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原生家庭”一词成为了网友们热议的话题,到底什么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其实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指的是儿女未成婚,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如果成长在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庭中,自然不会有“原生家庭”的困扰。

而在“中国式父母”的教育下,许多年轻人的童年是在控制、焦虑、恐惧中度过的。
虽然已经脱离了原生家庭,但仍然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伤痕。

苦难教育:孩子得吃我吃过的苦
有网友说,虽然现在已经经济独立离开家了,但每次接到父母的变化,就忍不住语气变得急促。
2023年7月13日,一位妈妈亲自拍下绿皮火车上的窒息一幕,是悲惨的原生家庭的真实写照。

视频中,这位母亲以自己的视角,记录着带女儿暑假出游的旅途。年仅11岁的女儿,端着一碗泡面,蜷缩在过道的一旁。

过道的人来来往往,女孩只能不住地躲避,脸上写满了尴尬与无措。视频发出后,不少网友质疑道,为什么不给孩子买个有座的呢?

这位母亲回复:“我想,我吃过的苦,她也得感受一下。”网友回怼道,“投胎到这种家庭,还嫌不够苦?”

这位妈妈的做法,其实是许多家长热衷的“苦难教育”。
“苦难教育”指的是,家长主动将孩子置于困难和挑战之中,以磨练孩子的坚韧性。
“苦难教育”或许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往往许多家长将“苦难教育”,变成了“打压式教育”。

打压式教育:否定孩子的一切
“打压式教育”则指,无论多么努力,父母只是一味的否定孩子,从不会肯定孩子。
《中青报》的一则数据表明,在18-35岁的青年中,有90.6%的人表示,自己曾经历过父母的“打压式教育”。

就像视频中这位妈妈的文案: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
这类家长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都是为了你好,这点苦都吃不了,以后到社会中怎么办?”
视频中的母亲固执地认为给女儿买无座票,是“为女儿好”。
令人窒息的是,她的视频标题是,“为母的苦心,她应该不懂”。

尽管女儿脸上写满了尴尬,甚至忍不住翻了几个白眼,这位妈妈将女儿的种种不满行为,都归咎于“女儿不懂妈妈的苦心”。
然而,这并不是“受苦”,仅仅只是“受穷”。
有位网友评论道,认准一个目标,不管别人的怀疑、白眼,甚至讽刺、辱骂,同时放弃自己的所有娱乐活动,这叫“受苦”。

买绿皮火车的无座票、忍饥挨饿,这其实是“受穷”。“受苦”之后,能达成自己的目标,这是有用的。
“受穷”之后,除了增加“坐绿皮火车的经验”之外,丝毫无用。
因此,打着“为你好”旗号的父母,其实只是以爱之名伤害孩子。

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远比想象中深远
在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强迫性重复”。
一百多年前,有位心理学家在观察自己孩子行为的过程中发现;
当孩子经历了一件快乐或悲伤的事情,会不自觉地制造同样的机会以体验相似的情感。
也就是说,个体会无意识地不断重复过往的创伤经历,将自己无数次地置于相似创伤的境遇之中。
“强迫性重复”不仅出现在现实之中,也会以梦境的形式出现。
这意味着,原生家庭中亲密关系糟糕的人,大概率在成年后无意识地在其他亲密关系中重现与父母的互动。

这种恶性互动,无疑会让他们渐渐失去经营好的亲密关系的能力,一生都处在原生家庭的创伤之中。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曾在《原生家庭》中写道:

来自父母打击所造成的伤害,不止在当下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它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扎在孩子的心头。
在社交平台上,有个热门话题叫“将自己重养一遍”。
话题下面,网友纷纷分享“重养自己”之后的喜悦:
“原来一个玩偶也不是很贵,工作后买了一个很大的玩偶放在出租屋里。”

“三十多岁了还是买游戏机。”
“现在特别喜欢买各种东西囤着,觉得心里特别踏实。”
总而言之,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将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尊重,而非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
假如原生家庭的创伤已经发生,那么就在脱离之后“将自己重养一遍”。
不要让一时的雨季,变成一生的潮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