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不仅仅是一个沉浸在理论世界的天才,他同样关注实用科学,关心现实问题,参与发明专利,乐于创新和工程设计,甚至涉足工业应用。

文/方在庆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到爱因斯坦,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那个白发蓬乱、专注于数学公式的科学家形象。然而,史料研究揭示了他的另一面——一个热衷于工程技术的发烧友,一个关心现实问题的发明家,一个愿意将科学应用于生活的智者。

在担任瑞士专利局审查员期间,爱因斯坦接触到各种技术创新,培养了对实用科学的兴趣。他在获得物理学重大突破的同时,还积极参与技术改进,例如研究光学仪器、改良陀螺仪、优化鱼雷系统,甚至设计更安全的冰箱等。他并不满足于推导理论,而是不断思考如何让科学真正改变生活。

让我们走进“工程师”爱因斯坦的世界,看看他如何将科学应用于现实,激发更多创新灵感。

科学家的“下金蛋”时刻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不应该只停留在抽象的思辨,而应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他曾用“下金蛋”来形容科学家的责任,认为科学研究不仅仅是出于兴趣,而是一种社会责任。科学家必须不断提出新理论,做出新发现,推动人类知识的进步。

他曾半开玩笑地对合作伙伴匈牙利裔美国物理学家莱奥·齐拉(Leo Szilard,又译西拉德)说:“靠着下金蛋过日子并不是一件好事。”表面上,这是对科研压力的调侃,实际上却反映了他对科学家角色的深刻理解——科学不能只是推导公式,而要真正影响现实世界。

从专利审查到科学突破

在瑞士专利局工作时,爱因斯坦并不觉得这份工作浪费了他的时间,反而认为它是种“真正的幸福”。他在审查专利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各种新技术。这些实践经验不仅没有妨碍他的理论研究,反而激发了他在物理学上的突破。他甚至建议年轻科学家,不要抱怨从事实用性工作的机会,因为“实际任务让人不至于迟钝,也给人某种自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爱因斯坦在瑞士专利局

“星期日骑手”

爱因斯坦曾用“星期日骑手”来形容自己对技术发明的态度。当时在欧洲,许多人只有周末才骑自行车或开车,因此“星期日骑手”通常指不太熟练的业余爱好者。他用这个比喻自嘲,表示自己虽然主要研究理论,但仍然喜欢偶尔“越轨”尝试技术发明,像个业余工程师一样探索新事物。

然而,他的这些“业余”尝试并不浅显,而是经过深入研究,并产生了实际影响。例如,不仅参与陀螺罗盘的专利申请,还研究其物理原理,并将其与地球磁场联系在一起;基于对热力学的深刻理解,对冰箱技术做改进,而非简单的技术改良。

科学不仅是理论,更是改变现实的工具

爱因斯坦的“下金蛋”比喻揭示了科学家的责任和压力,而他的经历表明,科学探索不能只停留在理论,而应与现实世界紧密结合。爱因斯坦既是改变世界的理论物理学家,也是富有创造力的实践者。从专利局的实践经验到技术发明的“星期日骑手”尝试,他始终在理论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展现了科学家真正的全貌。

河流为什么会蜿蜒

大家有没有注意过,大多数河流都不是笔直流淌的,而是像一条舞动的丝带,蜿蜒曲折地穿越大地。为什么会这样?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曾经引起了爱因斯坦的兴趣。1926 年,他在一篇研究论文中提出一种解释,这不仅展现了他对物理学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对现实世界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发现,河流的弯曲现象和搅拌茶水时茶叶的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妙。当茶水受到搅拌后,茶叶并不会被甩到杯壁,而是会慢慢聚集在杯底的中央。这是因为流体在运动时会形成环流,而类似的现象也发生在河流中。当河水流动时,河道底部的摩擦力会导致水流在不同高度上速度不均匀。上层水流较快,而底层水流较慢,这种速度差异形成了环流,使表层水向外岸流动,而底层水向内岸运动。长此以往,外岸不断被侵蚀,内岸则沉积泥沙,河流就逐渐变得弯弯曲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茶杯中的水流

图源: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档案馆

在此之前,19 世纪德裔俄国科学家卡尔·冯·贝尔曾提出贝尔定律,认为北半球的河流更容易侵蚀右岸,而南半球相反。他将此归因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但爱因斯坦的研究表明,科里奥利力虽然存在,它的影响远不如水流自身的动力特性重要。换句话说,河流的弯曲主要是因为水流的内部运动,而不仅仅是地球自转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床中的环流

