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郎出轨,却抓新娘——这样的故事在福建上杭发生:71岁企业家王德新与央企中铁十六局A9项目部本是互利合作,却因对方下了两个聘书与单方违约,反被控强迫交易、敲诈勒索。办案中证言矛盾、关键监控缺失,颠倒黑白隐现。黑白混淆背后,谁成替罪新娘?
文|李宇琛
新郎与新娘,一个看似再平常不过的组合,一场出轨戏码,更是民间故事、影视作品里百看不厌的经典桥段。
可偏偏在福建上杭,有这么一件、新郎出轨,警方抓了新娘的离奇大戏。
一方主动示好,另一方过河拆桥,最终促成好事的那个新娘,居然被直接拷走。任你抹泪喊冤,说不清、道不明——这一场诘问背后,究竟是谁在出轨,谁又成了:
替罪新娘。
这出戏的男女主角,一个是鼎鼎大名的中铁十六局A9项目部,是一个:
央企。
他肩负基建大业,所到之处似乎天然自带光环。
另一个是一辈子行事直来直往的乡土企业家王德新——修桥筑路、捐资办学,深受乡邻爱戴。最终,新郎出轨在前,却拉来公权力办案,把新娘逮捕收监。
1
在这个故事里,新娘就是71岁的王德新。
平日里,他是一位热心捐助乡里的本地企业家,既不像生猛的土霸王,也没有所谓的街头势力团伙。他只是通过几十年摸爬滚打,手里攒下水电站、厂房和一些企业资源,老了也没消停。
他听说老家附近要搞高速公路扩建,他热情满满,愿意把自己那块紧挨着高速的老水泥厂旧址,低价租给一家央企,支持施工方建设搅拌站。
所谓新郎,则是中铁十六局A9项目部。高大上啊,国字头的基建劲旅,修隧道、铺高速,声名远播。而这家新郎想在福建上杭县古田镇周边,为扩建的厦蓉高速找块合适的拌合站场地。
它一路看山看水看人家,最后选中了王德新的新丰水泥厂旧址:占地两万余平方米,紧邻高速路,水源电力便利。且为节省工程成本,新郎寻思,这块场地能租来再好不过。
当时,王德新有个对等诉求,行,场地我低价租你,条件是你施工要用的砂石料等地材,就让我来供。怎么供?就得走正规程序,搞招投标——毕竟央企名头带国企,不得不:
讲究流程。
所以王德新配合,他心甘情愿地跟项目部领导谈判,又准备投标资料,中标后供应沙石料,似乎是两边各取所需、互利双赢,这门亲事看起来顺理成章,就差放鞭炮了。可没过多久,这新郎就使出一手:
给两个新娘下聘书。
同一份地材供应,一个招投标流程,中铁项目部竟给了两家公司中标通知。王德新还蒙在鼓里;而另一家辉园苑公司也被项目部钦定为中标方。
一边是王德新欢天喜地忙乎租场地、改河道、打通工厂旧址;另一边是辉园苑公司蠢蠢欲动,要往同一个工地送沙石。两家都不知道对方也拿了标,于是势必发生利益冲突。最终,辉园苑在送了几趟材料后退出,说是遭到王德新强迫与威胁。奇了怪哉?
这就像个比喻:新郎看中了两个姑娘,也办了两场定亲礼,却隐瞒她们都已上了花轿,真是荒唐。而后,新郎反咬其中一个姑娘逼婚,仿佛要把姑娘抓走才能了事,可明明是他:
出轨在先。
试问,若不是新郎脚踩两只船,又怎会闹出谁强迫谁的荒诞?偏偏,当地警方却把火力全开瞄准新娘王德新,说他强买强卖、威胁恐吓。
这就是传奇大幕的开场:本该是新郎理亏,却叫来官方力量抓新娘。
2
若真听信指控,说王德新用拍桌子、威胁、围堵等强硬手段,吓得整个中铁项目部让步,甚至逼走了另一家中标商。
可中铁十六局堂堂央字号,那可是世界五百强体系下的大型国企,项目团队少说也是军容阔壮,背后资源、人脉、权力体系都非同小可。
面对区区一名71岁老企业主,就会被吓到乖乖就范?若非亲眼翻阅案卷,这种说法恐怕让人笑掉大牙。
翻看中铁与王德新签订的采购合同,条款写得清清楚楚:乙方必须服从甲方施工计划、对账方式、质量把控等,还不是一般服从,是:
无条件服从。
看得出来,真正强势的一方是谁,也不言而喻。更不用说,中铁在拆迁、施工时,常见调派大量机械、车辆及外协力量,能轻易平息一般骚扰。
王德新何德何能,能吓唬得国企项目部团团转?
