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不怕苦,怕的是病。”

简短有力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中国9.6亿城乡居民内心最深处的恐惧。医保,如何医有所保,这些年一直是困扰百姓的一块心病。

两会期间委员连明玉提出了一项关于,减轻百姓医保缴费负担的提案,建议向农民发放“医保券”。目标非常明确,剑锋直指城乡医保费用连年增长问题。我们的财政尽管有补助,但连年上涨对低收入人群确实也构成了极大负担,影响他们缴费意愿。

2003年新农合缴费10元,到2024年已飙升至400元20年40倍涨幅收入赶不上缴费增长。

以甘肃普通5口家庭为例,意味着医保一年2000元刚性支出,但同期家庭收入可支配年增长率却仅为6.4%远低于医保费用增速,因此甘肃等地出现了“断保潮”

当然断保不止甘肃,各省均有例子。

结合全国五年参保下滑数据看,说明我们的制度存在严重的缺陷和不足,忽略了低收入人群和社会实际收入水平。基于此,连明玉提出医保券这个概念。

这个“医保劵”是新名词,具体是指向百姓发放的医保支付凭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用于支付医保费用,把农民保费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管理,再以券的方式足额发给百姓使用。翻译过来就是,把老百姓自己要交的部分,再进行国家预算帮助减轻负担。根据不同家庭情况,人口数量,收入水平分类的发放医保券。

这等于让国家财政再出一部分钱。好处在于,不用基于统一标准更人性化。比如五口之家收入一般和一个三口之家收入中等,那么医保劵根据情况增减。

连明玉这项提议,若通过,对老百姓百利而无一害。只要对百姓有利个人觉得也是支持的。

这项提案看似没啥分量,比不上其他代表动辄规模宏大的建议,实则却是触动了中国医疗保障体系最深层的矛盾:在个人缴费20年翻40倍的背景下,如何让农民既交得起医保,又看得起病?

老百姓一直呼吁,政策也早该落实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年阻碍医保进城的从来不是技术问题,最直观体现是交钱容易,用钱难,人们困惑的是投入和产出比例失衡。比如报销门槛高,报销额度低且年底清零(2025前是这样)。

另外一个是逆向激励陷阱,我们一直说连续参保可以提高大病报销限额,但这有前提,需要先把钱交满,如此对濒临断保的家庭形同虚设,没了意义。

不是说医保不行,而是存在不足关键是人。

那么连明玉提案个人认为是长远激励。本质是通过财政补贴+行为补贴,等于是把个人责任转嫁国家财政预算,最终实现三重效果:直接减负,长期激励、精准补贴。

除上述提议,他还提出一个建议,推进城乡医保异地互认“提高大病报销比”。这也是非常有利百姓好建议。等于是进一步加快城乡医保融合互认度。特别是对危重症和疑难病患者的保险报销力度,进一步完善多元复合的医保支付新体系。

直击两大痛点:流动人口就医难、大病致贫率高。

另梳理发现连明玉还曾提出,畅通城市人才入乡体制机制 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去年建议以农民养老金统一上调每月至少增加100元。

这些提案均惠及普通百姓,也是切实可行的好提案。不过提案虽好通过才有用。今年两会好提案不少,如何切实落到实处才是最难的。

中国当下个人认为城市化进程、科技创新、企业壮大并非是最迫切的。加快民生进程,保障农村自存能力,提高全民幸福度,提升收入水平才是重点。

国强则民富,反过来民富裕了才能让国更强。

有归属感,幸福感,成就感是当下所有老百姓梦寐以求的。我们的种种设想都基于对未来美好展望,就拿医保来说“惠利于民”重在“惠”上,落在实处才叫惠,否则就是负担。

中国当下医保体系最难的是臃肿,不透明制度建设需要重构,杜绝利益掺杂真正做到医有所保。

这么看来连明玉提案,帮我们撕开了农村医保困局的一道裂缝,但真正要照亮9.6亿人的医疗公平之路,仍需很长的路。我们因为不确定2025年或2026年,医保是否还会再涨。

正如以为读者说的:“如果医保的本质是互助共济,那最需要互助的人反而被门槛挡在门外?或许,比“发券”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个老百姓在生病时,能理直气壮地说出那句:

“我有医保,我不怕。”

这个世界尽管黑暗重重,但总有温暖的人为我们照亮前行的路,总有人不畏恐惧为我们负重前行。世界本就不公平,公平地争取来的。

个人的声音虽微小,人多了也就有了力量。

点赞好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