图源: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档案馆

爱因斯坦的理论不仅揭示了河流为何弯曲,还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河流的演变。例如,科学家通过实验室中的水槽模拟,观察到了类似的环流现象。而在现代,研究者利用计算机模拟验证了这套理论在不同类型河流中的适用性。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一理论甚至被用于研究其他星球的地貌。科学家在火星表面发现了一些蜿蜒的古老河道。利用爱因斯坦的理论,他们推测这些河道可能是由曾经流淌的液态水塑造的。这一发现为探索火星的过去提供了重要线索,也让我们对宇宙中的流体运动有了更深的认识。

爱因斯坦的这项研究虽然不像相对论那样轰动世界,但充分展现了他的科学精神——观察身边的现象,提出物理学解释,并不断探索背后的规律。这种思维方式,正是科学最迷人的地方。

科学家也能当技术顾问

陀螺罗盘是一种利用陀螺仪保持方向的导航仪器。它不依赖地球磁场,因此比传统磁罗盘更稳定。它的原理基于角动量守恒:一个高速旋转的物体(如陀螺仪)在不受外力矩的情况下,会保持其旋转轴的方向不变。这项技术对航海和航空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当时的远洋航行中,它能帮助船只在各种复杂环境下实现精准导航。20世纪初,这项技术正处于发展阶段,而爱因斯坦不仅研究了它的物理原理,还在一场专利纠纷中提供了关键的科学意见,帮助技术创新者打赢了官司。

爱因斯坦是如何介入其中的

德国工程师、艺术史家赫尔曼· 安许茨— 肯普费发明了一种基于陀螺仪的航海罗盘,并申请了专利。然而,美国工程师艾尔默· 斯佩里也在研发类似的技术,并试图抢占市场。两人最终闹上法庭,争夺专利权。为证明自己的设计具有独创性,安许茨— 肯普费请来了爱因斯坦,希望他能提供科学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爱因斯坦(右)与安许茨- 肯普费(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斯佩里与他制造的飞机陀螺罗盘

其实,爱因斯坦对陀螺仪的兴趣由来已久。早年在瑞士专利局工作时,他就接触过相关的专利申请。1915 年,他正式受邀为安许茨— 肯普费的技术提供咨询,并做出了几项重要贡献。

第一,理论验证。爱因斯坦用数学模型分析了陀螺罗盘的运动方式,确认其工作原理符合角动量守恒定律。他还指出,地球自转会引发陀螺仪的微小进动,而这一现象可以用来修正航向,提高导航精度。第二,优化设计。他发现,船舶的晃动可能会影响陀螺罗盘的稳定性,因此建议改进支撑系统并优化阻尼特性,以减少误差。第三,法律辩护。在专利纠纷案中,爱因斯坦撰写了一份技术报告,详细说明了安许茨— 肯普费的设计为何具有独创性。最终,这份报告成为安许茨— 肯普费赢得诉讼的关键证据。

影响与后续发展

在爱因斯坦的支持下,安许茨— 肯普费成功获得专利,并使陀螺罗盘成为德国及其他国家海军的重要导航工具。而斯佩里公司继续改进技术,最终成为全球陀螺仪市场的重要供应商。这场专利争夺战,不仅推动了导航技术的发展,也让陀螺罗盘成为现代航空航天系统中的关键设备。

爱因斯坦对陀螺仪的研究并未止步于此。他后来提出了一个新想法——利用陀螺仪测量地球磁场的微弱变化,并尝试将其与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设联系起来。虽然这个设想没有直接变成实际应用,但展现了爱因斯坦独特的科学思维方式:既能深入理论研究,又能将科学应用到现实技术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德国基尔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招待所前的爱因斯坦和安许茨- 肯普费铜像

爱因斯坦的冰箱发明

你知道吗?爱因斯坦曾经设计过一种没有电机、没有活动部件的冰箱。1926 年,他与齐拉合作,研发了一种更安全、更可靠的冰箱,而促使他们动手发明的,竟然是一场意外的家庭悲剧。

让爱因斯坦操心的冰箱安全问题

20 世纪 20 年代,家用冰箱刚刚兴起,许多家庭开始用它来保存食物。然而,早期冰箱使用的制冷剂主要是二氧化硫、甲基氯等有毒气体,并不安全。一旦管道泄漏,轻则引发健康问题,重则可能致命。

爱因斯坦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新闻:柏林一户人家因冰箱泄漏毒气,全家死亡。这起悲剧让他意识到,当时的冰箱设计存在严重隐患。他开始思考,是否能发明一种更安全、没有毒气泄漏风险的冰箱?