然而,一审法院却认定,王德新以威胁、围堵的方式取得了中铁十六局项目部的地材供应资格,并迫使别的供应商退出,从而独家获利了两百多万元。
更离奇的是,还说王德新因施工方能自行生产砂石,便转而围堵搅拌站、讹了中铁60万元补偿款。读罢这段判决就感觉,明明是新郎出轨在先啊,怎么就成了新娘讹诈?
如果这都能成立,那得多大能耐,才能让国字头央企点头认栽?难道此案要塑造一个光脚老农战胜了铁老大的神话?可见,这背后,恐怕另有文章。
既然剧本要写王德新围堵,就得有具体情节。侦查机关表示,有中铁项目部管理人员的笔录,说某天王德新带人冒着夜色来了,吓唬我们过磅员,把门堵上了,导致别家砂石车运不进来。
案卷里,笔录言之凿凿,却苦于缺少现场监控录像、缺少双方当事人的当场录音。
再翻翻其他证人说法,又互相打架,比如有人指称王德新在搅拌站大门堵了好几天,又有人说其实当天下午两三点就解决了。到底堵了多少天?如何堵:
各说各话。
更具戏剧性的是,真有搅拌站现场的工作人员——比如过磅员本人,或同在搅拌站的司机,后来被辩护律师调查时,却证实那几天根本没见过什么围堵:
不记得有那种事。
有人说,当时搅拌站还在正常过磅作业,也没有听说被强行禁止或强行拆磅。可一审法院并未对这类证言加以重视,而是径直定了罪,采纳:
项目部领导的片面说法。
这简直就是一桩罗生门——一个项目部大院,竟分裂出相互矛盾的剧情。关键的监控、调度记录、施工日记通通没见调取,庭审仍能坚信警方的笔录,并宣称事实清楚。可事实清楚在哪里?一堆遮遮掩掩、不合逻辑的口供,怎就能入罪?
难怪有人嘲讽,一方谎言若成证据,便有颠覆黑白的力量;但它并不能封住所有人的嘴,所以庭上、庭下,充斥着质疑与惊诧。若这就是所谓的法治,那真是对公平正义四字的莫大讽刺。
3
原本,王德新和中铁项目部谈的是典型的互惠:我低价租厂房供你搭搅拌站,你则采购我的砂石料,满足施工需求。既是商业博弈,也是理性的合作。
一段时间里,双方似乎相安无事,有了利益纠葛也是按商务合同处理。何以后来演变成大动干戈,竟闹到刑法层面?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封落款日期为2017年2月14日的《中铁A9项目部通知》,大致意思是,你王德新供应的砂石挺好,也很及时,我们开工以来都合作愉快。但现在我项目部已能自产砂石,所以从今天起停止再向你采购,谢谢合作:
没有任何提前告知,更未走合同终止程序。
王德新一看,我为了给你供应砂石,垫资进料,还扯进村民纠纷、迁坟改河道、整修场地花了大笔钱,现在你单方面一拍脑袋就说不需要了,你不补偿,我不就损失惨重吗?
这就好比一场婚事,新娘家盖了新房、买了家电,欢欢喜喜等着婚礼,却等来一句:
我已另寻新欢。
说了再见,然后扔给新娘一堆烂账。
王德新当然不能接受,于是有了各种讨要说法、主张违约赔偿的行为。从商业角度,一方单方悔约,引起另一方追偿,不可谓不正常。然而,在侦查机关使了一招:
点石成金。
这场追偿就成了讹钱、就成了敲诈勒索。
更荒唐的是,案件中不少对王德新不利的证言,还出自新郎一方,也就是中铁项目部少数领导之口——是他们当初一脚把王德新踢开,事后调查,人家却成了被害人或证人,说我都吓得不行,给了他六十万!
