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一生宏才大略,古云:三十而立。毛泽东30岁的志向是什么?史无可查。不过,笔者查到他32岁时志向,令人意外的是,参与过建党却担任过中央秘书的他,平生的志向却不是去当政治家,也不是去当军事家。

那么他32岁时的志向是做什么?

不是去当大官、发大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32岁时是1925年。

这一年,他本来与杨开慧在湖南韶山创建党支部,做烧山的农运工作。但是,湖南省主席赵恒惕却害怕毛泽东,下令湘潭县政府抓捕毛泽东,毛泽东被迫离开韶山,然后去了广州。

毛泽东是于9月抵达广州的。这时广州是国共合作的中心。毛泽东回到了党中央工作。

正是在这时,毛泽东填写了一份《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调查表》。其中,他对个人经历作了这样的概括:“教过一年书,做过两年工人运动,半年农民运动,一年国民党的组织工作。”在“学业和志向”一栏里写道:

“研究社会科学,现在注重研究中国农民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填表的时间是1925年11月21日。

也就是说,这时毛泽东的志向是研究社会问题,准备去做学问,特别是去研究中国农民问题。值得一说的是,这时毛泽东正在撰写《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其中分析了“半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所谓“半无产阶级”,主要是指农民。毛泽东把他们划分为半自耕农、半益农、贫农,还有“小资产阶级”中的自耕农和“农业无产阶级”即雇农。这是中共最早的准确的对于农民问题研究的成果之一。这说明毛泽东做学问确实是一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惜的是,毛泽东后来没有成为做学问的大学教授,而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民领袖。陈冠任著、中共党史出版社的《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一书记述了毛泽东如何从一介书生成为全国人民领袖的曲折过程及其卓越的领导才华,该书与《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凝聚在毛泽东旗帜下》一起被称为“毛泽东领袖史”,两书为该社的年度畅销书,曾名列中国政治军事畅销书热卖榜(如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