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和丰富性,青春没有单行道。”这是彭晓平记录在笔记本扉页上的话语。这名95后女警,在边陲小镇热土上,以青春之名践行新时代移民管理警察的成长之路;用职责使命书写新时代新青年的奋斗篇章。
德宏边境管理支队平原边境派出所民警彭晓平从警5年,获得2024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
冲锋在前的“女汉子”
“晓平,你干好办公室的文职工作就好,外勤的苦,不是一个小姑娘受得了的。”初到案件中队的彭晓平,老民警这样说。
“任何岗位,都要凭能力说话。”凭着内心攒着的一股劲,彭晓平一边将办公室工作做得井井有条,一边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为自己争取外勤机会。
2021年11月,派出所接到举报,有一“蛇头”准备将几名内地女孩带往边境,伺机偷渡出境。该“蛇头”反侦查意识强,一直不露面。正在讨论下一步侦查计划的侦查员一时“犯了难”。“我可以打入进去,线索就不会断。”彭晓平主动申请随警作战。
某日晚,狡猾的“蛇头”不停地改变接送时间、地点,几经辗转,彭晓平成功打入。虽有“蛇头”监视,她一路上想尽办法为战友提供位置信息,最终在边境一带将“蛇头”及其团伙成员全部抓获。
自此,她成为中队的“掌中宝”……参加办案工作以来,彭晓平主办案件20余起,其中4起获评优秀案件。
事无巨细的“小总管”
内勤“小总管”?一开始彭晓平是拒绝的,但后来彭晓平接受了组织的安排。
从通知第一次会议的慌乱,到记录各类会议纪要的轻车熟路;从撰写第一份材料的吃力,到工作总结的信手拈来;从迎检讲解时的磕磕巴巴,到走上演讲台演讲得行云流水。真正进入内勤角色后,彭晓平心里萌生出不一样的看法:“内勤岗位不像一线民警那样容易出成绩,但却是整个派出所的‘中枢神经’,承担着服务全局、保障工作的重要使命。”
彭晓平把每次任务都当作历练自己的机会。担任内勤工作期间,她共撰写各类计划、总结、信息、材料400余篇,整理制作各类工作台账150余卷,上报报表180余份,为所内的各项工作“保驾护航”。
外籍群众的“解语花”
辖区外籍人员、少数民族群众众多,很多外籍人员和少数民族群众听不懂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这成了辖区治理的难题。于是,彭晓平利用自己缅甸语专业优势,和同事一起专门为外籍人员及民族群众量身定做“专属”普法计划,并带头成立“象城普法服务队”,利用民族语言、缅语、汉语等多种语言,实现多语普法,拉近民警与辖区群众的距离。
一开始,服务队吃了不少闭门羹。然而彭晓平和队员们通过无数次入户走访,总结各类实用法治小知识,拍摄双语普法小视频,并在外籍人员居住多的社区开设双语“社区警校”,并邀请外籍人员代表做“普法小队长”。
一次,准备吃午饭的彭晓平,了解到辖区一名外籍人员因临时居留证快要到期,但家里有急事,希望马上能办理新证件。彭晓平立即为其加急办理,办理完后,食堂已经“收摊”了。“人民警察就是要在群众需要的时候出现,一顿饭吃不吃没关系。”彭晓平笑着说道。
记者 杨子庄 通讯员 杨济宇 蒋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