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中共中央发布了第74号文件---《关于志愿军被俘归来人员问题的复查处理意见》。
在文件中,中央明确了如何对待志愿军被俘归来人员的问题,并且制定了重新审查、妥善处理方法。
这一份文件,是吴成德、杨玉环等战俘盼星星盼月亮盼望出来的文件。
为了这一份文件,志愿军被俘人员奔走呼号,仅吴成德一人就写了数十封上访信。
他们想要一个说法,想要组织给他们一个公正的结论,不想含冤而去,也不想蒙尘。
要知道,战俘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受制于特殊的历史影响,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对战俘并不是很友好。
吴成德的后半生就是战俘地位反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虽然经历了许多痛苦,但是他们最终得到了想要的结果,得到了想要的结论。
同年,原180师政治部主任吴成德(志愿军被俘最高级别将领)享受军级待遇,结束了几十年的受苦生涯。
当政治遗留问题被解决后,吴成德终于能重返家乡,再见家乡父老。
1996年3月,吴成德去世,享年84岁。在他去世之后,他的老领导向他送去了花圈,对他的一生还是持肯定态度。
但是,对于吴成德的评价,网民们还是爆发的一定的争议。
在以往的讨论中,仍旧有人认为吴成德“唯欠一死”。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将军死沙场的理念十分深,战俘就好像是不该存在一样。
对于这个问题,我知道不是一时一刻就能解决的,但是我仍旧认为,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战俘,不应该思想太过极端。

本期文章,笔者将带大家了解一下吴成德被俘、回国的过程,同时也兼论一下战俘的问题。
1950年10月中下旬,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入朝作战,而第一个志愿军士兵则是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
此次入朝之艰辛,足以吓退许多心志不坚定的人。作为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主动申请加入志愿军,引起了彭德怀的高度赞扬。
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有个别高级干部就没做到,叫他去都不去!但是毛岸英做到了,毛岸英是主动请求到朝鲜抗美援朝的。--彭德怀
后半部分是肯定了毛岸英申请抗美援朝,但是前半部分,就是批评个别高级干部。
要知道,美国在当时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而中国则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不仅工业严重落后,数十年的战争更是打烂了国民经济,举目望去,四处疮痍。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是绝望的,并不认为中国能够击败、遏制美国。所有敢于申请上前线的志愿军士兵都是一等一的勇士,这是无法否定的。
他们满怀斗志,向美帝国主义发起了反抗。为什么?真的是为了封侯吗?
“封侯非本意,但愿海波平”
如果美帝国主义不把战火引到中国,不把轰炸机开到丹东,那没有人愿意发动战争。
他们为的只是保家卫国,反对侵略,反对强权!
就从这一点上来讲,志愿军是非常值得我们尊敬的,如果没有志愿军的殊死搏斗,那么美帝国主义将会直接威胁到中国东北地区,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国土安全。

作为出国作战的部队之一,180师受命向朝鲜开拔。作为师政治部主任,吴成德充分做好了战士们的思想工作,使部队迅速调整好状态,准备迎接苦战。
当时他们在四川。四川是什么地方,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地方。但是他们放弃了安逸的环境,选择长途跋涉,前往一个遥远的地方,面对一个极强的敌人。
经过数十日的赶路,180师迅速移动到东北地区,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六十军序列。
原本以为还能有所休息,毕竟180师是从中国的西南方(四川)转移到中国的东北方,其跨度十分之大。
但是没想到的是,前线局势十分紧张,一线部队经过长期的战争,早已疲惫,180师根本就来不及休息。
1951年3月22日,全师跨过鸭绿江,开始向伊川挺进,准备替下来一线部队。
美帝国主义是不会看着你增援的,他们动用了大量的飞机来轰炸志愿军。所有向前线增援的部队、后勤都会遭到持续不间断的轰炸。唯有夜间,志愿军才能利用夜幕的掩护行军。
未知,夜幕,长途奔袭,不间断的轰炸,这些都给战士们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长久下去,士气也是一个问题。
好在吴成德是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干部,对于这些苦难他也都经历过,所以迅速带领政工干部们恢复战士们的士气,避免厌战的情绪蔓延。

从鸭绿江到伊川,他们每晚行军几十里,十分困难。当然,可能在这就会有键盘侠敲键盘,说几十里不算多。
但是,我想告诉你的是,他们是在夜间行军。一边要征服复杂的地形,一边需要躲避美军的轰炸,任务十分艰巨。
好在180师谨慎,不仅完成了行军任务,而且还几乎无损。
这个时候,第五次战役基本上转入第二个阶段,也就是回撤阶段。
在这里,我们必须提一下美军的转变,因为这是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的一大转折点。
杜鲁门总统解除了麦克阿瑟的兵权,朝鲜的美军指挥权交付给李奇微。他与麦克阿瑟不同,他对战场变化十分关注。当然,最大的不同是李奇微懂得低头。
李奇微完全放弃夜间与志愿军作战,将重心转移到装甲作战上,充分做到了扬长避短。
有一说一,李奇微的转变让志愿军十分头疼,尤其是刚上战场的180师。
对于180师来说,这是非常不幸的,因为以前的常规打法几乎完全失效,人家美军夜间根本就不和你打。
纵观抗美援朝,志愿军主要杀敌都是在夜间,充分利用夜战优势,将轻步兵战术带向了巅峰。
但是,在白天,这招就不好使了。因为美军的装甲部队机动性十分高,外加上强大的火力,以及飞机的支援,志愿军很难占到便宜。

