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2月19日,中南海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会议。这场会议群贤毕至,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开国元勋皆有参与。然而当张国华中将到达会场时,毛泽东却用他那双宽厚的大手一把将其拉住,然后让他坐在众位开国领导中间汇报工作。
张国华戎马一生,面对敌人时从来不知胆怯为何物。但这一次,面对殊荣,张国华却显得有些拘谨,不够自然……
一、刘邓首长选择张国华进军西藏
新中国成立一个多月后,雄才大略的毛泽东便将目光投向了世界之脊、我国神圣的领土——西藏。
经过深思熟虑,毛泽东决定将解放西藏的任务交给第二野战军。同时毛泽东还建议西南局的刘伯承、邓小平和贺龙:“应立即决定入藏的部队以及领导经营西藏的负责干部等问题,并立即着手布置一切。”
这是一份带有四个“A”的紧急电报,此时国民党反动派虽然大势已去,但帝国主义者对西藏垂涎欲滴,西藏上层集团也是野心勃勃,试图抗拒人民军队的解放。对于毛泽东来说,解放西藏是个极其迫切的问题。
刘伯承和邓小平不敢怠慢,他们连夜进行了商谈。刘伯承说:“关于进军西藏的人选问题,我原想让杜义德去,可他身体不行。”
邓小平略一思索,然后灵机一动:“这事我也想了很久,让“地主”去如何?”
邓小平口中的地主,正是18军的军长——张国华将军。1950年时,张国华刚满36岁,正值年轻力壮的时候。张国华的军旅生涯非常有特点,他以解放战争为界,解放战争前主要从事政治工作。
加入红军队伍早期,张国华担任过青年干事、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等职务。除在一军团第二师五团三营九连任指导员时,因连长牺牲,做了短时期的连长,其他时间主要做部队的政治工作。到了抗战结束时,张国华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第七纵队副政委。
然而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张国华却“改行”从事军事工作。解放战争进入尾声时,张国华已经成为了18军的军长。因此张国华是个不可不扣的、军政双全的名将。就如一一五师黄河支队司令部参谋徐捷所说:
“张国华决策果断,是经过长期考验过得硬的政治工作者。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员,有组织战役战斗的能力,有勇敢顽强的战斗作风。”
用武力解放西藏,并不困难。但正所谓“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解决西藏问题,政治要远远大过于军事。张国华强调纪律和统一战线,要求部队打出军威,安定形势,打开局面,群众拥护。他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文武双全。是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
由于张国华善于发现人才、聚拢人才,因此他也有“人才地主”的绰号
刘伯承听完一拍巴掌:“张国华!不谋而合啊!真是太好了。就这么定了,马上让办公室通知张国华,速来重庆领受任务。”
张国华接到电话时,18军刚刚完成了解放成都的任务,正准备挥师川南。接到通知后,张国华马不停蹄地前往重庆接受了任务。
从此以后,张国华便与西藏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进军雪域
张国华得到进军西藏的任务后,立即发现自己首先要做的问题,就是做好18军官兵们的工作。18军的原定计划本是接管富庶的川南,张国华已经被任命为川南行署主任。
原本可以在四川吃大米,这下可好了,要去高原严寒的西藏去喝西北风。有些指战员一时转不过弯来。得知进藏消息后,18 军许多官兵难以接受,出生入死这么多年,好不容易能够安定下来成家立业,下进藏的决心实属不易。一些人选择不辞而别,当逃兵。有的班甚至一天之内只剩下了班长、副班长,急得干部晚上轮流守门,不敢睡觉。
张国华气得虎眼圆瞪 :“去,把他们都给我抓回来!”兵抓了回来,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张国华转念一想,抓人治标不治本,必须让战士们从心里克服畏难情绪,必须让他们真心愿意进入西藏。
为此,擅长政治工作的张国华组织了一场壮大的动员大会。在大会上,张国华慷慨激昂地说:
“解放西藏,去西藏建立党组织,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
随后,张国华又动情地说:
“如果西藏被帝国主义分割出去,我们的西南边界后退到金沙江,恐怕我们在四川也坐不稳了!进军西藏确实苦,以解除人民痛苦为己任的解放军能看着人民的苦难而不管吗?”