用热而不是电来制冷的爱因斯坦- 齐拉冰箱

传统冰箱靠电机驱动压缩机,让制冷剂循环流动,从而达到降温效果。但爱因斯坦和齐拉决定摒弃这种方式,不用电机,而是用热来实现制冷。

他们的设计基于氨— 水—丁烷3种物质的工作循环。在加热启动阶段,外部热源(如燃气、太阳能)加热水– 氨溶液,使氨蒸发。蒸发的氨与丁烷交换热量,使冰箱内部降温。整个制冷过程依靠温度和压力差来完成,由于无须电机或泵,避免了机械故障和泄漏问题。

这种设计有几个重要优势:更安全——没有有毒气体泄漏风险;更安静—— 无压缩机,运行时几乎没有噪声;更耐用—— 无活动部件,无机械磨损,减少维护需求;适用范围广——可以用天然气、煤气甚至太阳能驱动,在偏远地区或电力不稳定的地方特别实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爱因斯坦- 齐拉的DE499830 号专利 制冷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爱因斯坦- 齐拉的DE525833 号专利 制冷工艺及设备

专利申请与技术创新

1926—1933年,爱因斯坦和齐拉申请了多项专利,最著名的是1926年12月获得的德国专利(DE374066)。他们还设计了一种用磁场驱动液态金属流动的电磁泵,进一步减少了活动部件,提高了设备的稳定性,以取代传统机械泵。虽然电磁泵的概念在当时并未广泛应用,但后来在核反应堆冷却系统等高端科技领域得到了发展。

为何最终没能普及

尽管这款无电机冰箱在安全性和可靠性上具有很多优势,但它未能占领主流市场。其最终未取代传统冰箱,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氟利昂出现了。20世纪30年代,人们发明了氟利昂,并将其作为制冷剂。它无毒、化学性质稳定,极大地降低了传统压缩机冰箱的安全风险,使人们不再担心制冷剂泄漏问题。第二,市场需求不足。爱因斯坦— 齐拉冰箱虽然适用于偏远地区,但城市里电力供应日益普及,电动冰箱效率更高,使用更方便。第三,技术与市场的综合挑战。技术的成功不仅依赖于科学创新,还需要大量的工程投入、商业化能力以及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度。爱因斯坦— 齐拉冰箱在技术研发和推广过程中,可能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持、明确的商业化路线以及投资者的长期耐心。此外,垄断性企业更倾向于利用现有技术获取利润,而非推动新技术的普及,这也阻碍了该冰箱的市场化进程。

影响至今:爱因斯坦的设计仍在被利用

虽然爱因斯坦的冰箱没有成为家家户户的标配,但它的核心理念并未被遗忘。例如,在非洲等电力匮乏的地区,一些基于类似原理的现代太阳能冰箱正在帮助人们存储食品和药品;电磁泵技术如今已广泛应用于核能和航天技术,为高科技设备提供稳定的冷却方案。

爱因斯坦的“鱼雷任务”:

当科学家走进战场

1939 年,在那位与他一起申请冰箱专利的齐拉的劝说下,爱因斯坦致信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警告纳粹可能正在研发核武器,建议美国尽快启动原子弹计划。这封信直接促成了曼哈顿计划的启动。尽管爱因斯坦本人并未直接参与原子弹的研发,但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期间,曾为美国海军研究鱼雷的稳定性和精准度,以提升海战中的攻击效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爱因斯坦1939年8月2日致罗斯福的信

其英文初稿由齐拉起草,爱因斯坦在会面中用德语口述修改意见,齐拉将其补充入英文稿并定稿。信件由罗斯福的顾问亚历山大·萨克斯于同年10月11日递交给总统。

从和平主义者到战时顾问

爱因斯坦一直是坚定的和平主义者。他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后加入多个国际和平组织,提倡以外交手段解决冲突。然而,纳粹德国的崛起改变了一切。

