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清晨的阳光洒在佛陀的僧团中,僧人们早早开始了诵经、打坐的修行。而在角落里,一个身影却孤零零地坐着,脸上满是愁苦。这是周利槃陀伽,被称为僧团里“最愚钝的比丘”。
周利槃陀伽因记忆力极差,连一句简单的偈颂都记不住。他的哥哥是同一僧团中的高僧,起初对他抱有期待,耐心教导。但无论是经文还是口诀,周利槃陀伽都一学就忘。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他的哥哥失去了耐心,甚至公开宣称:“周利槃陀伽实在太笨了,根本不配修行!”
一、
这样的评价让周利槃陀伽几乎崩溃。他被同门视为“修行无望”的人,甚至被赶出了僧团。孤独无助中,他坐在路旁放声痛哭。正当他以为人生彻底陷入黑暗时,一双脚步缓缓靠近——那是佛陀。
佛陀没有嘲笑他,而是轻声问道:“周利槃陀伽,你为何哭泣?”
周利槃陀伽抬起头,泪眼模糊地回答:“世尊,我太愚笨了,连经文都记不住。我是不是永远无法解脱了?”
佛陀微笑着安慰他:“周利槃陀伽,不要因为记忆力差而自卑。修行并不只是背诵经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修行方法。你愿意相信我,按照我的指引去做吗?”
周利槃陀伽点点头,眼中流露出一丝希望。
佛陀随即递给他一把扫帚,说道:“从今天起,你只需要记住两个字——扫尘。用它扫除地上的尘垢,同时观想内心的烦恼如同这些尘土一般,也需要被清扫干净。”
从此,周利槃陀伽每天手持扫帚,在僧团中默默扫地。他一边扫地,一边不断默念“扫尘,扫尘”,将地上的尘垢与内心的烦恼连结在一起。日复一日,他的内心逐渐安定下来。
起初,周利槃陀伽只将扫地当成一种单纯的劳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发现一种微妙的变化。一次,他正低头专注地扫地时,忽然间,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内心——就像被尘垢覆盖的镜子,表面模糊不清,而扫地的动作,仿佛在擦拭这面镜子。
“原来,我的烦恼和执着,就像这些尘土一样,是可以被清理掉的!”他惊讶地发现,每扫去一片尘土,内心似乎就少了一分烦恼。这种感悟让他对“尘”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
有一天,他彻底放下了执念,内心豁然开朗。佛陀在一旁微笑着对他说:“周利槃陀伽,你已经成功扫除了内外的尘垢,心镜清明,你的修行已经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如果说周利槃陀伽的愚钝令人无奈,那么鸯崛摩罗的凶残则让人心生恐惧。曾经,这位“项链比丘”是令整个王国闻风丧胆的杀人狂,他杀人如麻,只为完成师父给他的“任务”。他的修行之路,充满了鲜血与绝望,却因佛陀的一次“逆行”而彻底改变。
鸯崛摩罗,意为“项链比丘”,这个名字听起来温和,实则暗藏杀机。他杀人时将敌人的手指串成项链挂在胸前,传说要杀满一千人才能完成师父交付的任务。这个名字,让无数百姓闻之色变。
他的双手沾满鲜血,却未曾停下脚步,因为他相信,这是他修行的“必经之路”。而最令人不解的是,鸯崛摩罗原本并非恶徒。他早年是一位天资聪颖的学者,因被师母设计陷害,受师父误导,走上了杀戮之路。
一天,他终于杀至第999人。为了完成所谓的“解脱”,他将目标瞄准了自己的母亲。就在他提刀走向母亲的那一刻,一个身影从远处缓缓而来——是佛陀。
佛陀并没有避开鸯崛摩罗,反而走向了他。看到陌生的僧人一步步靠近,鸯崛摩罗眼中露出了困惑与愤怒。他高声吼道:“快停下!再走一步,我就杀了你!”
佛陀却神情平静,继续前行。鸯崛摩罗猛然冲上前,用尽全力追赶,但奇怪的是,无论他如何奔跑,却始终无法接近佛陀的身影。
他气喘吁吁地吼道:“僧人!你为什么不站住?”
佛陀回头看了他一眼,平静地说了一句话,就让鸯崛摩罗愣了许久,放下了屠刀。内心一阵翻腾。也让我们明白了佛陀为何能够度化不同的人,为何能够引人向善。佛陀说道: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