张国华的演讲大大鼓舞了18军官兵的事情,使让他们纷纷放弃了在川南安家的打算。决心书、血书纷纷寄来,要求进藏。
事实上,对于张国华来说,进军西藏是一个多么艰难的抉择啊!他五岁的爱女——难难,在即将进藏的前一刻因肺炎去世了。而他的妻子也刚刚怀孕,正是需要抚慰、需要照顾的时候。然而现在不是家长里短、儿女情长的时候。
张国华摸了可爱女儿冰冷的小手,告别了妻子,踏上了前往西藏的征程。
谨听首长的教诲,张国华带领18军一路爬冰卧雪、翻山越岭,克服了高原反应,将红旗插到了雪域高原。他们打土匪、修公路、筹集物资,做群众工作。在西藏,补给是相当困难的。为了不扰民,18军贯彻“不吃地方”的原则,靠挖野菜、捉泥鳅充饥。
藏族人视老鹰是天菩萨、鱼是水菩萨、老鼠是地菩萨,部队就规定严禁打鹰、钓鱼、捕鼠。指战员们说:“我们宁可饿死,也决不违反部队纪律和民族政策。”
真是撼山易,撼18军难,
在昌都,张国华与西藏上层分子的武装打了一仗。此战之中,我军仅以不到200人的伤亡,便全歼了藏军主力5000多人。这场战役不仅是新中国在大陆的最后一场战役,同时也大大促进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1951年5月23日,西藏代表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协议签订当天下午,毛主席专门接见了张国华这个大功臣。这是张国华第一次见到伟人。
一见面,毛泽东便幽默地说:“你是江西老表吧!”张国华激动地说:“我是江西人?”
“啥时候参加工作的?都在哪些部队干过吗?”毛泽东又问道。
当毛泽东听说张国华一开始曾是袁文才、王佐的部队工作时,不禁大喜过望:“你还是个“井冈山啊!””
从此以后,毛泽东在多个场合都亲切地将张国华成为“井冈山”。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他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怀有着深刻的感情。据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就曾深有感触地说:
“当年在井冈山战斗过的人不少,朱德、罗荣桓、陈毅、何长工、彭德怀、谭震林。陈正人、江华、萧克、贺子珍等。袁文才、王佐不在了。现在西藏军区工作的张国华,原是王佐部队的兵,是个很能干的同志。”
张国华在西藏的出色工作,给毛泽东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也让他赢得了这位伟人的刮目相看和器重。
三、雪域战神
在西藏,张国华一面抓军事建设,一面进行屯田生产,并在第一年就获得了大丰收,收获粮食20万斤。到了1954年,驻藏部队所囤积的粮食就达到了2亿多斤。不仅如此,战士们所经营的菜谱,还给军队提供了充足的蔬菜。张国华的屯田行动,大大减轻了西藏当地人民以及中央的负担。
1955年,张国华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西藏虽然已经和平解放,但却并不太平。1959年,西藏上层集团发动了全面武装叛乱。张国华坐镇西藏,最终将叛军全部歼灭。
西藏之所以会有叛乱,实际和西藏上层集团的后台老板——印度有关。印度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而英国则通过不平等条约,在西藏拥有特权。印度独立之后,一直想将西藏拉向自己一边,想继承英国的殖民特权。但随着解放军的进藏,印度的阴谋也随之破灭。印度反华势力不甘心失败,印度总理尼赫鲁也祭出所谓“前进政策”,即沿着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向前推进,试图最大限度地蚕食我西藏的领土。
毛主席雄才大略,自然不会让印度得逞。到了1962年,印度无视我国的一再忍让,变本加厉地对我军边防军开枪开炮,打死了40多人。来而不往非礼也,毛泽东最终决定,一定要给印度和尼赫鲁一个教训。
当年10月,毛泽东在中南海主持了一场会议,专门讨论对印战争的问题,贺龙、刘伯承、周恩来等领导都列席参加。
毛泽东问千里迢迢从西藏赶来的张国华:“这一仗有把握吗?听说印军还有点战斗力,我们打不打得赢啊?”
张国华信心十足地说:“能打赢,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能打赢。”张国华对印军的情况很清楚,他们的装备还不如我们,士气也不高,顶多相当于国民党中等部队的水平。
毛泽东一生从不轻敌,他说:
“也许我们打不赢,那也没办法。打不赢,也不要怨天怨地,只怨我们没本事。最坏的结局无非是印度侵占西藏。但西藏是中国神圣的领土,是世人皆知的。天经地义,永远不乏改变。总有一天,我们会夺过来的。”
很显然,毛泽东是在给张国华卸担子。在标记着印军据点的大地图前,毛泽东挥舞着手臂高声说道:“扫了他!”
张国华刚在北京参加完会议,第二天便乘坐飞机回到了拉萨。此时张国华的身体已经有些不适,要知道在高原,一场普通的感冒都可能致命。然而张国华不顾身体的病痛,奋力工作,他冒着高烧组织前线指挥所。在高原反应之下,张国华感到自己的头都要疼炸了。因为天高路线,警卫战士们提出要用担架将张国华抬上山。但是张国华却说:“这是在打仗,让战士们看到了会有什么影响!”
