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4月27日,广西河池市都安县九顿天窗,韩颋历经12.5小时,成功下潜至277.4米深度,刷新了此前由他自己保持的亚洲洞潜纪录。

5个多月后,2023年10月7日,在同样的地方,又一次下潜。最终韩颋和很多最优秀的潜水员一样,留在了水底。

作为哥哥,我陪伴了韩颋的成长,见证了他的探险,也深刻感受到他对生命的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韩颋打破277.4米亚洲洞潜记录获得第十八届中国户外金犀牛最佳探险奖,由张骏代替领奖。

撰文|张骏

编辑|方舟

设计|天宇

图片来源|(除特殊标注外)受访者提供

· 本文为「户外探险OUTDOOR」原创内容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日的蝉鸣裹挟着煤渣球场上飞扬的尘土,一个赤脚少年正追逐着滚动的足球。他的脚底被碎渣磨得发红,却仿佛浑然不觉,那是我弟弟韩颋,自小便是如此——对“危险”毫无畏惧,却对“热爱”有着近乎偏执的激情。

我们生长在浙江长兴县,一座被太湖润泽的小城。父母是典型的知识分子——父亲是一名电气工程师,母亲曾做过老师,我随父姓,他随母姓,取名“颋”是因为父母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韩颋(右)

从小我们就是挺让人操心的哥俩,爸妈经常会被老师叫去学校。我被叫去的原因基本是上课不专心、作业太拖拉。他成绩一直很好,在年级里基本都排在前几名,但从中学开始也常被叫家长。基本都是因为在课上发表不同意见、顶撞老师等原因,学校对他一直也是又爱又恨。课余时间他酷爱足球,几乎痴迷,为了减少他踢球的时间,我妈不给他买球鞋,甚至在得到老师允许后,让他穿拖鞋去上学,但我依旧能在煤渣铺的球场上见到他光着脚飞驰的身影。

印象中他常做一些“出格”的事儿。小学三年级时,他领着同学去找废弃的防空洞,一个人举着蜡烛走在最前方。别人进洞没多久就跑了,只有他一个人从漆黑的另一头洞口钻了出来。

小学四年级时,他和几个同学在一个建筑工地上捡回来一堆瓦罐、石斧、石矛。晚上我们一家人围着看了半天,觉得挺新奇的,谁知第二天他没和任何人打招呼,就把这些东西交去了县文化馆。后来他们几个人还被当地报纸表扬了。他当时玩耍的那个建筑工地,经考古队勘探发掘后,就是今天的台基山新石器遗址。

韩颋少年的探索欲在他初二那年达到了顶峰。那年夏天,他约了三个同学,每人只带了20块钱,坐了整整一天的公共汽车才到达安吉龙王山。山下的村子里没有住宿,他们找到村小学,谎称是长兴中学生物兴趣小组,来采集标本,借了一间教室睡觉。第二天一早,几个人就凭借着在几本书上看到的简单资料,一头扎进了原始森林,去找传说中的娃娃鱼(安吉小鲵)——为了能听到娃娃鱼的叫声,四个孩子在深山老林里整整窝了一个晚上。现在想想,那个时代的父母挺心大的,竟允许孩子们如此“胡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母亲总念叨:“你弟弟像只野猫,抓不住,也关不住。”但我知道,他的“野”不是顽劣,而是骨子里对世界的探索欲在躁动。高考那年,他考得很好,最后选择了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旁人说他“浪费分数”,他却说:“哲学教人思考本质,而本质往往藏在常人达不到的地方。”

毕业后他做过平面设计,后来又去加拿大读了计算机,结果顺带连滑雪、跳伞都样样精通了。回国后也分不清他的主业是网站设计还是背包旅行,一路接活一路走走停停。我也问过他:“这么折腾图什么?”他笑:“图个明白——明白山有多高,海有多深,人能在极限处触到几分真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4年,韩颋去泰国旅行,第一次尝试了海底潜水。后来他告诉我,那种“失重、悬浮”的感觉让他着迷——当海水漫过头顶的刹那,耳畔的喧嚣骤然沉寂,身体仿佛被无形的手托起,失重感与自由感交织成一片湛蓝的眩晕。“像突然被扔进了另一个维度,”他眼睛发亮,“你能听见自己的心跳,看见鱼群从指缝溜走,时间变得很慢,慢到足够看清每一粒浮游生物。” 他找到了自己的天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韩颋在南海参与科考,采集中光层生物标本。

那趟旅行后,他的人生轨迹彻底转向,每年攒下的钱全砸在潜水上。2012年,在菲律宾船潜时,他误入一座水下洞穴。他后来向我描述当时他看到的场景:幽暗的礁石通道中,潜水灯的光束刺破暗影,岩壁上的珊瑚如鬼魅般舒展,鱼虾贴着洞顶缓缓游动。“那感觉像在飞,”他对我说,“洞穴是活的,它在呼吸,在低语,而我是能听懂它秘密的人。”

