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锡进

有人说我“墙头草”,我无所谓,其实我的态度很稳定,《环球时报》的价值倾向是中国所有媒体中最稳定的,我们就是维护国家利益和大众的根本利益,永远这样。

文 | 罗益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的时政评论乃至国际时政评论场上,有这么一位奇才胡锡进,据说胡先生在微博上,只要一发布他自己有关新闻评论的某一看法,就必然会被一大群人蜂拥而至的留言谩骂。

而骂胡先生的人,也很有意思,左右两边的人都有,左边的人嫌弃他不够左,认为胡锡进先生的发言是潜伏在左边群体里的卧底大公知,而右边的人嫌弃胡锡进先生不够右,认为他本质上是左边的人,只不过是温和代表罢了,迟早有一天会现出自己左边人的原型等等。

正因如此,坊间有好事者将这位新闻评论人取了一些外号,譬如“叼盘”、“骑墙”之类的,认为胡锡进先生这个人立场不坚定,左右摇摆,处事圆滑,说话滴水不漏,而且把什么事情的两极变化和翻转,都能合理化说通。

那胡锡进先生自己是如何看待这些外号和批评的呢?他曾在接受《上海观察》高渊专访时提到:“我可能算中左吧。我不评论谁左谁右,我跟同志们说,不要因为我们跟对方斗争,对方可能是一个自油派,就把自己给逼左了。

现在的情况是,社会上的左右边相互逼,右边把左边逼得更左,左边把右边逼得更右。我提醒我们自己注意,尽量实事求是,什么事就是什么事。

有人说我“墙头草”,我无所谓,其实我的态度很稳定,《环球时报》的价值倾向是中国所有媒体中最稳定的,我们就是维护国家利益和大众的根本利益,永远这样。”

胡先生也在采访之中强调:“我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

也就是说,在他看来,自己写每一篇社论或者文章的发心就是从维护国家利益和大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既不偏袒左,也不偏袒右,走自己最客观公正的道路,让别人说去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那些流言蜚语,各种侮辱谩骂,他都不放在心上,仿佛这一切都与自己无关。因而,不管哪路人马,穷尽何种侮辱语言,他都似乎能气定神闲、从容不迫的应对,真可谓如庄子所言“‌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又如寒山问拾得:“ 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

拾得答曰:“ 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

因此,从个人角度而言,别的不说,就胡锡进先生这应对网络舆论攻击时,所呈现出来的修身养性的功夫,着实令人望其项背,只不过,比较遗憾的是,那些原本侮辱谩骂胡锡进先生的人,再待几年,你且看他时,他依旧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留言骂他。

当然,胡锡进先生倒并不觉得自己有多委屈,反倒是一个坚定的乐天派,认为自己写文章社论都是:“真诚地来帮助这个国家,真诚地服务社会,真诚地促进中国崛起,我们与中国崛起共荣辱。”

但吊诡的是,他的这番真诚态度似乎并没有赢得两边人士的高度赞赏与认同,反而,让他始终处在互联网舆论场上的风口浪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胡锡进先生于1960年4月,出生于北京丰台区东高地一带,其父是一名会计,其母是一个不咋识字的普通工人,信仰基督教。

他们家有五个孩子,因而这日子就过得比较拮据,据说胡锡进先生小的时候,买本书,父母都掏不出钱来。家里边,对胡锡进也没啥大的期望,只希望他平平安安长大,长大后,成为一名普通工人就好。

但胡锡进显然并不满足于成为一名工人,他在上学期间对文学小说的兴趣,使得胡锡进早年间梦想成为一个文学作家,因而在恢复高考之后,他考上了解放军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里,在思想上,他确立了自己秉持一生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在体魄上,他练就了一副好身板。对于前者,他在接受上海观察的记者高渊采访时说,这主要基于俄罗斯文学的影响:

“我好像没有什么特别崇拜的偶像,影响我一生的是俄罗斯文学。我本科第一年就把课本全学了,后来三年基本上没有跟课,因为我已经远远超过上课的进度了。

我从第二年开始就读俄文原版小说,第三年、第四年更是读疯了,每天读五六十页,《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让我如痴如醉。”