但真金白银有没有给到王德新?案卷里反而显示对方一直没付这个钱,最终留下尾款纠纷。
那么究竟是谁吓唬谁?谁占谁便宜?新郎因当初出轨而倒打一耙,硬生生给女方安了个罪名,说她:
暴力抢亲。
除了中铁十六局这个巨无霸扮演的被害人,本案里还有另外几个小配角,也纷纷指认王德新敲诈过他们,什么搬运变压器刮断电线索赔、厂房租赁纠纷索取担保费、水务管道施工要求补偿三万元……
一桩桩看似讨钱的事件,被冠上敲诈勒索的罪名。警方甚至让王德新的儿子、侄子同时背锅,仿佛这家人平日只会靠打、骂、吓唬赚不义之财。
但往案情细节中看,却又与前述剧情如出一辙。
一桩电站电线被刮坏,要求赔偿1.5万——其实是司机的车辆把电站电线撞断了,人家电站损失不小。但这种属于:
民事赔偿。
大凡农村里撞坏别人鸡舍、果树,都要赔个几百上千元而已,没见谁家因此进了班房。
然而警方却认定这笔钱是王德新阻车追车、强行索要的赃证。就连最基本的现场照片、对双方损失的调查都无从见到。说白了,只要对方放口说我被逼了,就能定你敲诈。
再看庄某某52万元的剧情。据说庄某某买钢材设备,却遭王德新要担保金、要中介费之类。
可实际上,庄某某是抱着请托+感恩的姿态,主动跟王德新商量帮帮忙,让我顺利买到设备,至于再补偿点款项给王德新都不是问题。
世上多少商业交易,背后都有居间人、协调人拿点介绍费,何来强迫之说?怎料事后庄某某看到警方在扫黑除恶发了检举悬赏通告,就去拍脑袋:我也顺便去告他,或能收点损失?结果,这算哪门子敲诈勒索?
总体看,这些看似索赔收费的纠纷,细究皆存合同或民事基础,并无暴力威胁、无故索取之嫌。办案方却像拉网捕鱼,逮一网兜,把一切民事经济纠纷都硬套:
敲诈勒索罪。
如此操作,正是当年全国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中出现的某些乱象:一旦有人举手举报,警方往往倾向立案侦查,重罪名、强手段,往往忽略经济活动的民事属性。涉事老百姓从此泥沼翻腾,一时翻不了身。
而这个案子,就把有民事基础、合理索赔的纠纷打成黑恶势力敲诈勒索,匪夷所思。
4
案卷里有一笔火爆脾气插曲:当初王德新不配合调查,认为自己毫无罪证,干嘛一通电话就要去局里报道?
他和办案民警多次通话互呛,矛盾升级。再加上他在讯问室也拍桌子大吼,坚持要见局长、副局长,这般劲头,把一些民警惹恼了。
于是有人说了狠话:你再牛,我们也要弄死你,谁也救不了你!
王德新老汉脾气固然火爆,却是直性子,敢怼警察拍桌子。可公权力之手一旦心生不满,是不是就会在案卷里做文章?
从后续一系列整肃动作看,颇有这味道。需要的同步录音录像,十几份里要么没法播放,要么称:
设备故障不见了。
对王德新不利的口供被广泛采用,反对口供、辅助证据却不纳入;证人几乎在公安局里做笔录,有没有外界干扰?无人关心……
办案人员若带着成见去侦查,一开始就把目标设定为他就是罪犯,哪怕对方是一个为家乡捐了几座桥、建了德新小学、干了上几十年好事的企业家,那也可以一瞬间把他描绘成欺压乡里的山霸王。只要口供材料做足,嫌疑人就难逃大牢。
这就像新郎出轨在前,却誓要把新娘扳倒。
不管是强迫交易,还是敲诈勒索,都有一个基本法理:你得有个真实、明确的被害人或被害单位,且其财产权益确实被威胁或侵害。
然而,在王德新案一审中,最离谱的是——被认定为被强迫交易和被敲诈勒索的中铁十六局:
却没有以被害人身份出现。
项目部所谓的经理、书记倒成了证人,法人单位不见踪影,似乎案件的关键当事方压根没来出庭。
有律师指出,中铁十六局是否报案都成疑,既无报警记录,也无报案材料,侦查机关却能堂而皇之立案,还把新娘人给抓了。你问中铁法人单位在何处?没人说清。司法办案就靠几份项目部人员的证言在支撑,成了全面证据?