1933年,希特勒掌权,犹太裔科学家成为被迫害的对象。爱因斯坦也被迫离开德国,流亡美国。他深知纳粹的危险,也意识到科学可能被用来制造毁灭性的武器。因此,他虽然仍然信奉和平,也不得不承认,在面对极权主义时,科学家不能袖手旁观。

鱼雷的“失误”让美国海军头疼

在二战的海战中,鱼雷是潜艇和驱逐舰最重要的攻击武器。然而,美国海军发现,鱼雷在战场上的表现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稳定性不足。鱼雷在水下航行时容易偏航、滚动或震动,导致命中率下降。第二,磁性引信失灵。鱼雷原本设计成在接近敌舰时自动爆炸,但很多时候不是提前引爆,就是完全失效。第三,动力系统不可靠。当时的鱼雷采用压缩空气或燃料推进,但推力不够稳定,导致航行轨迹偏离目标。

这些技术缺陷导致美军在战场上浪费了大量鱼雷,甚至错失击沉敌舰的机会。海军急需科学家的帮助,以改进鱼雷的设计。

爱因斯坦的贡献:用数学优化鱼雷

爱因斯坦并没有直接参与鱼雷实验,而是从数学和物理的角度,为鱼雷的稳定性问题提供分析。他的研究重点在于流体力学和振动控制,也就是如何让鱼雷在水下航行得更平稳、更精准。他提出了以下几项建议。

优化鱼雷的流体外形——他建议调整鱼雷的外壳形状,使其更符合流体力学原理,减少水流带来的不稳定因素,让航行更稳定。

改进控制舵的反馈机制——他提出可以增加自动修正系统,让鱼雷在航行过程中自动调整方向,减少因震荡导致的偏航。

提升引信的可靠性——他认为磁性引信的不稳定性太高,建议采用更精确的物理触发机制,确保鱼雷能在最合适的位置爆炸。

虽然爱因斯坦的建议是否直接影响美军鱼雷的改进仍然存在争议,但他的分析为后来的导弹制导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他提出的数学建模方法后被应用于水下武器、航空航天乃至现代精确制导武器的研发。

战争结束后的反思

尽管在二战期间帮助美军改进武器,但爱因斯坦始终对科学被用于战争保持警惕。原子弹的爆炸让他深感不安,他在战后积极投身国际裁军运动。1955 年,他与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共同发表了《罗素— 爱因斯坦宣言》,呼吁全球科学家关注核武器对人类文明的威胁。科学技术可以拯救生命,也可以被用来制造毁灭性的武器。对科学家而言,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如何确保自己的研究造福人类而非毁灭世界,始终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除上述例子外,爱因斯坦还对技术发明、工程应用、测量仪器甚至能源利用等现实问题充满兴趣,例如流体力学与湍流研究。湍流是流体力学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至今仍未被完全解析。爱因斯坦通过观察烟雾扩散、云层变化、河流急流等现象,尝试用统计方法描述湍流。这种研究方式影响了后来的复杂系统科学。又如,专利局的经历让爱因斯坦对测量仪器的精度改进有独到见解。他研究过光学测量仪、惯性导航系统,并提出优化方案,推动了高精度测量的发展。再如,爱因斯坦曾探讨如何减少机械操作中的人为错误,并设想自动反馈系统,涉及导航、温控等领域,这些理念与后来控制论、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不谋而合。另外,爱因斯坦在研究光电效应时,意识到太阳能的潜力,并设想未来如果能大规模利用太阳能,或许能解决能源问题,这一思考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科学不仅改变世界,

也能改善生活

爱因斯坦是一位不仅思考宇宙奥秘,更热衷于现实应用的科学家。他的研究不仅限于黑板上的公式,还延伸到技术发明、工程改进,甚至社会责任。他的陀螺罗盘、冷却系统专利、鱼雷技术改进等成果,证明了科学不仅推动知识前沿发展,也能直接改善人们的生活。

爱因斯坦的探索精神超越了学科界限,他不仅是相对论的提出者,还是一位敢于尝试、乐于实践的创新者。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不仅是理论推演,更是一种改变世界的力量。今天,我们不仅要学习他的科学成就,更应继承他的跨学科思维、实践精神和对科技伦理的深刻思考。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迅猛发展的时代,这种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借鉴和发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只是E=mc2——爱因斯坦的实用探索和奇趣发明》

[匈]约瑟夫 · 伊利 著

方在庆 何钧 雷煜 译

定价:98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击图片订阅

2025年《科学画报》