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魏

东魏(534年-550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王朝之一,由鲜卑化汉人高欢拥立北魏孝文帝年仅十一岁的曾孙元善见为孝静帝,并与宇文泰所掌控的西魏对立,建都邺,以高欢霸府“大丞相府”所在地晋阳为别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政权建立

北魏政权在魏末各族人民大起义打击下摇摇欲坠,统治阶级内部展开了激烈的权力争夺。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控制了北魏中央政权。530年(永安三年),魏孝庄帝元子攸利用朝见机会杀尔朱荣,荣侄尔朱兆起兵赴洛阳,杀死孝庄帝,立元恭为帝(魏节闵帝)。532年(太昌元年),原尔朱荣部将高欢在河北大族的支持下,消灭潼关以东的尔朱氏势力,杀节闵帝,立元修为帝,即孝武帝。北魏政权落入高欢手中。

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不愿作高欢控制的傀儡皇帝,逃往长安,投靠宇文泰。十月,经高欢和百僚的详细商议后,决定赶元亶下台,立元善见为皇帝,即魏孝静帝,魏孝文帝曾孙,清河文宣王元但之子也。即位于邺城,改元天平,东魏正式建立,年仅十一岁。由于年幼,由权臣高欢辅政。

535年(永熙四年),宇文泰在长安立元宝炬为西魏文帝,北魏正式分裂为东﹑西魏。高欢以原六镇流民为主,建立强大武装,自己住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使之成为东魏第二政治中心。

实质上是北魏将领和河北大族相结合的产物。他为了获得鲜卑贵族的支持,竭力推行鲜卑化的政策,为了得到汉族豪强地主的拥护,听任他们贪污聚敛,为非作歹,吏治日趋腐化。

东魏与西魏相较,东魏地域广﹑人口多,经济发达。高欢屡次发兵进攻西魏,试图吞并对方,混一东西。537年(天平四年),东魏军在潼关左边的小关遭西魏军袭击大败,大都督窦泰自杀,高欢被迫撤军。此后,在沙苑之战(537年)﹑河桥之战(538年)﹑邙山之战(543年)中双方互有胜负。

2.玉壁之战

546年(东魏武定四年、西魏大统十二年),东魏丞相高欢率率大军十余万人围攻西魏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城池的攻坚战。八月,西魏以韦孝宽为并州(治玉壁)刺史,率军镇守玉壁。不久,东魏丞相高欢亲率其部众自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西南)出发,向西魏大举进攻。九月,东魏军包围玉壁,以引诱西魏军出战。韦孝宽据城固守。十月,东魏军攻城,昼夜不停。韦孝宽随机应变,竭力抗御。东魏军在城南筑土山,欲居高临下攻城。韦孝宽缚木加高城楼,使东魏军不能攻入。

东魏军改变战术,挖掘10条地道,集中兵力,攻击北城。韦孝宽则挖掘长沟,切断东魏军的地道,并派兵驻守,待东魏军挖至深沟时,即将其擒杀。韦孝宽又在沟外堆积木柴,备好火种,发现东魏军在地道中潜伏,便将木柴塞进地道,投火燃烧,还借助牛皮囊鼓风,烈火浓烟,吹入地道,地道中的东魏士卒被烧得焦头烂额。东魏军又用“攻车”撞击城墙。韦孝宽用布匹做成帐幔,随其所向张开,攻车撞之,布受冲击立即悬空,城墙未受损坏。东魏军又把干燥的松枝、麻秆绑到长杆上,灌以膏油燃火,去焚烧帐幔,试图连玉壁城楼一起焚毁。韦孝宽把锐利的钩刀也绑到长杆上,等火杆攻击时,即举起钩刀割之,把正点燃的松枝、麻秆全部割掉。

东魏军又转用地道,在城四周挖掘地道20条,用木柱支撑,然后放火烧断木柱,使城墙崩塌。韦孝宽在城墙崩塌处用栅栏堵住,使东魏军无法攻入城内。高欢攻城不克,遂派人劝降,亦被韦孝宽回绝。高欢军攻城50天,士卒死亡7万人,精疲力竭,用尽心计,仍未攻克,高欢急得旧病复发,遂于十一月初一,解除对玉壁的包围,撤军。战后,魏文昭帝元宝炬晋升韦孝宽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封建忠郡公爵,以奖其守玉壁之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走向灭亡

