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麻烦您右上角点个“关注”,这样就不会错过精彩内容,随时可以查看啦。

在一些南方城市的菜市场里,人们常常会看到一种外形像山药、表皮很粗糙的块茎植物,这就是木薯。

剥开它的外皮后,里面的果肉是乳白色的,但暴露在空气中没多久就会因为氧化而变黑。

别看这种植物长得挺普通,其实它体内含有氰化物,只要150克生木薯就足以让一个成年人中毒身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是这么一种有毒的植物,却有超过8亿人靠着它生活。

木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奶茶里的珍珠、甜品店的芋圆、火锅中的粉条,甚至宠物店货架上的猫砂都有它的身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它的毒性,曾经发生过无数起中毒事件,严重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木薯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南美洲的原始部落到非洲的贫瘠土地,再到东南亚的街头小摊和中国城市的奶茶店,人类花了几千年的时间才摸索出如何安全地食用这种植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现代社会,当我们喝着珍珠奶茶时,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些珍珠的原材料木薯如果直接生吃,是会让人中毒的。

那么,生木薯到底有多毒呢?

生木薯的毒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木薯的毒性来源于一种叫生氰糖苷的物质。

当新鲜的块根被切开或咀嚼时,细胞破裂释放出的酶会将生氰糖苷分解成氢氰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正是许多推理小说和谍战片中“氰化物毒药”的主要成分。

50毫克氢氰酸就足以致命,而未经处理的木薯块根中,每公斤氰化物含量可高达400毫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前有一款“木薯糖水”在网络上非常流行,不少网友跟风制作,结果有些人因为处理不当而上吐下泻。

有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煮木薯糖水的经历,她吃了四碗自制的“木薯糖水”后,竟然呕吐腹泻了七八次,最后不得不被送进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在食用木薯时处理不当,就会出现这样的中毒症状。

类似的案例并不少见,广西新闻网曾报道,每年因误食生木薯或未煮熟导致中毒的患者超过百例。

不过,木薯身上的毒性并没有让人类退缩,反而激发了人们解毒的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巴西的热带雨林,土著居民会把木薯磨碎后装入特制的“毒物挤压器”,用杠杆原理榨出毒液;

非洲刚果的妇女们发明了“三日浸泡法”,通过不断换水使氰化物溶解于水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南方对木薯的处理方式更为简单直接,把木薯切成薄片放在太阳下暴晒三天,让阳光和空气分解毒素。

现代食品加工工业则采用机械化去皮、高温蒸煮、微生物发酵等多重手段,将木薯淀粉中的氰化物含量降低到1毫克/公斤以下,确保我们食用的木薯制品既安全又无毒。

就像云南人处理“见手青”必须高温爆炒一样,对待木薯的关键就在于“彻底”二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处理木薯时一定要做到位,比如煮食的话就需要长时间煮,保证木薯完全煮熟,这样才能避免中毒的情况发生。

南京市第一医院的营养医师指出,那些中毒的人要么选错了工业用木薯品种,要么为了保持Q弹口感故意缩短煮制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木薯的生存策略有些特别,它用剧毒劝退动物啃食,却因此被人类选中。

它的高毒性意味着生长过程中自身很安全,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茁壮成长,这种特性让它成为了饥荒年代的“救命稻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80年印度大饥荒期间,木薯的产量是小麦的三倍;2010年委内瑞拉粮食危机时,贫民区里到处飘荡着炖煮木薯的苦涩香气。

现代农业培育出的食用品种“华南9号”,成功将氰化物含量控制在安全线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辈农民仍然保留着代代相传的处理经验,敞开锅盖,让氰化物随蒸汽挥发,这一点与烹煮见手青需要敞锅的做法不谋而合。

那么,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木薯可以吃的呢?

人类食用木薯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古证据表明,人类早在四千年前就已经开始食用木薯。

秘鲁洞穴中发现的木薯残渣证明,在玛雅文明时期它已经成为中美洲的主要粮食;

哥伦布航行之后,木薯比玉米更早传入非洲,成为对抗饥饿的重要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表明,全球木薯年产量超过3亿吨,其中尼日利亚的产量已经超过原产地巴西,成为最大的生产国。

木薯这种作物凭借其强大的适应性征服了全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东南亚火山灰覆盖的酸性土壤中,它的根系可以深入地下两米汲取养分;

即使在年降雨仅300毫米的撒哈拉边缘地区,它依然能够产出亩产3吨的淀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代食品工业让木薯发生了蜕变,它体内的淀粉中有83%为支链结构,遇热后会形成致密网络,赋予食物弹性质感。

奶茶中的珍珠之所以能在糖水中保持数小时弹性,正是因为其原材料木薯的这一特性。

如果将奶茶中珍珠的原料换成马铃薯粉,则会很快融化成糊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超市冷柜中的速冻汤圆、方便面中的复水面条,乃至婴儿辅食的增稠剂,都离不开木薯淀粉。

中国每年进口500万吨木薯干片,其中三分之一转化为乙醇汽油,驱动着城市中的车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如今工业发达,食用木薯的风险依然存在。

比如之前社交平台上掀起的自制“木薯糖水”热潮,部分教程中没有提示需选用食用品种,结果导致多人中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物学家一直在尝试培育转基因无毒品种的木薯,但却面临许多新问题。

失去毒素保护的木薯植株更容易遭受虫害,这可能会迫使农民在种植这种木薯时增加农药的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矛盾说明,人类还没有完全“驯服”木薯这种植物。

正如云南人至今坚持用特定工艺处理毒蘑菇一样,现代社会仍需在食品安全与经济效益之间寻找平衡。

结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类食用木薯的历史已有几千年,虽然现在工业发达,有很多祛除木薯毒素的方法,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

在家自制木薯制品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食用木薯品种,不要生吃木薯,处理时一定要彻底。

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疏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参考:

1.央广网: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2024-12-252.腾讯网:科研圈:一种剧毒的植物,养活了至少8亿人,还充斥在我们身边很多角落 2024-11-193.环球时报:木薯美食一次别吃太多!202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