于是警卫战士们不得不搀扶着他边走边勘察地形,部队闻讯,顿时士气大振。
第一战该怎么打,指挥所有人认为,为了保险起见,应先歼灭敌军一个营。然而张国华考虑再三,为了边境的长治久安,必须要把印军打痛。要吃就吃它一个旅,吃一个营不疼不痒,没意思。
毛泽东接到张国华的作战计划后,对他的冒险精神击节称赞:“他是前线指挥员,让他打嘛!打不好就重来。”
10月20日,张国华带领1.4万解放军偷偷摸到了印军驻守的克朗节河谷附近,甚至在印军身后也插入了部队。
早晨7点30分,我军数十门火炮同时轰鸣,将雨点般的炮弹砸在印度人的脑袋上。敌人修筑的堡垒,一个接一个地报销了。在敌人惊魂未定之时,司号员吹起了嘹亮的冲锋号,我军战士纷纷从掩体中杀出,对敌人发动了势不可挡的攻势。
敌军见状,慌忙向后撤退,结果迎头遇到了我军穿插的部队。在很短的时间内,驻守在克朗节河谷的印军第七旅全军覆没,俘虏其旅长达维尔准将。张国华感叹:“我从军数十年,从未打过如此轻松的仗。”
印军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因为张国华的精妙指挥。张国华并没有因为印军孱弱就轻敌,正所谓雄狮搏兔,必用全力。如果不是张国华周全的布置,我军也不会赢得那么迅速。
克朗节大捷后,张国华率部急速南进,连续击溃印军3个旅,歼敌7000多人,基本收复了所有的失地,拔掉了印军所有的侵略据点。在我军取得完全胜利,完全掌握战场主动权的情况下。张国华坚决执行在中印边界主动停火、主动后撤的决定,从12月1日起组织部队分批、分阶段后撤。中国边防部队打出了武功军威,赢得了中印边境长期的稳定。
四、毛泽东让张国华坐中间
1963年2月19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召开会议,听取汇报的除了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以外,还有各大军区、各军兵种领导,各省委书记以及中央各部门的负责人。
在会议上,张国华亲自汇报了刚刚结束的中印战争边境自卫反击战的情况。发言刚完毕,毛泽东就拉着张国华的手,一定让张国华坐在中央领导们身边。在敌人面前、在困难面前,张国华从不胆怯。但在这个殊荣面前,却显得有些拘谨。
谈到我军与印军的作战,毛泽东高兴地说:“印军前面防,后面不防,绕到屁股后面就完了。前面也可以打进去,古今中外,谁都怕抄后路。”
当张国华汇报到参战部队涌现出大量英雄模范事迹时,毛泽东动情地说:“过去岳飞说过,文官不要钱,武官不怕死,天下太平矣”“饿死不抢粮,冻死不拆屋。”前两句有片面性。那时候金兀术说撼山易,憾岳家军难。我们说,撼山易,撼解放军难。
对印反击战后,中印边境保持了数十年的相对和平,并且一直持续到了今天。而张国华也拖着病体,投身到西藏的民主改革之中。他先后担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成都军区第一政委兼西藏军区司令员;1969 年,当选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中央军委委员。
当张国华被任命为成都军区第一政委时,毛泽东还特意嘱咐他,到武侯祠好好学学晚清赵藩的“攻心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既是伟人对张国华的鞭策,也是对他的器重。
1971年 8 月,张国华就任四川省委第一书记。然而长期在雪域高原进行高强度的工作,张国华原本健壮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张国华年纪并不算太大,但他的身体状况却每况愈下。可以说,张国华是将自己的健康和青春,都献给了西藏和那里的人民。
1972年2月20日,张国华像往常一样主持一次会议。但到了中途,张国华却像一座巨山一般倒在了会场。周总理闻讯,亲自安排专家小组连夜飞往成都,却依然没能夺回他的生命。当天夜里,58岁的张国华猝然离世。
他的去世,让中央领导措手不及。在首都机场,周恩来亲自迎接了张国华中将的骨灰。周恩来一生仅亲自迎接过两位战友的骨灰,一位是与他长期交往的陈赓大将,另一位就是他十分欣赏的张国华。
敬爱的总理伤心地说:“中央正要重用他的时候,他却过早地走了。”听了这话,在场的领导们无不动容,有些人还哭出声来。
对于新中国来说,张国华军政双全,年富力强,具有多年边疆治理的经验,是不可多得的、能独当一面的人才。若他没有早逝,肯定会受到中央更大的任用,实在太令人惋惜了。
毛泽东听闻自己一向器重的张国华去世,也不禁黯然神伤。不久之后,北京召开了有关于四川问题的会议。有人请示毛泽东是否接见与会代表。对于这种请求,毛泽东一般很少拒绝。但毛泽东却拍着沙发的副手,叹了口气道:“不见了,再见也见不到张国华了。”说完,毛泽东难以掩饰痛苦,久久不语。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