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国宇航员返回地球,穿越黑障区时通讯中断,惊险万分。

航天器返回大气层,与地面失联,高温炙烤,这就是令人谈之色变的“黑障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中国神舟飞船返回大气层,却异常平稳,顺利着陆,这巨大的差异并非运气,而是中国航天测控技术的突破,让曾经的“死亡之障”逐渐褪去危险面纱。

那么黑障区是什么,我国又是如何克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滞留太空超9个月的宇航员终于回来了

美国的两位宇航员终于要回来了,可以说这两个人上个太空也是真的不容易。

北京时间3月19日,两名被困太空长达280天的美国宇航员,终于踏上了回家的征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谁也没想到,等待他们的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

返回地球看似简单的一个过程,实则暗藏着巨大的风险,当返回舱以超高速重返大气层时,整个舱体表面温度瞬间飙升至2000℃,刹那间化作一颗耀眼的火球。

更令人揪心的是,地面控制中心突然与返回舱失去了联系,仿佛整个太空舱在这一刻彻底消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个黑障区是所有从太空返回的返回舱都会遇到的问题。

在航天领域这种现象被称为"黑障区",那么这个所谓的黑障区究竟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危险的黑障区

黑障区它并非我们想象中大气层的某个特定区域,而是一种特殊的物理现象。

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距地面35到80公里的高空区域,给重返地球的航天器带来了严峻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要理解黑障区有多可怕,不妨想象一下,返回舱以每秒数千米的恐怖速度,猛烈撞击着大气层。

这个速度甚至能达到音速的几十倍,堪比一颗从太空射向地球的子弹。

如此极端的速度会在瞬间产生惊人的摩擦热,让返回舱表面温度远超大多数金属的熔点。

这个温度足以熔化地球上大部分常见的金属,其恐怖程度可见一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象一下,黄金、白银、钢铁,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坚硬无比的金属,在这样的高温下都会变成熔融的液体,足以显示黑障区域的高温之恐怖。

更令人胆战心惊的是,这种高温会导致返回舱周围的空气发生电离,形成一层致密的等离子体"屏障"。

这层"屏障"就像一个密不透风的笼子,将所有的通信信号都阻隔在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说在这段时间里,地面控制中心完全无法得知航天员的状况,而身处返回舱内的航天员也无法接收到任何外界信息。

这种情况就好比你开着一辆失控的汽车,冲进了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隧道,而且刹车和方向盘都失灵了。

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祷车子能按预定的轨道行驶,这样的处境,光是想象就足够让人冒冷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一次美国宇航员们就经历了这样惊魂的时刻。

所幸的是,现代航天技术已经发展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返回舱采用了特殊的防热材料,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极端高温的考验。

同时返回舱的自动控制系统也在不断升级,确保即便在失去通信的情况下,也能保持正确的飞行姿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说这次美国宇航员的成功返回,再次提醒我们航天事业的危险性。

即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重返地球依然是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旅程,自然我国航天飞船在返回的时候也遇到了恐怖的黑障区。

那么,我国又是如何应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技护航,突破“黑障”封锁

面对黑障带来的巨大挑战,中国航天人并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研发出了一系列先进的测控技术和设备,为航天员安全返回保驾护航。

其中相控阵雷达是黑障区“稳定跟踪”的核心利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控阵雷达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反射信号来精确定位返回舱的位置和状态。

它就像一只敏锐的眼睛,即使在黑暗中也能准确地捕捉到目标。

经过不断改进和升级,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3所研制的相控阵雷达采用了先进的功率放大器件。

显著提升了雷达的探测威力,即使在充满等离子体的黑障区,也能稳定地捕捉到返回舱的踪迹。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跟踪精度,中国航天科技人员还对雷达的跟踪调度和跟踪回路控制策略进行了优化。

这些改进使得相控阵雷达能够更快地捕获目标,并保持稳定的跟踪,确保即使在复杂的黑障环境下也能准确掌握返回舱的实时位置。

自然当返回舱成功穿越充满挑战的黑障区后,会发出一个特殊的信号——“243信号”。

这是返回舱打开降落伞后发出的第一个信号,也是地面控制中心确认返回舱和航天员安全的关键信号。

当地面接收到“234信号”的时候,那么也就意味着返回舱跟航天员都已经安全了,标志着返回舱已安全脱离黑障区。

地面搜救人员可以根据信号迅速定位落点,展开救援行动,迎接英雄凯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曾经的惊险之旅到如今的安全返回,中国航天测控技术的进步,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也彰显了中国科技的强大实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中国航天将继续创造新的辉煌,在更深更远的宇宙空间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在未来我们能否彻底消除黑障的影响,实现航天器在返回过程中的全程实时通信?

中国航天又将如何引领世界航天测控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也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

来源:北青网2023-06-07——稳定跟踪黑障区穿越!相控阵雷达、“追星大篷车队”护送飞船安全返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界面新闻2025-03-18——太空滞留9个多月后,美国“流浪”宇航员终于乘飞船返回地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