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昨天胖胖的文章,莫名其妙地又被嘎了。
这事吧,胖胖也不多说了,昨天也只是预设了两种可能性,也不知道是怎么踩到尾巴的。
最近有些读者朋友私信胖胖,说其实咱们的读者里,可能也有“不怀好意”的朋友,甚至可能有人是有目的性的,比如举报文章的那些。
胖胖呢,也理解,毕竟咱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目标。
他们可能是为了完成任务,拿奖金,或者达成某种KPI,这些都很正常,胖胖没意见,理解,也无所谓。
当然啦,胖胖会觉得,观点不同并不等于敌对。
胖胖写东西,更多是抛出自己的想法,供大家讨论,不是为了改变谁的观点。
胖胖的观点也未必完全正确,大家觉得有点道理就看,觉得没意思就划走。
胖胖有时候呢,觉得评论区这种多元讨论,才是互联网应该有的样子。
你像在现在这个互联网信息茧房的时代,我们能不能透过层层叠加的算法和精心筛选的价值滤镜,看到事情的全貌?对吧?
很多人活在互联网里,看到的永远是自己想看到的那部分世界,听到的也永远是和自己观点一致的声音。
久而久之,某些人说什么就是对的,我说什么也就是对的,所有人都活在自己构筑的逻辑循环里,从未质疑过:
真相到底是不是这样?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思想和观点从未改变过,这真的正常吗?
那最近胖胖刷到不少公众号被嘎的消息,咱们呢,也别顶到枪口上,就随便扯几句,扯一扯这批判性思维。
胖胖会发现,像现在不少人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面,甚至可能越来越稀缺了。
这几年呢,胖胖听喜欢听脱口秀,像一些栋笃笑之类的节目,既能调侃不合理现象,又能在幽默中暗藏深意,比如谈房价、彩礼这些话题,既温和又有力。
胖胖觉得,这种形式其实就是批判性思维的一种体现,对吧?
表面上是娱乐,但背后却能引发思考,让人们在日常生活的平淡中找到一丝色彩,同时还能排解内心无处安放的压抑。
毕竟,人的情绪需要一个出口,压抑久了谁都受不了。
那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
胖胖会觉得它并不是单纯照本宣科、死记硬背,而是让你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
比如,有人问“表达多样化就是好的吗?”
批判性思维就不会只停留在“当然是好的”这一层面,而是会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
正面来看,这种思想交流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权表达自我,传播知识和信息,这是基本的权利之一。
它鼓励思想的碰撞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
反面来看,这种公众讨论空间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比如一些极端、仇恨、甚至暴力煽动的自媒体。
这些内容如果失控,可能会对我们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破坏。
所以,胖胖就会觉得,这种分析方式,就需要完整的论证过程,要从正反前面多方面多个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
就好比类似于素描时观察立体物体。
你从一个角度看到的形状,可能完全不同于另一个角度。
如果只描绘一个角度,那就是单一,线性思维;
而批判性思维,就是要综合每个角度,把观察到的各部分拼凑成一个完整的立体图像。
那你说,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批判性思维变弱了呢?
胖胖会觉得,可能和信息环境息息相关。
每个人每天被无数信息包围,习惯了刷短视频、看标题党,获取信息变得碎片化。
这种快餐式的阅读,确实方便,但也让人们倾向于接受简单直接的答案,而非深度思考的过程。
而当一个人的大脑被“标准答案”填满时,他反而会逐渐失去分析的能力。
比如,当你总是看到某些观点被无数人重复,你会不会也开始下意识接受,而不再追问“为什么”?
久而久之,人脑开始懒于探究背后的逻辑,仅仅依赖“现成的正确答案”。
那如果一个人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单一目标,比如“赚钱”上,他对其他事情的感知能力会显著下降。
他有可能就不再关心社会、文化、甚至自己生活环境的变化,只盯着眼前的利益。
长期如此,批判性思维自然会被侵蚀,因为这种能力需要动态练习,而不是封闭思维。
那你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看到事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不是只接受单一的结论。
比如说,一个逻辑严密的人,会问:“这件事的背后是否还有其他原因?是否还有未被揭示的事实?”