所谓的“磁性战术”,简单来说就是夜晚跑,能跑多远就跑多远,因为志愿军只能携带七天的干粮,无法做到进一步纵深穿插,所以很难取得战果;而到了白天,那就扔,扔炸弹、扔汽油弹、扔炮弹、扔空降兵,有什么就扔什么,满负荷向志愿军阵地攻击,然后装甲部队迅速突破阵地,最后步兵抢占制高点,放弃在公路行军,避免被志愿军埋伏。
这招让志愿军十分头疼,180师的悲剧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当时志愿军整体后撤,180师承担起防守任务,在楸谷里至大龙山地区直面美军陆战1师、7师。
这本是一个军的任务,但是由于60军的179师、181师分别被调到12军和15军,180师只能以一个师的兵力承担起一个军的防御任务。
敌人突变,防守任务重,兵力又少,这三点问题是180师被围的主要原因。
因为180师没有足够多的兵力,根本无法做到交叉掩护,很多关键火力点、公路都没办法部署足够多的防御力量。
而且,由于美军多点突破的战术,阵地多处空隙根本来不及填补。180师只能利用山地的优势,层层阻击美军,为主力撤退争取足够多的时间。

5月20日,180师和美军陆战一师交上了火。而在这个时期,志愿军总司令部在部署撤退,到21日,彭德怀总司令亲自下达撤退命令:
由于我运输工具缺少,粮食弹药接济不上,西线美军又已东援,使我继续扩大攻势困难增加,为此,第五次战役暂告结束。
得到命令的60军也开始部署撤退任务,要求180师的主力部署在北汉江南部,负责掩护三兵团撤退、伤兵转移。
考虑到180师的兵力,60军要180师密切注意右方的63军,与之相呼应,避免被美军包围。
得到命令的180师坚守在一线阵地,与美军厮杀整日,主阵地反复易手。
原本180师还是可以坚持的,虽然敌军强大,但是180师还是强烈反击美军,阵地失而复得。
问题的关键在于,在5月23日凌晨,180师收到了撤退命令。但是天一亮,旁边的63军已经“失踪”了,阵地空荡荡的。
师长摸不清情况,连忙给军部发电报。60军军长韦杰紧接着做出了回复:派出一支部队掩护右翼,主力坚守阵地,夜晚时向春川西部移动。
不得不说,63军不告而撤让180师十分被动。这件事也让韦杰耿耿于怀,在晚年回忆180师失利原因时,重点讲了因为友军交通不畅而导致部队被动。(韦杰原话:5月23日在一八○师遭受敌人攻击时,友军事先未通报,突然后撤,使一八○师侧翼更加暴露,敌人趁机猛插城隍堂,使一八○师完全陷入三面受敌,背水作战的不利局面。)

在友军撤退之后,180师并没有及时撤出阵地,因为还需要掩护三兵团的伤兵转运。
当晚,北汉江所有部队全部撤退,唯独180师孤军深入,并没有及时撤退,而在此关键时刻,兵团部和下属军部失联,没有办法做好及时的交替掩护工作。
对此,韦杰痛心疾首,在晚年的时候也反省过我军通信联络能力弱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也是很难克服的,敌人动不动就空袭,作战指挥系统怎么可能不受干扰。
在这个时候,180师的悲剧已经注定了。5月24日,韩军发现180师两翼空虚,迅速抢占北汉江渡口,切断180师退路。
三面受敌,一面背水,180师十分不利。而在此同时,志愿军的后勤被美军所切断,180师团孤立无援,几近弹尽粮绝的地步。
面对联合国军五个满编师的兵力,180师师部开始申请突围,60军迅速批准。但是此时已经太晚了,敌人早就包围了180师。
经过数日激战,180师且战且退,并且于5月28日开始分散突围。
分散突围是最无奈的选择,敌人不断收缩包围圈,如果不这样,那么很有可能全军覆没。
在面临重兵包围的情况下,分散突围、多点出击是下策中的上策,因此这个建议也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这是指战员们大多数的选择,并不是单独一个人的选择,把所有错误都归结到师长郑其贵身上,有失偏颇)。
吴成德作为师级干部,如果他跟着师部走,那么大概率是不会被俘的。但是,他没有跟随师部,因为当时有一伙伤兵没办法跟上部队行动。
看着他们,吴成德不忍心抛下他们,因此,他去找到他们的团长,把伤兵分散编入各部,让有战斗力的士兵照顾照顾伤兵。
之后,吴成德和警卫快马追赶师部。但是,当他们行至路口的时候,发现了一伙(300多人)伤员。

