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感谢图书馆的陪伴,感谢我借阅过的上百本书,以此文章来记录我与图书馆的十二年。

第一次去图书馆是因为父亲,他喜欢阅读。十五岁那年的暑假,我偶然有机会随他第一次去图书馆,那时候的图书馆还在凤凰山旁。我办理了第一张图书证,我记得它不同于现在的磁卡,是把照片塑封起来的借书证,借书还需要全程人工操作。在图书馆借到的第一本书是《喀布尔的星空》,直到现在书中的内容还让我印象深刻:华裔女记者在阿富汗做战地采访时,遭 “塔利班” 绑架,被囚禁在地洞整整 28 天,仅以饼干、盒装果汁和香烟维生,在当时极其痛苦的情况下,曾一度打算自杀,然而,最终理智战胜了绝望,后被成功解救,让我看到了一个女人在绝境中爆发的坚强和一个不一样的阿富汗。这本书打开了我阅读的大门,也改变了我看世界的角度。

初高中时我一直在尝试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看过很多张佳玮写的书,他写美食,既是写美食,也是在写人生与生活;我也看过各种暖心鸡汤,希望在其中寻求安慰和鼓舞;还看过外国小说,一边惊叹于思想差异,一边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高二时图书馆搬了家,我偷偷骑自行车去过好几次,期盼早点开门,后来排队办理了新的借书证。再后来,即便到了课业最为繁重的高三,深夜做完作业我也必须看几页书再睡觉,临近高考才依依不舍地不再借书,心中默念高考完的暑假一定要看个痛快。这时候的阅读,不但开阔了眼界,还陪伴我度过了艰难的时期,缓解了我的精神压力。

高考完后我才确定自己更喜欢国外的小说。上了大学,九月份开学我要借三本书带去学校,看完时刚好国庆回家。等寒暑假回家,第一件事肯定是先去一趟图书馆痛痛快快借上几本书,等假期结束再恋恋不舍地还回去。那时候的我,一边沉醉在法国作家的法式浪漫中,一边跟随英国作家体会英式街头的绅士文化,还会去领略日本作家笔下的文化差异。我非常喜欢马克・李维写的爱情故事,时至今日他的每一本书我都看过,他笔下的爱情、亲情、友情是最美好的;喜欢克莱儿・麦克福尔的《摆渡人》三部曲,既神秘莫测又不乏对生命的思考;喜欢瑞典的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他爱写老人和孩子,创作了一部又一部的温情小说……

在接本期间的备考过程中,我一方面在学习之余阅读了更多不同类型的书籍,另一方面也会在图书馆自习。图书馆里静悄悄的环境,以及饮水机、快餐厅、读者餐厅等硬件设施的完备,都营造了图书馆浓厚的学习氛围。那段时间,我时常和朋友们一起学习到很晚,图书馆也为我能成功考上本科提供了助力。

这十几年里,我阅读的类型好像随着年龄增长在不停变换,每一次的变换也象征着人生进入了不同的阶段。现在的我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在迷茫时,一本本书的陪伴让我在一次次尝试中获取力量、释放压力。每次去图书馆借书,走过一排排架子,我总和朋友说,借阅的每本书就好像我和它命中注定会相遇,相遇后再陪我走过一段时间。

十三年前母亲早逝,正值年少的我孤寂又悲伤,是图书馆里一本本书陪伴我度过每一个想哭的夜晚;是图书馆里的每一个故事让我实现对自我的拯救,缓解我在升学方面的压力;是图书馆里自习的每一天让我获得了学历的提升。真的很感谢图书馆这么多年的陪伴,感谢见证我成长的一本本书,余生漫长岁月,也请多多指教……

1.

2.

3.

4.

5.

关注更多

冀图邮书

抖音官方账号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