“从看《艳阳天》那种层级,突然看到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作品,托尔斯泰,契诃夫,普希金,那些人性的光辉一下子照耀我,就像冰雹砸下来,把不到20岁的我砸蒙了。

原来世界是这样的!文学这么伟大!我被感动了,人道主义,寻找自由的情怀,对我一生的价值观起了决定性作用。”

那何为人道主义呢?根据朱贻庭主编的《伦理学辞典》定义:“其最初含义是指一种能促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待到15世纪后,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其又被视为資產階級反对封建神权统治的思想武器,肯定人在世俗之中的价值意义、人的自由意志、追求个性解放。”

再到马克思主义兴起,就出现了所谓資產階級人道主义和無產階級人道主义的分野。前者以私有制为基础,从抽象人性出发,肯定剥削关系的必然性存在,以个人主义为核心,服务于資產階級利益和统治,后者以公有制为基础,从现实具体的人性出发,推翻一切剥削关系,坚持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统一,服务于無產階級利益和统治。

那胡锡进先生在那会儿接受的俄罗斯文学启蒙的人道主义,究竟是無產階級的人道主义,还是資產階級的人道主义呢?

以他提到的,也是个人最喜欢的俄国文学作家之一托尔斯泰为例,在他作品之中,充满着对沙皇專制制度的痛斥和对社会最底层劳苦大众的同情歌颂,但其在作品之中也流露出对基督和上帝的神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托尔斯泰曾说:“把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的上帝的子民从动物状态中解放出来,只有子民向天父不断靠近,才构成了基督所说的生命。”只不过,在他这里,接近上帝,意味着透过理性,实现个人自身的道德完善,而非单纯的信仰一个超越性的一元创世主。

其次,托尔斯泰的人道主義思想之中,有一重要核心内容,即“务以暴力抗恶”,也就是在他看来,道德教化是可以改造社会人心的,也是消除剥削暴力的最好方式。

这一理念,在托尔斯泰作品最早译介在国内以后,对李大钊的思想影响颇深,直到后来,李大钊选择了馬克思主義后,才扬弃了这一思想内容。

也就是说,从这个角度而言,最起码托尔斯泰文学作品之中所流露出来的伟大人道主义思想,并非彻底的完全的無產階級人道主义,但从他的作品切入,再接触馬克思主義,确实是可以最终走向無產階級人道主义。

那胡锡进先生在思想上,在此刻接受的人道主义,是否最终转向了彻底的完全的無產階級人道主义呢?殊为可知。

从后者体魄上而言,因其上的大学是军校,他们每天5点,就得起床列队出操跑步,再加上,这胡锡进先生在那会儿,还报名了参加了长跑队,每天1万米,38分钟跑完,因而,他这体格就锻炼得倍棒。

他在大学期间,学习还挺好,毕业时,成绩在他们那排名第二,但最终分配工作时,似乎运气就没那么好了,他被分配到了北京延庆山沟里某部队担任教员。

在这干了好几年后,他于1986年加入中国共產黨,同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读研究生,1989年获俄罗斯文学硕士学位。

在北外毕业后,他进入了人民日报国际部工作。头三年,在办公室工作,也没干出啥特别出色的成绩,直到1993年,他获得派驻南斯拉夫的机会,这成了他事业和人生当中的一大转折点。

据说,他在准备去南斯拉夫时,一句塞尔维亚语都不会说,那他想的招就是,花12块钱,找一个会这门语言的北外学生,把学习塞语教材课本通读一遍,并录制在收音机里边,供他自己日后反复练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南斯拉夫那几年当战地记者的经历,对他而言,可谓是刻苦铭心,永生难忘。在综艺节目《最强辩手》的一则演讲之中,曾动情追忆过这段经历,他说:

“啥叫战争?一个小区里,1号楼是穆斯林的,2号楼是塞尔维亚人的,两个楼中间的空场就是交火线,房子朝向交火线的一面,全被堵住,背向交火线的一面还给住人。我在2楼吃饭,1楼的机关枪突突地响起来,我面前那汤盘里的汤上下直跳,那就叫战争。”

要知道,他的这则演讲是2019年的事,距离他报道波斯尼亚战争已然过去了二十多年,可他对这件事依旧历历在目,印象深刻,由此可见,他当年对这场战争之中亲身经历发生的那些事儿,对他一生影响得多深?