这就好比新郎憋一肚子阴谋,指使他身边的亲戚跑出来说,是新娘逼他娶的,还敲了彩礼,但新郎本人呢:
几次三番都没在婚礼上露面。
新郎又是何时说过自己被吓得要死?统统不提。戏剧化程度,可想而知。
这场新郎出轨,警方抓了新娘的戏码,若非聆听大半个月的庭审旁听,实在难以置信。
一边是国企央字号工程队,实际强势,却把弱势一方扣成敲诈犯;另一边是老农式企业家,辛苦一年又一年,还自掏腰包为村里做公益,却在古稀之年被判处十多年徒刑。
老人在庭上喊冤:我根本没有强迫谁,反倒是他们违反合同在先,还欠我钱呢!甚至他只有小学文化,却在看守所里写了数万字的上诉意见。
一审无果,如今上诉到龙岩市中院,二审则据悉尚未最终宣判。到底何时能给出公正结论,仍是未知数。
在这个过程中,王德新的儿子、侄子,也被打成同案被告,共同面临可怕的刑期。村里90%的农户为了帮他们喊冤,联名签字,可那一摞摞签名纸并未能在一审唤醒法官。
民企在当地经营多年,贡献颇多,却因某些官商纠葛,加之扫黑除恶的时代背景,被迅速扭曲为涉黑涉恶,直到后来检方才改成强迫交易+敲诈勒索继续死扛,恐怕是发现了:
涉黑根本站不住脚。
这一切,折射出的是,当地营商环境之不友好,更折射出地方公权与央企的:
暧昧。
当国企出现合规瑕疵甚至违约失信,本不至于要动用刑事手段强按对方黑恶罪名,可却偏有人顺水推舟,让一个老企业家接连遭难。
如果再细思背后某些办案人员的态度——让你脾气硬,再硬我也能把你关到死。就不难理解,这案件的匪夷所思从何而来。
5
当我们将这起案例形容为新郎出轨,警方抓了新娘,也许多少带着戏谑。但仔细对照案卷,你会发现,这个比喻一点都不夸张。
本该负有违约责任、理亏在先的一方,不仅没受调查,还俨然成了警方保驾的倾向性对象,而先前低价出租场地、为工程做了大量配合工作的王德新,被一网打尽、判了多年徒刑。这是否合乎常识、公理与法理?
当事人的愤懑在字里行间燃烧,但他依旧用平静口吻写下万言上诉材料;律师也在一封封公开信与公开讲话中质疑侦查瑕疵与审判不公;村民也陆续站出来说:我们了解王德新,他为乡里修桥修路、捐建小学,真不该落到如此下场。
上杭的山水依旧秀丽青葱,阳光下的大路上,民营企业家们会不会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做生意,可能随时被卷入无法自辩的深渊,尤其当你跟更为强势的国企或权力机关打交道时。
中央和地方屡屡号召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可若本案此等剧情在某地生根发芽,带给大家的是什么样的寒意?真是值得深思。
或许,如今还没有最终结局,但我们希望这场荒诞大戏会出现一个正义收场。正如婚礼虽能荒唐一时,但终究要回归理性。等到大幕落下,我们只希望,有那么一天,真正冤屈的人可以堂堂正正走出看守所,而那些虚假的证言、歪曲的结论可以被推翻。
若真要问新郎出轨,警方为何抓了新娘?答案或是残酷:谁更能攀附权力,谁就能扭曲黑白。
当法槌再度敲响,故事的脉络已清晰可见:中铁十六局A9项目部,表面上是被强迫交易,实则曾经:
脚踩两只船。
项目部单方违约并欠下对方许多补偿;而王德新本以为这是一桩双赢合作,没想对方中途出轨,更没想到合作不成,却反被指控四项罪名,扫黑转敲诈,一步步加码。
侦查环节口供矛盾重重,同步录音录像缺失或损坏,让人大跌眼镜;法庭审理,关键被害人不出现,证人证言打架,律师质证意见被忽视;村民与家属联名呼吁、庭外声援,焦灼地看着老企业家被羁押近两年。
若我们仍然相信法治,这场新郎出轨,警方抓了新娘的奇葩剧情,终究得有个真相大白的时刻。但真相若来得太迟,已71岁的王德新还能不能等得到?错判十年对一个古稀老人意味着什么?甚至他身后那些儿孙侄辈,又要付出多少岁月、金钱和清白来寻找正义?
夜深人静之时,不禁想起那座王德新捐资的德新小学和那两座为村民出行便利而建的钢筋混凝土桥:如果捐资修桥、铺路办学的人会被如此对待,那么那些本想倾力投身建设与公益的人,还敢再走出来吗?
试问,这样的结果,伤害的岂止是一位老人,而是这片土地上所有人的信心与希望。当新郎出轨,明明该被追究;可警方却抓了新娘,把她冠以恶名。这等剧情在戏台上尚且让观众哗然,更何况它正在现实中发生,谁能给出一个不荒诞的解答?答案留给读者,也留给正在审理此案的相关部门。
写于2025年3月21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