母亲忧心忡忡地问我:“潜到黑漆漆的洞里,到底有什么好看的?”我答不上来,直到有一次翻看他留下的潜水日志,某页潦草写着:“洞穴是地球的伤口,也是时间的琥珀。当灯光照亮亿万年前的岩层,你会看见,人类连一粒尘埃都算不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韩颋在灵婉湖探洞

接触洞潜后,韩颋开始变得“不可救药”。那种未知和挑战完全激活了他骨子里冒险的基因。他非常享受探洞带来的乐趣,“有的洞穴亿万年来都不曾有人来过,这封存的美景只为你展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6年,已经是全能型教练训练官(潜水教练的教练)的韩颋来到了广西都安,一下子就被这里丰富的洞穴资源迷住了,“这里会是第二个佛罗里达(世界著名的三处洞潜圣地之一)”他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韩颋在九顿天窗

这片喀斯特地貌孕育着300多个水下溶洞,有适合横穿的“唐朝”,有技巧要求极高的“八浦”,有嵌藏着大量古生物化石的“吞烈”,从此都安成了他悉心打造的“达摩院”。

2023年4月27日13点11分,韩颋开始了他的挑战。下潜2分钟,水面的最后一道光线在他身后消失,他面前是一条20米长的横向通道。他迅速而熟练地游了进去,动作干净利落。1小时后,他的同伴会将第三台备用的CCR(全密闭式循环呼吸器)放在这个50米深度的横洞尽头。

九顿天窗是目前所知的亚洲最深的水下洞穴,它分为南洞和北洞两个入口,南洞宽如神殿,北洞险似迷宫,120米深处两洞贯通,直插地心。韩颋用了一分钟穿过横洞,迅速找到自己之前布设的主引导线,开始加速下潜。这是一段到120米的垂直通道,但通道后半部分有几处窄口,需要调整身体姿态才能通过。因此,他必须在前半段提高下潜速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当天下水前

高速的下潜影响到了耳压的平衡,内耳传来一阵阵的刺痛。韩颋不得不放缓下潜的速度。这种情况对韩颋来说并不常见,今天似乎并不顺利。幸好,他已接近窄口区。降低速度后,他迅速恢复了耳压,同时轻盈地调整姿态,两侧的侧挂CCR在窄口中腾转穿行。

出了窄口,很快就是垂直通道的底部,深度显示120米。再往下,就是较为开阔的水域。韩颋看了一眼潜水表,已经用时7分半,比预定时间晚了1分半钟。这次挑战,他预设的最快达底时间是12分钟,如果一切顺利,达底深度应该在270米到290米之间。考虑到下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他又增加了3分钟的延沓时间——只要在15分钟之内达底并返回,就在他可控制的安全范围之内。

他调整了一下姿态,沿着巨大的斜坡快速下潜。这片区域有着宽大的穹顶和较平顺的坡面。他一边克服着氮醉反应,一边精准地调节CCR的氧分压。随着水底压力的增加,每次呼吸中的氧气密度越来越高。过高的氧浓度会导致中枢神经中毒,进而导致晕厥,这是大深度潜水的主要风险之一,必须及时控制气体中的氧分压。很快,他越过了165米深下喇叭口的最后一块巨大的岩石凸起,钻入几乎垂直的大通道,顺着主引导线继续下潜。

12分20秒,穿过最后一段20米的斜向通道后,引导线到了尽头——这里是他曾经的终点,234米。两年前,韩颋在这里经历了明显的高压神经综合症(HPNS),当他把线轮绑在最后一块岩石上时,手指已经开始颤抖。那次深潜后,他整整恢复了一周。但今天,他的身体状态依旧稳定。

伸手摘下挂在潜水服后方的新线轮,把绳头的快挂钩扣在两年前留下的老线轮上。他朝下望去,在超强潜水灯光的照射下,洞底依旧黢黑一片——那是千万年来不曾有人类到达的地方。他调转身姿,踢了一下脚蹼,朝着未知的世界奔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前的洞体逐渐开阔,潜水灯的光线无法照到对岸,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导弹发射井中,又像是在一只远古巨虫的腔肠中穿行。这时,“叮……叮……”设定的警告声响起,打破了这亘古的宁静。15分钟的达底时间到了。他看了一眼潜水表,深度277米——距离世界纪录仅剩9米。他的身体状态依旧良好,HPNS没有明显的影响。转头望去,底下黝黑宽阔的水域空旷无阻,只要再踢几下蹼,不用一分钟,就可以突破286米。

一秒,仅仅犹豫了一秒,他停止了下潜。他深知,“Plan your dive,dive your plan”是所有技术潜水员都熟知的安全准则。多年的洞穴潜水经历让他明白,太强烈的欲望才是洞潜最大的风险。

水底一分钟,水面一小时,这多出的1分钟,将大大延长原本的减压时间,让按约定时间在51米等待他的支援潜水员们陷入不可知的风险之中。更重要的是,他深知作为潜水界的领军人物,如果破坏了准则,哪怕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对整个领域和系统所带来的生态性破坏也是极其巨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韩颋留在277的箭头标