高欢善于玩弄权术,权势益大,权倾朝野,令孝静帝天天都提心吊担,对高欢颇为畏惧。高欢执政至547年死,期间土地兼并情况严重,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皆尖锐,屡败于劲敌西魏宇文泰。而欢死后,其子高澄承继父职,权势更大,曾在朝堂之上因孝静帝抱怨其被高氏控制生不如死而怒骂孝静帝“狗脚朕”,并让手下殴打孝静帝。公元549年,高澄遇刺而亡,高洋再继任父兄之职,他见篡魏之时机已到,于次年废帝而自立,改国号“齐”,东魏亡。

北齐封元善见为中山王,邑一万户;上书不称臣,答不称诏,载天子旌旗,行魏正朔,乘五时副车;封王诸子为县公,邑各一千户;奉绢三万匹,钱一千万,粟二万石,奴婢三百人,水碾一具,田百顷,园一所;于中山国立魏宗庙。次年即天保二年,元善见被高洋以毒酒毒死,终年仅二十八岁,年号一共四个:天平、元象、兴和、武定,谥号孝静帝,庙号昭宗。

孝静帝自幼聪明,能洞悉先机,且好文学,美容仪。力能挟石师子以逾墙,射无不中。嘉辰宴会,多命郡臣赋诗,从容沉雅,有孝文风。但只是一个傀儡,始终未能亲政。

4.君主列表

庙号

谥号

名讳

在世时间

在位时间

年号及使用时间

孝静皇帝
(北齐文宣帝高洋谥)

元善见
(禅位于北齐文宣帝高洋,降封中山王)

524年-551年

534年-550年

天平

534年-537年

元象

538年-539年

兴和

539年-542年

武定

543年-550年

5.魏孝静帝元善见

魏孝静帝元善见(524年-552年1月21日),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孝文帝元宏曾孙,清河文宣王元亶嫡子,母清河王妃胡智,南北朝时期东魏唯一一代皇帝。政权被高欢父子控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清河世子

孝静帝元善见,是北魏孝文帝元宏曾孙,清河文献王元怿之孙,清河文宣王元亶之世子,母亲为清河王妃胡氏(灵太后的堂侄女)。永熙三年(534年),元善见官拜通直散骑侍郎。同年八月,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北魏末年,高欢操控了生杀予夺大权。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元修与高欢决裂,于是逃离洛阳,投奔了宇文泰。元修走后,高欢任命清河王元亶为大司马,全权处理国家政务。元亶还没即位,就“出入已称警跸”,而且刚愎自用,惟我独尊,不把高欢放在眼里。鉴于此,高欢把元亶赶下台,另立元亶的世子元善见为帝,时年十一岁。同年十月十七日,元善见在洛阳城东北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天平。这样以来,北魏同时出现了元善见和元修两位皇帝,从而分裂为两部分。

(2)傀儡皇帝

东魏初期,时局动荡,烽烟四起。东面兖州、青州的起兵,西面西魏的宼掠,南面萧梁的进攻,这种复杂的局势,是十一岁的孝静帝所无力应付的。再者,其父元亶的废立遭遇也让他学会了隐忍,一切惟高欢之命是从。不久,东魏都城从洛阳迁到了邺城(今河北临漳)。当时,邺城出现了一首童谣:“可怜青雀子,飞来邺城里。羽翮垂欲成,化作鹦鹉子。”青雀,暗指孝静帝;鹦鹉,暗指高欢。这首童谣,形象地道出了北魏皇权的一败涂地和少年天子的艰险处境。高欢的野心很大,但他是靠讨伐叛逆、复辟君位起家的,所以不敢轻易篡位称君。孝静帝元善见自幼聪明,几年的傀儡生涯使他更懂得人情世故。

为了拉近与高欢一族的距离,天平四年(538年),孝静帝主动提出立高欢的二女儿为皇后。对此,高欢起初固然推辞,孝静帝元善见坚持己见,直到兴和元年(539年)五月,孝静帝才如愿以偿地成为高欢的女婿。此后,高欢表面上对孝静帝还算恭谦,孝静帝也成长得有胆有谋,文武双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屈从高澄

武定五年(547年),高欢去世,其长子高澄承袭父职,继续把持东魏朝政。在高澄看来,东魏是高家打下来的,皇帝也应该姓高。高澄的目的,就是要取而代之,自己当皇帝。为了控制孝静帝,高澄提拔心腹崔季舒当黄门侍郎,监视孝静帝的一举一动,并随时汇报。此后,孝静帝处处受高澄掣肘。