在他从南斯拉夫回到中国之后,出了一本有关他对于波斯尼亚战争观察的报告文学《波黑战地采访手记》,在这场手记里边,同样提到了这个事儿,他在书中说:“最让我瞠目结舌的是,就在这座楼里,上层还住着人。

这些人家把迎交火线一面的房间窗户用砖头铁皮封死,里面不住人,一家人都在背向交火线一面的房间里起居,在楼道里大家走路的地方烧饭。炉子几家公用,烧的是木柴。

我问一位中年妇女,为什么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不搬到其他地方去住,她大声冲我喊:“你他妈的说的轻巧,我的命就是在这座楼里被震成聋子,我没有地方去!”

他自己后来在演讲之中,对这段经历的总结是:“我永远不要我的国家经历那样的战争,永远不要我的城市变成萨拉热窝,永远不要让我的亲人和朋友在2楼吃饭的时候,1楼的机关枪突突突地响起来,碗里的粥上下直跳。我要让中国永远是和平安宁的。”

那为此他会怎么做呢?或者说从他的专业角度,他能为此做些什么呢?

在他从南斯拉夫回来之后,他升任为人民日报社国际部编辑、主任编辑,第二年,又被任命为《环球时报》副总编辑,待到2003年,他再度成为战地记者,赴海湾采访伊拉克战争。

直到2005年,他成为《环球时报》总编辑,彻底掌舵《环球时报》后,他的事业达到了高峰。一方面,他大刀阔斧改革《环球时报》,把前任领导试图实现的日报想法进行了贯彻落实,另外一方面,他自己也大量输出社评,从国际时政到国内风云但凡涉猎,而且还不回避敏感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这社论文章,背后还有一个几百个人组建的专家团智库。这智库的目的,就是对《环球时报》每篇社论文章进行审核,据说,他们每篇社论文章,起码邀请一个以上的专家学者进行审议,从而确保这些议题的探讨不至于走偏。

就这样,胡锡进先生成就了《环球时报》,据网上公开数据资料显示,胡锡进在任 8 年间,《环球时报》影响力大幅跃升,在 120 个国家和地区驻有记者,单期行量超过 240 万份, 该报刊发的文章引起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 是被海外媒体转载最多的中国媒体之一。

而《环球时报》这个平台,也成就了胡锡进先生。如今的他,微博粉丝2400多万,头条号粉丝1200多万,抖音粉丝将近近700万,公众号粉丝未知,但文章嘛,篇篇10万+,可以说,在中国舆论场上,能跟胡锡进先生并驾齐驱的,恐怕寥寥无几。

在这几年里,胡锡进先生也陆续出版了一些书,这些书,基本上是胡锡进先生他的一些社论文章的系列合集,譬如《大国焦虑 躁动的世界》、《大国不易》、《胡锡进论复杂中国》、《胡锡进论激荡世界》、《黨领导的强大体制对中国意味着什么》等等。

由于他这些文章,基本上都是社评,因而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时,很难从中萃取出某些沉淀性的或者具有学理性的理论,他们都因其时效性太强,因而不得不丧失掉,长时间系统观察研究中国某一具体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经验。

因而,胡锡进先生显然提不出个类似张维为教授那样的系统的中国模式理论,但他比较突出的就是,如果要总结历年发生的国际国内大事记,那么,胡锡进先生的社论文章,就是一个非常精准的导航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回过头来,看胡锡进先生的某些观点,也确实很有意思。譬如,他对当年作家莫言获诺奖曾专门撰写过一篇题名《诺贝尔奖不可能永远拒绝中国主流》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边,他认为:

莫言是中国本土作家,也是大陆主流作家,是在中国及世界华人社会被阅读最多的华语文学大师之一。他获奖至少在这一次驱散了中国人心头对诺贝尔奖挥之不去的政治纠缠感,才华、文学成就还有运气帮助了这位中国作家。

这一次诺贝尔文学奖真正像是“文学奖”了。”