他缓缓吸了一口气,让自己冷静下来。打结、收线,头盔摄影机定格了一下潜水表——新的亚洲洞潜纪录诞生了。他取出箭头标,绑在绳结的末端。箭头标永远指向出口,是返回水面的引导,也是潜水员身份的标识。这枚橘色的标牌上手写着两个字母“DJ”——董杰。这是他献给逝去挚友的一份纪念,包括今天的这份荣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多年前,他放弃加拿大绿卡回国,和我提的最多的就是想提升中国潜水公共安全的技术。之前他在国外接触到了很多在公开渠道对中国封闭的技术,他知道国内在大深度潜水安全的技术及理念上与西方的差距非常大。那时候的他就像一个怀揣宝贝的孩子,急迫地想要回到家乡,眼中满是赤子的光。

那是他和我聊潜水最多的一段时间,趣事、异闻,我似懂非懂的专业技术……第一次听到潜水员戴夫的故事也是在那个时候,当最后说到传奇的戴夫用自己的死亡兑现了潜水员的诺言时,我清晰地记得他眼中的崇拜与勇敢。

对于技术,他毫不吝啬,无论是哪个潜水技术体系的同行来请教,他都会毫无保留地交流自己的意见。在他眼里只有两种人不教——急着扬名立万的,不教;不愿正视错误的,不教。

回看这次破记录的影像资料,我注意到他在过100米深度时,有意地向内侧的小穹顶望了一下,这个浅浅的穹顶隐藏着一道不易被发现的屋檐状裂隙。两年前,他最得意的学生,此生唯一的固定潜伴董杰,就葬身在这道裂隙后的通道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韩颋(左)与董杰

2021年9月26日,董杰与潜伴紫薇在九顿120米水下失联,当时韩颋正在南海科考,接到消息后连夜返程。那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深度搜救。在韩颋的带领下,从北洞搜索到南洞,7次超百米大深度搜索,最深触及165米——最终在这条之前未曾发现的细窄裂隙后的隐藏通道里找到了他们的遗骸。他沉默着将挚友的手搭在自己肩头,如同往常每一次双人升水。

参加完董杰葬礼后,他在朋友圈里写道:今天好像是上海最冷一天。送别完董先生,赶回都安,都安明天又是今年最冷……很长一段时间,除了教课和带人,我都是一个人潜水。董先生大概是我唯一的固定潜伴。孤独的人是可耻的,我又可耻地重回可耻之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家人,我们早已习惯了韩颋的冒险生活。每一次他下水,我们都清楚,那可能就是永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10月7日,韩颋的最后一潜。任务本是清理安全绳,为5日后的300米挑战铺路。那晚,九顿天窗的水面平静如镜,他像往常一样对鱼庄老板嘱咐:“老样子,3小时后上水吃酸汤鱼。”然而,命运却在这一刻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凌晨,韩颋的学生马磊在50米深处发现了他的备用CCR,完好地悬挂于石壁。那一刻,马磊的声音在电话里发颤:“他从不把装备留在水下……”我攥着手机,跌坐在地,窗外夜色狰狞,母亲在隔壁熟睡,鼾声轻浅。那一刻,我仿佛失去了整个世界。

在韩颋失联后的日子里,我常常独自一人坐在他下水的台阶上,默默地燃起一炷香。那里的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香气,仿佛韩颋从未离开过。我看着那片他无数次潜入的水面,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脑海中反复想起他那句话。

“世上总会有猝不及防的再见,和毫不留情的散场。”这一次,我终于体会到了这句话的重量。

机器人最终在120米平台找到了他——面镜未碎,呼吸头含在口中,一只手举过头顶似在排气。他的姿态平静得仿佛只是小憩。葬礼上,我将他的骨灰装入从跟随他八年的CCR装备中拆下的二氧化碳吸附桶。母亲抚着冰凉的金属罐喃喃:“这下他住进最喜欢的‘房子’了。”那一刻,我泪如雨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10月10日,失联的第三天,他47岁生日,我和第一时间赶到都安的他最重要的两位好友,给他带去了一个生日蛋糕,就放在他入水的台阶上。蛋糕上涂抹着水蓝色的奶油,写着:“生日快乐,去你想去的地方。”他总是说要去探索那些未知的地方,只是这一次,他没有回来。

整理遗物时,我在他的笔记里看到一段话:“登山也好,潜水探洞也好,有些人追逐glory(荣誉),追逐征服感和成就感。也有些人追求那些美妙的瞬间。对后一类人来说,正是那些最美妙的瞬间定义了他们的人生。也正是这些美妙的瞬间,在形成社会和个体的权力结构和话语结构之间,埋设了Zion的伏笔(电影《黑客帝国》中,Zion象征着人类反抗机器统治的最后根据地)。我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历经千辛万苦登顶雪山,坐在那里静静等待日出,当阳光慢慢爬出天际,又瞬间亮起,将一切染成金色时,忍不住泪流满面……”

我常常想,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宁愿他没有那么热爱潜水,哪怕只是和我一起在河边抓鱼,或者在山顶看风景,就已经心满意足了。但我知道,那不是韩颋,他注定生来就是为了探索未知,为了触摸生命的极限,那是他的天命。

天命人,愿你在水下的世界,继续追逐那些最美好的瞬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心中的韩颋,

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