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统计,截至12月,全国已有16个省份上调最低工资,其中9个省份首次突破2000元大关。那么,涨幅最高的省份是哪一个?领跑全国的又是哪些地区?

这一轮调整涉及江苏、浙江、天津、内蒙古、湖北、吉林、辽宁、河南、湖南、黑龙江、云南、宁夏、江西、甘肃、海南和广西16个省份。调整后,全国32地中有26地第一档的月最低工资超过2000元,比去年增加了9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具体数据来看,上海仍稳居榜首,第一档的月最低工资达2690元。江苏、浙江以2490元并列第二,北京以2420元位列第四。在小时最低工资方面,北京同样领先,为26.4元。其次是上海24元、天津22.6元和广东22.2元。

在这16个省份中,内蒙古涨幅最大。从12月1日起,三档月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从1980元、1910元和1850元上调至2270元、2200元和2140元,每档涨幅均为290元。这一调整让内蒙古的全国排名跃升12位,跻身第8位。吉林则首次突破2000元大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调整后,月最低工资从四档变为三档,第一档从1880元提升至2120元,涨幅为240元,排名全国第13位。根据规定,最低工资每两年至少调整一次。2025年,新疆将在1月实施新标准,贵州也已启动征求意见程序。此外,广东山东、四川、福建、河北等地预计将在未来几个月公布调整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最低工资的调整频率明显放缓。2010年前后,多数地区每年调整一次,部分甚至一年两次。然而,自2015年《最低工资规定》实施以来,调整周期延长至两至三年一次。这一变化的背后既有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也有企业成本压力的现实考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据显示,2008-2012年间,全国最低工资的年均增幅超过13%。但自2020年以来,各地涨幅明显减小。今年16省的平均涨幅远低于2010年前后的水平。尽管如此,北京、上海等地仍保持较高调整频率,几乎每年都有上调。而部分中西部省份,例如云南、山西、内蒙古等地,过去曾连续多年调整,但近年来的节奏明显放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