广阳湾4大重庆实验室。
新入库科技型企业超9000家,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家。实施6900多个智能化改造项目、示范项目,累计建成183个智能工厂、1096个数字化车间,全市国家级智能工厂数量位列西部第一。
微观上,狠抓闭环落实
产业作为承载国家战略意图的重要载体,需要各地根据自身战略定位找准发展路径。而产业发展的落细落地,则要靠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和企业。
在宏观中看方向,在中观中找路径,而在微观层面,重庆又是如何优化目标体系和工作体系,闭环抓落实的呢?
抓新质生产力培育。去年以来,重庆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机制,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能源汽车领域首个全车型多元动力一体化智能平台启用、全球首款九谱段时间延迟积分电荷耦合器件上星应用、智慧新蓝鲸3.0动力平台全球首发、全球首座超临界二氧化碳透平压缩发电机组研制成功……
在前不久公布的2024年度重庆市十大科技进展中,“首款”“首发”等关键词频频出现,彰显了重庆科技创新的硬核实力。
又如,去年9月,重庆高规格举办以“规模应用、生态赋能”为主题的空天信息产业国际生态大会,吸引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行业协会、头部企业负责人等参会,共享空天信息产业发展新机遇,共创空天经济发展新未来。
抓央地合作项目落地。2024年,重庆与中国华电集团、中国商飞公司、中国物流集团、国药集团、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等央企的合作更加紧密,一大批战略协议和项目接连落子。
比如,5月,重庆市与招商局集团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共建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科技创新中心、现代化产业体系、西部金融中心、现代化国际都市等领域深化合作;
6月,重庆市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签署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深化商业航天卫星应用、低空经济、先进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务实合作;
11月,重庆市与中国华电集团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在外电入渝、天然气发电、新能源及新型储能项目建设、风光火储多能互补一体化、新型电力系统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
抓外资外企投资兴业。去年5月,重庆印发了《重庆市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实施方案》,展现了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和行动,吸引外资外企合作投资。
同月,重庆市与普洛斯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其后不久,重庆又与西门子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10月在重庆举行的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美在华跨国企业高层圆桌会上,新加坡民用轻型直升机研发生产总部基地项目、通用航空飞机及供应链项目、思科源生物质能源中国区总部项目等多个项目落户重庆,赢得外资企业投出的“信任票”。
抓国企、民企深化合作。2024年,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纷至沓来。中信集团董事长奚国华,华夏银行董事长李民吉,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董事长左丁等国企负责人纷纷来渝,持续在渝落子扩大布局。
同时,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京东集团首席执行官、执行董事许冉,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郁亮,方大集团董事局主席方威,长江实业集团副董事总经理甘庆林等一众民企高层来渝深化合作,纷纷看好重庆未来发展前景。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机遇,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使命。在袁家军鲜明的主政思路之下,肩负国家特殊使命和时代重要担当的重庆,前景广阔、未来可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