而不是直接相信“好就是好,坏就是坏”。
那我们都知道,现在很多自媒体喜欢直接给出“正确结论”,却不告诉你这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他们告诉你某人曾经做错了什么,却不告诉你他后来如何修正了错误;
或者,他们只聚焦于某个时间段的片面事实,而为了给受众传达某种带着目的的信息,从而忽略了更完整的过程。
这种是经常在某些自媒体上发生的,那这种单一化输出,就会直接扼杀了受众的批判性思维。
其实,当我们看到这些观点时,其实也可以完全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他说的真的对吗?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胖胖也看出来了,其实很多人缺乏批判性思维,不是天生如此,而是被刻意被“驯化”成这样的。
这背后,互联网的信息茧房功不可没。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批判性思维意味着质疑和挑战,而质疑什么呢?
往往是那些被当成“绝对正确”的主流语境。
比如在公司里,主流的“正确”可能是领导的决策;在学校里,可能是老师的标准答案;
在家庭中,可能是家长的意见。
而当你试图去挑战质疑这些权威时,常常会被打上“刺头”“不听话”的标签,甚至有人会问:“你不想混了?”
所以很多人就不敢批判,甚至排斥批判性思维,是因为从小被灌输一种观念:
批判等于反叛,反叛等于不安分。
而主流语境中喜欢“听话的人”,讨厌那些“找茬的”。于是,批判性思维被扭曲成一种危险的行为,而不是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
但真的是这样吗?
胖胖会觉得,恰恰相反。
批判从来不是为了对抗,而是为了修复和完善。
社会的进步,本质上就是一个“批判—修复—再进步”的过程。
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批判中实现的。
批判并不是为了对立,而是为了修复——修复那些看似“完美”的规则中隐藏的问题,修复那些被绝对化观点遮盖的真相。
有些人为什么无法取得进步?
胖胖觉得,这是因为他们听不得批评,容不下异己。
一旦有人提出不同意见,他们就觉得是对自己的否定,而不是帮助。
这种“排斥批评”的心态,不仅让个人停滞不前,也让一个团队等等失去了改进的机会。
那互联网的算法机制正在加速这个过程。
信息茧房通过不断推送符合你偏好的内容,慢慢把你锁进一个单一的认知世界。
当你只听到自己想听的声音时,就很难意识到其他可能性,更别提去挑战它们了。
所以呢,胖胖觉得,批判性思维还是蛮重要的。
它让我们在面对任何问题时,都能多问一句“为什么?”多想一层“这合理吗?依据是什么?”
它的可行性在哪里?有没有法律依据?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很多时候,指出这些问题不是为了刁难,而是为了让我们找到问题的根本,摸清事情的逻辑。
因为只有不断拆解、质疑、推翻、改进,才能发现新的可能,找到新的突破口。
那让胖胖觉得比较无解的是,有些时候,标准答案正在“杀死”我们的思维。
很多人从小就在封闭、标准化的训练模式中长大。
考试里有标准答案,生活里有固定范式。
我们被要求只需照着答案背、照着规则走,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没人关心。
这种模式,直接导致我们的思维“技术性死亡”。
为什么?
因为它剥夺了我们的探索过程。
我们习惯于直接接受一个现成的答案,却不知道答案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更不知道创新是如何发生的。
而如果我们总是习惯于接受现成答案,就会容易陷入一种“思维舒适区”,看似轻松,可能就会停滞不前。
没有探索过程的学习,可能就会让人陷入机械化的思维。
很多时候改变的本质,就是不断挑战那些看似“正确”的东西。
标准答案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我们只停留在标准答案,就很难前进。
只有勇敢质疑它,推翻它,甚至战胜它,然后才有新的前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