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春天,赣南的春雨淅淅沥沥地下了好几天,山间的小路泥泞不堪。就在这样一个天气里,陈毅身穿长袍,戴着礼帽,沿着蜿蜒的山路下山。几天前,他和项英终于收到了一封“组织来的信”,信里说有特派员在大余县城等待接头。这是两年多来他们第一次收到这样的消息,按理说,这是令人振奋的事情。但陈毅却在路上因为一口水,听到了一句意外的话,扭头便走,险些改变了整个事件的走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7年,国共合作在形式上看似已经达成,但在赣南的红军游击队,日子却一点不轻松。长征之后,红军主力已经北上,留下的南方红军在敌人的封锁和“围剿”中苦苦坚持。赣南的项英和陈毅领导的红24师,正是其中一支游击队。敌人围住他们的不是一两支部队,而是几十倍的兵力。

敌人用的手段也很厉害。除了传统的围剿,还建立了多道封锁线,甚至将附近的居民强迫迁移,切断红军的粮食和物资来源。陈毅在后来的诗里写过,当时已经到了“野菜和水煮”的地步。囊中存米不过数粒,三个月没有尝过肉,战士们不仅要与敌人斗智斗勇,还要与饥饿斗争。

更加糟糕的是,这支红军完全与外界失去了联系。没有无线电,没有外援,山外发生了什么,他们一无所知。他们唯一的消息来源,是一个叫陈海的联络员。陈海长得斯文,沉默寡言,做事也算机敏,项英和陈毅对他很信任。

但事情往往就是从最信任的人那里出了问题。这位陈海,原本是红军的一员,17岁就参加革命,后来被派去敌军卧底。然而,他在一次任务中暴露,被俘后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叛变。蒋军对他的叛变非常满意,认为他熟悉红军的内部情况,可以成为一个绝佳的内应。于是,陈海摇身一变,继续在赣南游击队与外界之间“传递消息”。表面上,他还像往常一样往返于山里和县城之间,实际上,他已经成了敌人的一张王牌。

陈海此时的任务,是设法将项英和陈毅引出大山。敌人在城里安排了大批兵力,准备一举歼灭红军高层。这一切,都已经安排得天衣无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海叛变与敌人的计划

陈海的叛变并不是一时的,而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当年,他因为失联与主力部队脱节,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组织。然而,这份忠诚在一次意外中被瓦解。他被俘后,敌人对他用了软硬兼施的手段,甚至派出另一位叛变的红军干部何长林来劝降。何长林告诉他:“跟着红军有什么前途?吃不饱,穿不暖,还随时可能送命。可现在你看看我,每个月有200块的饷银,吃香的喝辣的,还娶了年轻漂亮的姨太太。”

陈海最终选择了妥协。他为了向敌人表忠心,主动出卖了红军在赣粤边的交通员黄亚光。这只是开始,他还提出一个更大的计划——诱骗项英和陈毅下山。敌人听了大喜过望,迅速制定了周密的行动方案。

陈海知道,项英和陈毅的处境非常艰难。他们不仅没有外援,而且长期被封锁在梅岭深山里,已经与外界完全隔绝。只要给他们看似可靠的信息,他们很可能会相信。而他也确实掌握了红军高层的动态,因为他经常参加他们的会议,甚至在没有粮食时帮忙运送一些生活物资。

就在这个背景下,陈海带着一封信上了梅岭。这封信以“组织”的名义声称,特派员已经到了大余县城,要求项英和陈毅前往接头。两位红军领导人看到信后,心中既激动又谨慎。他们已经两年多没有与上级取得联系了,这封信无疑是一个希望的火种。

项英决定派陈毅前往接头。陈毅一向机智果敢,他刮了脸,换上长袍大褂,戴上眼镜,打扮得像个教书先生。清晨,他和梅山区委书记黄赞龙一起下山。两人沿着泥泞的小路,向大余县城进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毅的警觉

陈毅和黄赞龙走了大半天,路过一户人家时,陈毅感到口渴,就提议进去讨口水喝。这家主人是陈海的妻子,一个年轻的少妇。她正在洗衣服,听说他们是陈海的朋友,便热情地招待了他们。

陈毅喝水时随口问了一句:“弟妹,陈老弟呢?”