伤兵看到他就仿佛看到救世主一样,连声高喊“吴政委,我们能冲出去吗?前面有多少敌人啊,你一定要带上我们啊!”
如果抛弃伤兵快马追赶师部,那还有生的机会。但是那不是共产党员干出来的事,那不是志愿军军官能干出来的事。
在最紧要的时刻,在生与死的抉择之间,吴成德选择跟伤员一起面对腥风血雨,恪守“不抛弃,不放弃”的纪律。
为了能让伤兵重拾信心,吴成德枪毙了自己的战马,选择和伤兵一起突围。
事实上,这个选择就等于放弃了生的机会,因为伤兵会大幅度拉低突围速度,面对敌人的围剿,他们极大可能突围不出去。
吴成德也知道这一点,但是有的时候,总有一些东西比生死更重要。就如同当年刘备携民渡江一样,吴成德携兵突围。
游击14个月,吴成德最终不幸被俘。180师在统计最后损失的时候,发现有数千人被俘,占志愿军全部战俘的三分之一。
我最开始认为180师是损失最大的部队,但是我在研究第五次战役时发现,铁原阻击战的63军损失也十分惨重,全军仅剩数千人。
军长傅崇碧悲痛道:(铁原阻击战)是63军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最激烈、最残酷的一场战斗。
其根源还是在于美军的反扑。第五次战役,李奇微领导的反扑十分厉害,志愿军损失也比较大,180师、63军是受损最为严重的两支部队。

最后,吴成德和其他战俘一样被送进釜山战俘监狱。在监狱中,敌人得知吴成德的级别比较高,所以把他当成突破口,试图突破志愿军的心理防线,逼迫他们出卖祖国。
吴成德相信国家不会遗忘他们,相信国家会营救他们。抱着这一信念,面对美国的威逼利诱,他都不屑一顾,坚守军人的底线,誓死不卖国。
利诱不成就开始威逼,虐待。在这期间,吴成德的身体遭到很大的折磨,原本130斤的体重下降到90斤,身体极度虚弱。
随着朝鲜战争逐渐落下帷幕,双方谈判也逐渐告终,战俘回国的话题也逐渐提上了议程。
经过双方反复磋商,最终志愿军战俘得以乘坐火车,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
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李克农(上将)、中方首席政治谈判代表黄华亲切地接见了他们,并且向他们表示慰问和祝贺,迎接他们回家。
组织对他们的后续处理批示:热情关怀,耐心教育,严格审查,慎重处理,妥善安排。
热情关怀、耐心教育的环节很快就过去了,但问题就卡在严格审查、慎重处理上。
因为当时特殊的时代影响,战俘是不被接受的,人们把战俘往往看成“叛徒”,认为军人就该以死明志。
接管他们的工作人员也让他们“自我交代,互相帮助”。吴成德的心情十分失落。因为在战俘营,敌人拼命的拉拢他们支持国民党,他们拒绝敌人的拉拢,一心坚持回祖国。为什么回到国家后,还会受到这样的待遇呢?
在和郭铁反馈问题的时候,郭铁也沉默了一会,最终说道:“只有你死在朝鲜,才能证明你不是叛徒。”

吴成德的精神几近崩溃,无法接受这个结果。而没过多久,有关战俘处理结果也就出来了,被俘人员基本全部离开部队,吴成德被开除党籍、军职,去农场工作。
当时安排的农场是辽宁盘锦的大洼农场,素有“南大荒”的称呼,具体待遇可想而知。
之后吴成德辛勤工作,得到了农场人员的信任,他们十分认可吴成德,不相信他是叛徒。
在特殊时期,很多被俘人员都受到了冲击,但是由于吴成德为人忠厚,所以免去了一场冲击。
随着时代的改变,他们的地位也开始发生改变,接纳他们的人也越来越多。
为了洗去政治遗留问题,吴成德等战俘开始奔走呼号,试图争取社会、中央对他们的重视。
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央慢慢明确了有关战俘归来人员处置方法,颁布了74号文件《关于志愿军被俘归来人员问题的复查处理意见》。
这一年,吴成德已经七十岁了,他最终解决了政治遗留问题,享受军级干部待遇。
但是对于他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
在这个时候,我突然想起了谢晋元、方先觉。
他们都是英勇抗日,在失去抗日力量的时候,放下武器被俘。
后人对他们的争论从未休止,时至今日今时,都有人认为谢晋元、方先觉、吴成德等人“唯欠一死”。只有他们死在战场上,才会完美无瑕。
当然,这种极端的人往往还是少数。目前,主流观点是认可战俘的,因为只要有战争就不可能没有战俘。只要没有叛国行为,他们也应该得到正确的对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