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中国“神经末梢”的激活密码
王金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扎实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入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坚实的健康保障。然而,基层尤其是中西部偏远地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存在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及卫生健康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地方医学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基层,是区域教学研究、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的教育机构,是基层卫生健康人才供给的“蓄水池”,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库”,是谋划基层农村卫生健康策略的“策源地”,理应对上述问题与不足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与创新。结合当前农村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现状,应着力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政策上的系统集成和综合用力。
推进免费医学定向生向县级医院延伸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在我国现行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处于基层地位的县级医院,由于受福利待遇、区域位置、发展预期、职业规划等现实问题的影响,在延揽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服务人才等工作中一直饱受困扰。长远来看,借鉴以往免费医学定向生培养的成功经验,系统性地解决好县级医院人力资源、人才队伍等建设中的困难和矛盾,就能解决好县级医院专科能力不强、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高水平地做好县域居民健康福祉的“守门人”。
紧贴基层实际,拓展学科专业,推动免费医学定向生培养工作提质扩能。处于基础地位的县级医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应地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应从中央层面尽快出台为县级医院(县级中医医院)输送免费定向医学生的配套政策,以期通过政策激励畅通县级医院在医卫人才引育上的难点、堵点问题。
发挥育人功能,对接基层需求,推动免费医学定向生培养工作模式优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高等医学院校有责任和义务自觉地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需要。引导地方医学院校立足地方性、应用型等办学特点,坚持从基层来到基层去的理念,秉持按需培养,满足需求,保证供给的原则,充分考虑基层卫生工作实际,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多元化的培养模式,科学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合理推进专业课程设置。
推进“第一村医”持续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作出明确部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第一村医”的成熟经验和有益做法,有利于纾解农村地区卫生健康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对农村三级医疗网能起到固网补网强网的作用。
在内涵体系上,“第一村医”不同于普通义诊,它是学校服务区域社会、增进民生福祉的一种制度性安排,是普通义诊的整体优化和全面提升,具有目标清、成体系、能连贯、有保障等特性。组织领导上,由学校党委直接部署、具体指导;服务内涵上,响应国家战略聚焦医疗扶贫和健康助农;运行机制上,发挥所属医疗集团优势,力量硬核、支撑坚实;助农形式上,赋能基层健康事业,学科全面、形式多样。
做好政府推动,实现“第一村医”由高校创设到政府主导转变。聚焦乡村健康治理中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加快实现“第一村医”由高校首创到由政府主导的转变,由高校自主推进到集聚社会资源统筹推进的转变,推动更多社会资源向基层卫生健康事业集中,着力构建好市、县(区)、乡(镇)、村多元主体协同联动的基层健康保障服务体系。
丰富健康供给,拓展“第一村医”服务外延,持续做好“健康+”工作。优化帮扶机制、畅通帮扶渠道,紧盯农村人口健康可行能力短缺和健康行动能力受限等突出问题,鼓励“第一村医”做课题、写论文、搞研究,同时将“第一村医”工作的侧重点转移到农民健康促进、健康管理上来,大力普及健康知识与技能,不断引导农村居民增强主动健康意识,增进健康习惯养成,真正将维护健康的“金钥匙”交到农民手中,让农民成为自己健康的主人。
做好农村老年群体的健康供给
截至2024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按照联合国划分标准,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这其中农村地区老年人口数量占全国的比例较高,老龄化水平和演进速度明显高于城镇。地方医学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基层,了解农村、理解农民,有较为明显的学科专业及人才优势,丰富的理论积淀和专业素养,理应成为农村社会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农民健康供给的主动贡献者。
发挥智库作用,做好农村老年健康的医学研究。引导地方医学院校主动响应国家战略,着眼农村社会治理和老年健康管理,统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协调,聚焦地方病、常见病、老年病、慢性病等农村老年群体多发易发频发性疾病,搭建健康科研平台、开展健康科研攻关,探究疾病发病机理、做出健康科研成果,为地方政府破解农村老年健康困局、优化农村社会治理结构提供可行的思路和办法。
满足基层需求,培养好农村老年健康管理人才。紧盯农村卫生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卫生资源配置不够均衡、专业健康管理人员短缺等制约农村老年健康服务提升的短板弱项,地方医学院校可利用自身教育教学资源和平台,明确培养目标、设置专门课程、强化实践比重,增强人才培养与农村老年健康需求的适配性。引导地方医学院校用好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创新健教宣传媒介,优化健教宣传途径,丰富健教宣传内容,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研发适应农村特点、适合老年群体,老人能听得懂、做得来,内容通俗易懂、简便易行的农村老年健康宣教资料,带着老人学、做给老人看,真正让他们成为自己健康的主人,进而助力他们乐享幸福、安享晚年。
总之,只要持续优化农村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切实畅通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通道,地方医学院校就一定能够在赋能基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中有所作为,也一定能够大有可为。(作者是山西长治医学院党委书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