武定七年(549年)四月,高澄趁“侯景之乱”,攻陷了萧梁不少城池,孝静帝被迫封高澄为相国,封齐王,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此后高澄的篡逆之心更加膨胀,对孝静帝的欺辱也变得肆无忌惮。孝静帝曾经在邺东狩猎,乘快马追赶猎物,监卫都督从后面大喊:“皇上千万不要从马上掉下来,大将军在看着呢!”高澄曾经一次在孝静帝身边饮酒,举起大觞对着孝静帝说:“臣高澄劝陛下喝酒。”孝静帝非常气愤,说:“自古以来没有不亡国的,朕此生也没有什么办法!”高澄生气地说:“朕,朕,狗脚朕!”派崔季舒打了孝静帝三拳,然后拂袖而出。但是,孝静帝绝不是懦夫。尽管他身为傀儡皇帝,但秉持着宁肯亡国,也不接受小人摆布的决心和勇气。此时此境,孝静帝咏颂谢灵运诗:“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侍讲大臣荀济听出了孝静帝的心声,于是与元瑾、刘思逸等人密谋讨伐高澄,以解皇帝之危。由于朝中尽是高澄的耳目,他们便选择了“地道战术”,即在皇宫日夜挖掘通往城外的秘密通道,计划与孝静帝逃出皇宫后,组织天下兵马,与高澄决一死战。可是,当地道挖到城门附近时,守门军官听到地下有响声,便上报了高澄,荀济等人被抓。之后高澄带兵入宫逼问孝静帝。“我们父子两代为国家忠心耿耿,有什么地方对不起陛下呢?这一定是你身边的侍卫和嫔妃怂恿你这么干的!”高澄说罢,便示意左右捕杀胡夫人和李嫔。孝静帝说:“自古以来,只听说臣子反叛君王,没听说君王反叛臣子。你自己要谋反,又何必指责我呢!杀了你,社稷就会安定!不杀,国家就会灭亡。我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何况是嫔妃!想弑君叛逆,看你的时间!”高澄被孝静帝驳斥得哑口无言,连忙磕头,大哭有罪,并连夜摆酒谢罪。

孝静帝的话虽然很经典,却无法阻挡高澄的篡位步伐。三天后,高澄把孝静帝囚禁在含章堂,烹杀荀济等人于市。然而,在准备杀死孝静帝时,武定七年(549年)九月,高澄被厨师兰京刺死。得知高澄被杀,孝静帝高兴的对左右说:“高澄之死真是天意,是朕该掌权的时候了。”然而,高澄弟高洋立马出来继承了高澄的权势。比起高澄,高洋更加凶残,更难对付。

(4)禅位高洋

武定八年(550年)五月,在十万精兵的逼迫下,孝静帝被迫禅位于高洋。高洋即位之初,对孝静帝还算优待,封他为中山王,食邑一万户。在封地,孝静帝可以悬挂天子旌旗,用天子年号,文书可以不称臣,三个儿子也都封官食邑。孝静帝没事可干,整日和妻子饮酒、赋诗,聊以解愁,日子倒也安定。然而,这一切只是暂时的,都是高洋为赢得支持而做的政治文章。一年后,北齐政权的根基已经相当牢固,孝静帝自然也就变成了毫无必要的累赘。

(5)中毒身亡

天保二年(551年)十二月初十日(552年1月21日),高洋设宴款待孝静帝时,偷偷在杯中下了毒,孝静帝没有防备,结果中毒而死。齐追谥曰孝静皇帝。随后,他的三个儿子也被高洋杀害。

(6)为政举措

天平初年,考虑到各地移民尚未建立起家业,孝静帝诏令政府支付一百三十万石的粟加以救助。

天平三年(537年)秋,并、肆、汾、建、晋、泰、陕、东雍、南汾等州遇到旱灾,饥民开始逃荒,直到天平四年(538年)才下诏救济,死于饥荒者众多。孝静帝时期,政府在沿海地区设置煮盐灶,沧州有灶一千四百八十四,瀛州有四百五十二灶,幽州有一百八十灶,青州有五百四十六灶,邯郸有四个灶。每年可产盐二十万九千七百二斛四升,国家从中得益不少。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