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毗耶离城,那是一个传奇居士的故乡。他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维摩诘。虽非出家人,但他的智慧早已在佛门中响彻,被无数僧俗四众敬仰。
他没有一袭僧衣,却能以最简洁的话语道破佛法的核心。他的精舍不是庙堂,却常是修行者豁然开悟的圣地。
一、
这一天,文殊菩萨带着众弟子来到毗耶离城,特地拜访维摩诘。
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相见:一位是佛教智慧的象征,一位是佛法深奥的阐释者。两位大智慧者的相逢,注定是一场思想与境界的碰撞。
一番寒暄之后,文殊菩萨微微一笑,直入主题:“居士,我今日前来,是想请教一个问题——何为真实境界?”
这话一出口,整个精舍顿时安静下来。无论是文殊带来的弟子,还是当地聚集而来的僧众和居士,全都屏息凝神。
一个“真实”二字,竟让人感到如此沉重。是啊,什么才是真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令无数修行者穷尽一生不得解。
维摩诘沉思片刻,开口答道:“菩萨所问,甚为重要。真实境界就在眼前,只是众生被无明所遮蔽,看不见罢了。”
短短几句话,却让所有人如坠云雾。
真实就在眼前?可若是真在眼前,为何无数修行者无法见到?无明是什么?该如何去除?文殊菩萨仿佛早有准备,继续问道:“居士所说真实境界在眼前,那众生该如何看见?”
维摩诘微微一笑:“菩萨,你看那明镜,无论它照见什么,镜子本身总是清净无染。我们的心若能像明镜一样清净,也就能见到真实的境界。”
“那为何众生总是无法见到真实?”文殊的声音轻柔,却直指问题核心。维摩诘居士稍稍抬头,目光如炬,缓缓说道:“这就好比一个人戴着有色的眼镜,无论他看什么,世界总是带着颜色。众生也是如此,他们因无明而执着于种种虚妄,无法看清万法的本质。”
维摩诘的回答让在场的许多人陷入了沉思。
镜子为何会被蒙蔽?眼镜为何会有颜色?无明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如同一个个迷宫,将所有人引向了更加复杂的困惑之中。
这时,一位年轻的比丘站起身,有些不解地问道:“居士,您所说的无明,到底该如何破除呢?”
维摩诘转头看向这位比丘,笑着回答:“无明本空,何需破除?你每天是不是用钵盂装饭食?”年轻比丘点了点头。
维摩诘继续道:“你可曾想过,钵盂之所以能装饭,正是因为它是空的。如果钵盂里装满了石头,又如何盛装饭食?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只有保持空寂,才能容纳真实的智慧。”
二、
这个比喻简单却深刻,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许多人的疑惑。他们开始明白,或许无明从来不需要“破除”,因为无明本身就是空的。但如何做到让自己的心清净如镜、空寂如钵盂?
文殊菩萨的神情中浮现出一丝敬佩,却也带着更多的疑问。他继续问道:“居士,既然心如镜,那么修行是否就是在擦拭镜面,让它回归清净呢?”
维摩诘点头答道:“修行如同擦镜子。镜子本来就是明亮清净的,只是被尘垢遮蔽了。我们不需要向外寻求真实的境界,只需将心上的尘垢擦干净即可。”
文殊接着问:“居士,既然修行是为了擦镜,那在家居士身处俗世之中,又该如何修行呢?”
维摩诘看着文殊,道出了他的方法,点明了在家居士到底应该如何修行才能获得更多的福德和更大成就,让在场的所有人都茅塞顿开。也让我们明白了我们应该如何去修行,才能有更好的效果。维摩诘说道: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