多年后,网上有位网名叫毛星火的普通人士,掀起了一股对莫言作品的大肆批判之风,甚至到处找法院起诉莫言,认为莫言先生的作品在侮辱英雄先烈,在网上一战成名。

很多左边人士也大力撰文宣扬毛星火的辉煌事迹,认为他是“真的勇士”,表达了他们长期以来要表达的心声。

可这时候,胡锡进先生就马上跳出来,撰文批判毛星火说:“一些人不喜欢莫言,这太正常了,批评他、嘲讽他,骂他的作品如何烂,都没问题。但是给他扣“侮辱革命先烈”“美化侵华日军”等敏感政治帽子,就破底线了。把它们作为罪名起诉莫言,就是动机高度值得怀疑的拙劣表演。
……
告莫言不得逞不会有多元的损失,而一旦告莫言得逞,将构成标志性事件,产生剧烈后果。所以说告莫言不得逞是我们社会拒绝上纲上线、反对构陷整人的一次宣示。”

胡锡进先生此番言论,那不必说,自然就被左边的人以及毛星火群起而攻之,但他也力抗到底,并不因为这些人骂他,而更改自己的观点。从这个角度而言,他对莫言的态度,倒是一以贯之。

但他也绝不是所谓的右边人士。譬如他在《支持异见分子 西方的阳谋》一文之中界定,这些人有不少是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的吹鼓手,他们:“经常是具体改革的倡导者,但却主张以激烈、非法的手段“推动改革”,从而客观上对改革的大环境造成破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这就让左边的人郁闷,右边的人纳闷,你这葫芦里边到底卖得什么药呢?从个人角度而言,他更像是,把自己当成中国社会舆论场里边的所谓“观念的水位”平衡器或者稳定器,看左边的水位太高了,要溢出来了,他就压一压,调节一下,看右边的水位高了,要溢出来了,也控制一下。

所以,对于他而言,不管你是左也好,右也罢,只要符合他认为的实事求是原则,服务于国家以及人民的根本利益,他就支持,至于对于某一具体事情观念上的改弦更张,对其他人而言,或许难以接受,但在他那里,却压根不见得是事。

有时候,他往往也是我们看待上边政治动向的风向标,他的一些言论,有时探测的不准,说得过分了,那上边就会对他进行一番处理,譬如,他有段时间宣称民营企业家的话题,虽然是跟着上边一块提振民营企业家的信心,但没成想宣扬的越界了,就被停了一段时间。

但人家虚心接受上边批评,也不恼火,也不对抗,过一段时间,就又出来继续在舆论场上引吭高歌主旋律了。在退休后,胡锡进先生不知怎么地,开始对股票市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面向公众说自己决定进军中国股市,对中国股市大为看好。哪怕自己跌了好多次,赔了不少钱,也似乎丝毫不减其对中国股市的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原院长刘纪鹏先生就笑称胡锡进先生:“我们股民是在炒股,他是在炒整个股市。”

也确实如此,在新闻评论人里边,像他这么在网上具有几千万读者的大V,公然宣称自己炒股,并将之作为某种意义上的“行为艺术”者,确实胡锡进先生当属第一人。

虽说,胡锡进先生试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提振中国股市信心,值得称赞,但从个人角度而言,胡锡进先生如此跨界,将个人炒股行为,无意间但却客观上制造成了中国股市舆论界的某种“行为艺术”,那对中国股市究竟能发挥何等重要的作用,那有待时间检验了。

在如今这互联网江湖上,有太多左边的“表演艺术家”,右边的“表演艺术家”,明明是演戏,却反而像真的一样,连自己都感动得不行,由此,虽说胡锡进先生的社评不见得每次都正确,但两相对比之下,这位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看起来反复横跳,观念更迭不一的新闻评论人老胡,反而可能成了中国舆论场上最客观公正的新闻评论人咯。

参考资料

【1】高渊,上海观察,《专访 | 胡锡进:中国“鹰”派和“鸽”派都要有》

【2】路琰,《凤凰周刊》,《〈环球时报〉使舵者——总编胡锡进》

【3】胡锡进,《最强辩手》

【4】胡锡进,《波黑战地采访手记》

【5】朱贻庭主编,《伦理学辞典》

【6】胡锡进,《胡锡进微博》

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在后台留言删除

罗益明

做一个有尊严的知识人。以冷静理智的智性角度介入公众事件,谋求高质量的公众表达;以高屋建瓴的多元视角导读一本好书,探索好书背后的深层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