少妇回答了一句赣南方言,说他“上团部去了”。陈毅是四川人,没听懂“团部”这个词的意思。他误以为是糖铺,而糖铺是红军的地下联络点。根据纪律,这样的联络点是绝对不能告诉家属的。

陈毅心里顿时生出一丝疑虑。他没有多说什么,喝完水就带着黄赞龙离开了。走出不远后,他停下来,对黄赞龙说:“情况不对,我们不能直接去糖铺。”

两人绕到糖铺附近,发现果然有问题。糖铺门前冷冷清清,几乎没有什么客人。这种反常的情况,让陈毅更加确信,糖铺已经暴露了。于是,他果断决定撤回山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毅的这一决定,直接让他避开了敌人的伏击圈。如果当时他没有多问一句话,很可能就会踏入敌人设置好的陷阱。而这场险象环生的接头,也因此没有按照敌人的剧本发展下去。

敌人的围剿计划与陈毅的反应

陈海的叛变让敌人如获至宝,他们迅速制定了一个双管齐下的围剿计划。第一步是在接头地点,也就是糖铺,布置重兵埋伏,确保陈毅一旦出现,便插翅难逃。第二步是派出另一支队伍,由陈海带领,直接进山,试图在红军指挥部所在地的梅岭将项英和陈毅一网打尽。

陈毅在糖铺附近察觉到异常,果断撤回梅岭。他的警觉让敌人的第一步计划落空,但第二步计划却已经展开。敌军的队伍沿着陈海的指引进入梅岭,对红军的驻地发动突然袭击。

陈毅在途中听到枪声,不假思索地开了两枪。这两枪一方面是警示山上的红军指挥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敌人的慌乱。敌军见有人开枪,以为遭到伏击,立即展开反击。枪声引来了更多的敌军,原本隐秘的行踪暴露无遗。山上的红军得到信号后迅速转移,敌人的第二步计划再次化为泡影。

陈毅此时仍在敌军的包围圈中。他利用地形的掩护,钻进一片茂密的冬茅丛。在这里,他几乎被敌人发现。敌军士兵建议放火烧山,火势很快蔓延,眼看就要烧到陈毅藏身的地方。就在这时,天空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大火被迅速浇灭。这场雨不仅救了陈毅的命,也让敌人彻底失去了他的踪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夜幕降临后,陈毅从冬茅丛中悄悄撤离,最终成功与项英等人会合。敌人在梅岭搜索了整整五天,却一无所获,只能撤军。

叛徒陈海的结局

陈海的叛变最终并没有帮助敌人实现他们的计划。梅岭的红军指挥部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更加警觉,进一步加强了对内部联络员的审查。陈海的身份很快被识破,被红军彻底清除出队伍。

至于陈海的个人结局,在历史资料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未能在敌人那里获得持久的信任。叛徒的命运往往是两头不讨好,既失去了曾经的同志,也无法真正融入敌人的阵营。

龚楚则有更完整的后续。作为另一个叛变者,他虽然在短期内受到蒋军的重用,但到了晚年却选择回到家乡隐居。他的家人并未完全抛弃他,但他的名字始终带着叛徒的烙印,成为红军历史中一个令人唏嘘的注脚。

红军的生存与斗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毅和项英的成功脱险,是红军游击战中的一个典型案例。面对数十倍的敌人围剿,他们不仅依靠机智和果断躲过一次次危机,还通过山地作战的优势打乱了敌人的节奏。

叛徒的出现是那段历史中不可忽视的难题,但红军最终通过严格的纪律和高度的警觉性,将损失降到最低。敌人在赣南的围剿行动并未取得实质性成果,而红军则用自己的生存和斗争为未来的抗日战争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